蘇軾:我的書法寫的歪歪的不是毛病,似斜反直似欹反正,這也是美


文/一者


凡學書法,幾乎講求上追晉唐,無疑這是取法乎上,學魏晉的氣韻,唐代的法度。然,在中國書法史上宋代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是中國古代書法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因為宋代書法開啟了無法而法的寫心時代,文人化時代,個性化時代。


蘇軾:我的書法寫的歪歪的不是毛病,似斜反直似欹反正,這也是美

蘇門三英傑


宋代書法代表人物宋四家——蘇黃米蔡,在四位書家中蘇軾、黃庭堅、米芾是極具個性的書法家。蘇軾學識淵博,詩、文、詞、書畫皆精,成就極高,是中國文學藝術史、書畫史上極罕見的天才、全才式人物;黃庭堅詩書俱佳,其書法脫胎換骨,化腐朽為神奇,扛起了宋代草書大旗;米芾的個性不必多說,一生“痴”“癲”“狂”最具藝術家的氣質。他們三位的書法有一個共同特點,多取斜勢,似欹反正,變化和諧,這是一種個性化的表現。

蘇軾有一首著名的論書詩《次韻子由論書》中,最後六句:

……

吾聞古書法,守駿莫如跛。

世俗筆苦驕,眾中強嵬騀(ě)

鍾張忽已遠,此語與時左。

蘇軾在這首詩中提出了“守駿莫如跛”的書法美學主張。

詩的意思大概是說,古代有些書法名家的書法,往往帶點跛形亦即側勢。而世俗之人以筆法自我驕矜,在眾人中強作高大,卻不懂得其中奧妙。漢魏的鐘繇、張芝等大書家早已遠去,蘇軾的藝術主張知音難覓。 “跛”,就是跛足、跛形,也就欹斜傾側。這種風格美主要表現於結體,但關鍵還在於用筆,即應具有遒勁的骨力。“守駿”的“駿”,其含義是豐饒的,可理解為與欹斜相對的正直;還可理解為駿健的骨力;又可理解為速度的“駿發”……先論跛側與正直的關係。跛側,是與正直相比較而存在的。唐太宗李世民為《晉書》所寫的《王羲之傳論》中,讚頌了王書的“勢如斜而反直”,此語或被引作“勢似欹而反正”,其意則是完全相同的。


蘇軾:我的書法寫的歪歪的不是毛病,似斜反直似欹反正,這也是美

王羲之行書《孔侍中帖》


從書學批評史角度看,“似斜反直”或“似欹反正”的結體態勢深刻地概括了“斜”與“直”、“欹”與“正”兩極相通的辯證關係。駿健,這裡主要是指用筆的骨力。“永字八法”起始第一法就是“點”,但不稱“點”而稱為“側”,這能給書寫者以“勢”和“力”的啟示,說明點畫一開始,用筆若能借助於側勢,就可更好地取得力駿氣健的效果。由此還可知一開始就表現出書家下筆的“勢”和“力”。

“力”可表現為速度。駿發,聯結著一種爆發的速度之美,亦即動態之美。這說明,偏離了正常正直位置的傾斜,是具有動態性的。跛側不但能生成駿健的骨力,而且能生成駿發的動態。這用傳統的意象品評的語言說,就是“骨力追風”,這是一種力之美、動之美。蘇軾所概括的跛與駿的美學關係,也曾為某些書學批評家所認同。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本漢》就說:

“《子游殘石》有拙厚之形,而氣態濃深,筆頗而駿。”

這至少是認同並運用了蘇軾提出的概念。

欹側之美魏晉之鐘繇、王羲之已有之。小楷之祖鍾繇作品也都含茹著這種欹側的態勢,當然它還不是非常明顯,但應看做是小楷欹側美的濫觴。尤應指出,鍾繇小楷《賀捷表》,還以其搖曳的筆勢和帶有飛動的隸勢,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左低右昂的欹側之勢。袁昂《古今書評》說鍾繇書“若飛鴻戲海,舞鶴遊天”,《賀捷表》就顯著地體現了這種具有側勢的動態之美。


蘇軾:我的書法寫的歪歪的不是毛病,似斜反直似欹反正,這也是美

鍾繇小楷《賀捷表》(唐本)


王羲之小楷《黃庭經》作為一種典則,它的一個重要的審美特徵就在於略帶欹側之姿。它不僅橫畫表現出一定的左低右昂,而且其結字也往往左輕右重,表現為一字左半的筆畫往往較細短,右半的筆畫往往較粗長,這就生髮出一種駿爽的動態之美。

唐代李邕則是典型的一位,特別是李邕的《法華寺碑》,典型地具有“欹側”之勢。李邕頗駿的書風,可分兩類。一類也是偏於瘦勁,如《葉有道碑》、《李思訓碑》等。這類作品,欹側而又富於駿健的骨力,而且似有追風超影之神速。另一類是偏於豐肥之美,如《麓山寺碑》、《法華寺碑》、《李秀碑》等。它們一方面以其渾厚豐美的書風匯入了當時竟為豐肥的時代風尚,另一方面,其風格的欹側,又體現出雄健而又渾勁的筆力和起落爭折,凌厲無前的態勢。除此而外,還表現出倔強、峻峭、緊結之美。劉熙載《藝概·書概》所說:

“李北海書以拗峭勝,而落落不涉作為。昧其解者,有意低昂走入佻巧一路,”這既指出了李書具有倔強拗峭的風格,又指出其抑揚低昂的頗敬風格,可貴在於有天然之趣,而無故意造作之態。


蘇軾:我的書法寫的歪歪的不是毛病,似斜反直似欹反正,這也是美

李邕《李思訓碑》


蘇軾的書法,除豐肥、天真等外,還突出地表現為橫向展開的跛形側勢,這主要是受了李邕、徐浩體勢骨力的影響。黃庭堅《山谷題跋》:

東坡少時,規摹徐會稽……中年喜臨寫顏尚書,真行造次為之,便欲窮本。晚乃喜李北海書,其豪勁多似之。……中年書圓勁而有韻,大似徐會稽,晚年沉著痛快,乃似李北海。

蘇軾所書、皆以菱形取勢,字的中心線與其底線大抵傾斜為70度之銳角。這種微斜之態,兼以肥瘦相和、肉豐骨勁的筆法配合,則有一種疏縱跌宕,神氣飛揚的意境。


蘇軾:我的書法寫的歪歪的不是毛病,似斜反直似欹反正,這也是美

蘇軾的行書《榿木詩卷》


蘇軾的行書《榿木詩卷》是其最趨於正而不傾側的代表作之但稍加端詳,就會發現每行仍然有若干字不同程度地向右欹側,它那遒媚沉著、神氣飛揚的風格,強化了駿發的風格之美。它在欹側的結體、行款之中,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大小相間,疏密相雜,翩翩自肆,灑落而豐美。再看其大字楷書,如《豐樂亭記》或《羅池廟碑》,頗駿更為明顯,“其中的每一條具體的線條也都展示出一種向這個主要方向的運動傾向”(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不但結體呈菱形,而且橫畫突出地抑左揚右,峻拔一角,其“口”形兩旁豎畫,左細右粗,左短右長,整個字形也多如此。這種殊異的結體,它頗能生髮出一種動感,一種駿發豪勁之美。其實,蘇軾“守駿莫如跛”的理論,也是對自己書藝風格的一種理論概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