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孤獨感並非與生俱來,用聊天力提高孩子社交能力,改善孤獨感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孩子的童年應該在同伴的陪伴下度過,但是隨著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戀上手機等電子設備,導致獨處的情況越來越多,家長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當然也不是所有孩子樂於陷入孤獨中,看著其他小朋友文圍在一起玩耍,自己一個人孤零零的也會產生“孤獨感”。孤獨和內向並不是同一概念,家長需要幫助孩子走出孤獨。

孩子孤獨感並非與生俱來,用聊天力提高孩子社交能力,改善孤獨感

孤獨感並非與生俱來

孤獨感是很多孩子的“隱性”性感,那麼是什麼導致孩小小年紀就出現這樣的感覺呢?在《孩子的孤獨》一書中,作者提到孩子的孤獨不是與生俱來的。

從人類學觀點上看,人是群居動物,過去人類群居在一起,從事生產生活抵禦外部侵襲,這一社會屬性一直保留在人類基因中,因此從出生那一刻起,孤獨就是反天性的存在。

沒有人喜歡孤獨,孩子更是如此,那麼是什麼導致孩子孤獨,不喜歡交友的呢?相比成人世界的一些複雜人際關係,孩子之間的聯絡更加純粹,之所以會形成孤獨感和長期的外部環境影響關係很大。

孩子孤獨感並非與生俱來,用聊天力提高孩子社交能力,改善孤獨感

獨生子女問題

在前蘇聯作家維爾塔的小說《孤獨》中他這樣描述,我是家裡唯一的孩子,儘管在那個年代這很獨特,但也讓我看上去有點不同,我開始不願與人說話,特立獨行,我最終成了孤獨的人。

放在當下獨生子女辦的不再獨特,但是特立獨行成了普遍,這也導致更多的孩子陷入“孤獨”。獨生子女在家裡是重點被照顧的對象。

特殊的地位導致獨生子女被家人“眾星捧月”,大多數情況不需要考慮家人的感受,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和其他人交往的能力,因為無法包容彼此,不願意為對方考慮,孩子們在社會交往中會因此而缺乏同伴。

孩子孤獨感並非與生俱來,用聊天力提高孩子社交能力,改善孤獨感

電子設備讓孩子“孤獨”

看電子設備的時間會佔據孩子與外界接觸的時間,時間的積累會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美心理學家尼古拉·博肯曾對一組4-8歲的孩子進行了長達五年的追蹤。

研究結果顯示,時間經常被電子屏幕佔據的孩子在交流和社會情感方面要比不使用電子產品的孩子差很多。電子產品每天減少了孩子48分鐘的溝通時間,長期如此,封閉自我造成孤獨就不難理解了。

孩子孤獨感並非與生俱來,用聊天力提高孩子社交能力,改善孤獨感

父母影響

有關父母的影響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父母忙於工作或不在身邊,日常就缺少和孩子的溝通。父母尚且如此,而孩子早期在家中度過的時間是最多的,這時候孩子要如何度過獨處的時間呢?無非是繪本,電子產品。

也許開始孩子還會期待同父母進行溝通交流,但是久而久之發現父母永遠都在忙碌,這份期待就會降到最低,孩子開始不願和父母交流。

甚至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會持續降低,影響力變得有限,在孩子成長中的表現就是父母說話孩子不聽,家長威信的缺乏等。

還有一種情況是家長直接的影響,這種情況多出現在全職媽媽家庭中。一些媽媽在生完孩子後就辭去了工作在家中全身心照顧孩子、家庭,不可否認這可以更好的照顧孩子的衣食起居。

但是無形中也把孩子捆綁在自己身邊。孩子缺少和小夥伴玩樂的機會,等到了幼兒園後這一習慣會變得難以打破。媽媽的行為會影響到孩子,變得封閉自我,變得不愛與人合作。

有孩子享受獨處,但沒有孩子真的會愛上孤獨,一些孩子習慣一個人專注某件事,但是這樣的情況並不會存在於生活的每個時刻。

如果發現孩子總是陷入孤單,家長要引起注意,引導孩子去建立和身邊人的社交聯繫,有的時候打破孤獨感只需要一個引子,把孩子引導上路後一切都會變得豁然開朗。

孩子孤獨感並非與生俱來,用聊天力提高孩子社交能力,改善孤獨感

孤獨感負面的影響

偶爾的孤獨不可避免,擔心的就是孩子長期感受孤獨,變得失去信心不願改變。長期感受孤獨的孩子的自尊心會遭受打擊。

在被別人拒絕後這種打擊可能加重,從而進一步封閉自我,孤獨也是一個惡性循環,因此父母要給孩子適當創造環境去開展社交活動。

孤獨感下悲傷的情緒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變得不敢嘗試,對社交如此,對生活也是如此,有孤獨感的孩子往往缺乏冒險精神,對踏出的第一步充滿牴觸,缺乏打破常規的力量。

孤獨感作為一種內心力量嚴重的會引起不好的行為,比如孤獨感嚴重的孩子會讓自己徹底走上“特立獨行”的道路,從事一些危險行為。

孩子孤獨感並非與生俱來,用聊天力提高孩子社交能力,改善孤獨感

用聊天力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改善孤獨感

社交能力打敗孤獨感

卡耐基曾經說過:“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專業知識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際能力卻佔85%。”社交從孩子接觸這個世界就開始了。

最早的圈子是家庭,後來擴大到鄰居,幼兒園,之後升學也會接觸越來越多的校園圈,課外圈。家長要給孩子創造社交環境,人際交往的機會多了,社交能力也會相應地得到提升。

孩子孤獨感並非與生俱來,用聊天力提高孩子社交能力,改善孤獨感

聊天力培養

聊天教育不是簡單和和孩子進行對話,其中包含了邏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情感交流等眾多細節,總結一下。

聊天教育要在有質量的前提下展開,否則能夠起到的效果很有限。具體而言,在交談中教會孩子情感的交流,可以從眼神溝通開始。

說話前,說話中要注重眼神交流,很多孩子說話的時候沒有自信,不敢看對方的眼睛,同樣在傾聽的時候也習慣目光迴避。

這些都不利於交流的進一步深入,社交也會陷入淺嘗輒止的尷尬。有效的交流不僅是言語上的互通,更是情感的傳遞。

孩子孤獨感並非與生俱來,用聊天力提高孩子社交能力,改善孤獨感

利用“曼迪諾定律”

曼迪諾定律中有一個關於微笑的理論,當人們不吝於展露微笑,產生的能量能極大地影響對方。交流前的微笑是表達鼓勵和善意,交流中的微笑是傾聽和肯定,交流後的微笑是收穫和情感延續的傳達,簡簡單單的微笑能給予的心靈力量出人意料。

創造深入交流環境

除了家庭,校園外,家長是不是很少給孩子開拓其他的社交領域呢?關於這點普遍存在但是又很好改善,比如興趣的培養,帶著孩子參加戶外活動。

這些都是孩子開拓對外接觸的方法。在這過程中孩子會看到更多的事物和人,與人交往中社交能力會得到鍛鍊,和陌生人交談的能力對社交能力的培養是顯而易見的。

另外一點就是對社交關係的深入,家長可以藉助生日等機會邀請孩子的同學玩伴到家裡做客,這樣的過程無疑是助推孩子和同伴情感的好方法。

孩子孤獨感並非與生俱來,用聊天力提高孩子社交能力,改善孤獨感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孩子的交友不要過分限制,一些只和好學生交友的觀點無疑是不對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學習其他同伴不同的優點對一個人的發展有所裨益。

孤獨感一旦形成會產生惡意循環,同樣的積極社交帶來的力量同樣也是良性循環,開朗的孩子會持續發掘與人交流的熱情,從而變得外向陽光。

通過與人交往汲取能量,並影響身邊的人。對此家長要注重從小抓起,給孩子創造良好開拓社交的空間,鍛鍊孩子的聊天力,渠道和方法兩頭抓,這樣孤獨就會遠離孩子了,獨處和孤獨感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孩子既要學會在獨處中思考,也要學會在社交中完善自我。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