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同性戀

近年來,“同性戀”一詞被提起的次數越來越多。

2017年,在比利時舉行的北約領導人峰會上,一男眾女的“第一夫人團”合影照片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北約領導人的夫人團裡竟有一位“帥哥夫人”。據報道,這位帥哥夫人是盧森堡首相的配偶。在盧森堡,同性戀婚姻是合法的。其實在各國領導人中,同性婚姻並不是絕無僅有,愛爾蘭總理瓦拉德卡也對自己的同性戀身份直言不諱,冰島的女總理也常帶著她的同性夫人出訪。

如今,人們的觀念轉變,思想越來越前衛。不過令人擔憂的消息是,近幾年在國內艾滋病傳播過程中,男男同性性行為是高危行為。而且,青少年學生因為這一方式被感染的人數有增無減,已引起疾控部門的重視。

對同性戀的科學認識

那麼,什麼是同性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取向,又稱性傾向、性指向、性定向等,是指一個人在愛情和性慾上對男女兩型有何種型態的永久吸引。絕大多數人的性取向為異性,稱為異性戀。少部分人的性取向為同性,則稱為同性戀。研究發現,動物之間也存在同性戀現象,表現為同性別動物互相愛撫等。人類自古就有同性戀現象,從某種角度上講還形成了同性戀文化。

目前認為同性戀產生的原因可能與多個因素有關,如先天或遺傳因素使體內激素出現異常。有專家發現,同性戀者與普通人在大腦構造上存在明顯差異。同時也有研究認為,家庭教育、生活環境、心理因素、經歷某些特殊事件等,都可能是同性戀的影響因素。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社會背景下人們對同性戀存在不同的看法,目前的觀點是:同性戀本身對社會無害,同時與精神病理不存在任何內在聯繫,所以同性戀不是一種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只是一種不同於大多數人的性取向。簡而言之,對同性戀的認識,已從曾經被認為是“罪人”、“怪人”,到現在被認為是“常人”。

如何對待同性戀

不要隨意定義同性戀 先講一個來自心理諮詢現場的真實故事:女同學小A與小B非常要好,兩人經常在一起。但由於兩個姑娘過於親密,不小心被小C發現她們在寢室裡互相撫摸敏感部位。於是,小C在班上宣揚她們是同性戀,導致兩人因此被勸退了。

正確認識同性戀

經性心理測試,諮詢師發現,雖然兩個姑娘有過分親密的行為,但她們的性取向依然是男性。一般家長都會對女孩的管教比較嚴格,怕她們早戀,不允許她們與男生交往。然而處於青春期的女孩會產生性慾望和性緊張,如果通過正常男女同學交往以及各種積極向上的活動,本是可以得到緩解的,也有利於性心理的正常發展。而過分禁止男女交往,加之學業等方面壓力過大,反倒會使她們在有意無意之中尋找可行的同性親密接觸來使自己得到緩解。所以,當發現身邊的同學有這樣的行為時,不要隨意亂下同性戀的定義。

注意同性戀引起的心理問題 雖然同性戀被認為是一種正常的性取向,但同性戀者比異性戀者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首先是因為同性戀與大多數人的性取向相反,在別人眼裡,甚至自己心裡都容易有“另類感覺”。再者,同性戀畢竟是少數,要找到取向相同的夥伴更困難。此外,家人、朋友都很難接受一個同性戀者,千方百計要將其往異性戀方向拉。所以同性戀者往往心理壓力較大。

容易感染性傳播疾病 對男男同性性行為者而言,雖然同性性行為本身並不產生性傳播疾病,但是同性戀由於難以組成家庭等原因,性夥伴往往不固定,這就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等性傳播疾病的概率。此外從生理上講,男男性行為也更容易感染艾滋病。有數據顯示,男男性行為者已成為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2015年,全國男同性戀人群艾滋病感染率平均達8%。近5年來,中國大中學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增35%,而大中學生感染者中,男同性戀佔82%。除了艾滋病,梅毒、淋病、尖銳溼疣等疾病也同樣會通過無保護的男男性行為傳播。

要有良好的自我保護意識

近年來,由於網絡交友興起,同性戀者進行同性性行為的機會增加了。但是由於缺乏保護意識,感染艾滋病的人數也在逐年增加。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近幾年報告的一些青少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齡還很小,譬如一位年僅12歲的小男孩,

在對性還沒有足夠的瞭解,對自己的性取向還沒有明確的意識下,因為男男性行為感染了艾滋病。有一位大學生被查出患了艾滋病,患者的母親被告知,她的兒子在中學時就被一位叔叔引誘有了男男性行為,後來又進入同性戀圈子,與多位男性有過性行為。她說,自己的孩子在年齡過小、缺乏保護能力的情況下被誘導進行同性性行為,她感到痛憤,也為自己對孩子監護有所疏漏感到內疚。

從預防艾滋病的角度來說,青少年從小就要有防範意識,無論同性之間、還是異性之間,都不能過早地進行性生活,還要注意預防性侵犯。而隨著性發育的開始,如果你發現自己有同性戀傾向,就應該認真學習相關知識,為自己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保護好自己,避免引發身心創傷,同時也避免傷害別人。必要時,你還可以尋求心理幫助。

本文來自《科學24小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