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戰爭和殖民戰爭

林則徐於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行抵廣州。經一個星期的考慮和佈置,他就動手了。他諭告外國人說:“利己不可害人,何得將爾國不食之鴉片煙帶來內地,騙人財而害人命乎?”他要外國人作二件事:第一,把已到中國而尚未出賣的鴉片“盡數繳官”;第二,出具甘結,聲明以後不帶鴉片來華,如有帶來,一經查出,甘願“貨盡沒官,人即正法”。外國人不知林則徐的品格,以為他不過是個普通官僚,到任之初,總要出個告示,大講什麼禮義廉恥,實在還不是要價?價錢講好了,買賣就可以照常做了。因此他們就觀望,就講價。殊不知林則徐不是那類的人:“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到了二月初十,外人尚不肯交煙,林則徐就下命令,斷絕廣州出海的交通,派兵把十三行圍起來,把行裡的中國人都撤出,然後禁止一切的出入。換句話說,林則徐把十三行作了外國人的監牢,並且不許人賣糧食給他們。

商業戰爭和殖民戰爭

當時在十三行里約有三百五十個外國人,連英國商業監督義律(CaptainCharlesElliot)在內。他們在裡面當然要受相當的苦,煮飯、洗碗、打掃都要自己動手。但是糧食還是有的,外人預貯了不少,行商又秘密的接濟。義律原想妥協,但是林則徐堅持他的兩種要求。是時英國在中國洋麵只有兩隻小兵船,船上的水兵且無法到廣州。義律不能抵抗,只好屈服。他屈服的方法很值得我們注意,他不是命令英國商人把煙交給林則徐,他是教英商把煙交給他,並且由他以商業監督的資格給各商收據,一轉手之間,英商的鴉片變為大英帝國的鴉片。

義律共交出二萬零二百八十箱,共計二百數十萬斤,實一網打盡。這是林文忠的勝利,道光帝也高興極了。他批林的奏摺說:“卿之忠君愛國皎然於域中化外矣。”外人尚不完全相信林真是要禁菸,他們想林這一次發大財了。林在虎門海灘挑成兩個池子,“前設涵洞,後通水溝,先由溝道引水入池,撤鹽其中,次投箱中煙土,再拋石灰煮之,菸灰湯沸,顆粒悉盡。其味之惡,鼻不可嗅。潮退,啟放涵洞,隨浪入海,然後刷滌池底,不留涓滴。共歷二十三日,全數殆盡銷燬,逐日皆有文武官員監視。”外人之來觀者,詳記其事,深贊欽差大臣之坦然無私。

商業戰爭和殖民戰爭

義律當時把繳煙的經過詳細報告英國政府以後,靜待政府的訓令。林文忠的大功告成,似乎可以休手了,並且朝廷調他去做兩江總督,他可是不去。他說:已到的鴉片,既已銷燬,但是以後還可以來。他要徹底,方法就是要外商人人出具甘結,以後不作鴉片買賣。這個義律不答應,於是雙方又起衝突了。林自覺極有把握,他說,英國的戰鬥力亦不過如此,英國人“腿足纏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虎門的炮臺都重修過,虎門口他又拿很大的鐵鏈封鎖起來。他又想外國人必須有茶葉、大黃,他禁止茶葉、大黃出口,就可以致外人的死命。那年秋冬之間,廣東水師與英國二隻小兵船有好幾次的衝突,林報告朝廷,中國大勝,因此全國都是樂觀的。

商業戰爭和殖民戰爭

英國政府接到義律的信以後,就派全權代表懿律(AdmiralGeorgeElliot)率領海陸軍隊來華。這時英國的外相是巴麥尊(LordPalmerston),有名的好大喜功的帝國主義者。他不但索鴉片賠款,軍費賠款,並且要求一掃舊日所有的通商限制和邦交的不平等。懿律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夏天到廣東洋麵。

倘若英國深知中國的國情,懿律應該在廣州與林則徐決勝負,因為林是主戰派的領袖。但英國人的策略並不在此,懿律在廣東,並不進攻,僅宣佈封鎖海口。中國人的解釋是英國怕林則徐。封鎖以後,懿律北上,派兵佔領定海。定海並無軍備,中國人覺得這是不武之勝。以後義律和懿律就率主力艦隊到大沽口。

定海失守的消息傳到北京以後,清廷憤懣極了。道光下令調陝、甘、雲、貴、湘、川各省的兵到沿海各省,全國腳慌手忙。上面要調兵,下面就請餉。道光帝最怕花錢,於是對林則徐的信任就減少了。7月22日他的上諭罵林則徐道:“不但終無實際,反生出許多波瀾,思之曷勝憤懣,看汝以何詞對朕也。”

是時在天津主持交涉者是直隸總督琦善,他下了一番知己知彼的工夫。他派人到英國船上假交涉之名去調查英國軍備,覺得英人的船堅炮利遠在中國之上。他國的汽船,“無風無潮,順水逆水,皆能飛渡”。他們的炮位之下,“設有石磨盤,中具機軸,只須移轉磨盤,炮即隨其所向”。回想中國的設備,他覺得可笑極了。

山海關的炮,尚是“前明之物,勉強蒸洗備用”。所謂大海及長江的天險已為外人所據,“任軍事者,率皆文臣,筆下雖佳,武備未諳”。所以他決計撫夷。

商業戰爭和殖民戰爭

英國外相致中國宰相書,很使琦善覺得他的扶夷政策是很有希望的。那封書的前半都是批評林則徐的話,說他如何殘暴武斷,後半提出英國的要求。琦善拿中國人的眼光來判斷那封書,覺得它是個狀紙。林則徐待英人太苛了,英人不平,所以要大皇帝替他們伸冤。他就將計就計,告訴英國人說:“上年欽差大臣林等查禁菸土,未能體仰大皇帝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朦,措置失當。必當逐細查明,重治其罪。惟其事全在廣東,此間無憑辦理。貴統帥等應即返棹南還,聽候欽差大臣馳往廣東,秉公查辦,定能代伸冤抑。”至於賠款一層,中國多少會給一點,使英代表可以有面子回國。至於變更通商制度,他告訴英國人,事情解決以後,英人可照舊通商,用不著變更。懿律和義律原不願在北方打仗,所以就答應了琦善回到廣州去交涉,並表示願撤退在定海的軍隊。道光帝高興極了,覺得琦善三寸之舌竟能說退英國的海陸軍,遠勝林則徐的孟浪多事。於是下令教內地各省的軍隊概歸原防,“以節糜費”。同時革林則徐的職,教琦善去代替他。

琦善到了廣東以後,他發現自己把事情看的太容易了。英國人堅持賠款和割香港或加通商口岸,琦善以為與其割地,不如加開通商口岸。但是怕朝廷不答應,所以只好慢慢講價,稽延時日,英人不耐煩,遂於12月初開火了。大角、沙角失守以後,琦善遂和義律訂立條約,賠款六百萬元。割香港與英國,以後給予英國平等待遇。道光不答應,罵琦善是執迷不悟,革職鎖拿,家產查抄入官,同時調大兵赴粵剿辦。英國政府也不滿意義律,另派代表及軍隊來華。從這時起中、英雙方皆一意主戰,彼此絕不交涉。英國的態度很簡單:中國不答應他的要求,他就不停戰。道光也是很倔強的:一軍敗了,再調一軍。中國兵士有未出戰而先逃者,也有戰敗而寧死不降不逃者。將帥有戰前妄自誇大而臨戰即後退者,也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者,如關天培、裕謙、海齡諸人。軍器不如人,自不待說;紀律不如人,精神不如人,亦不可諱言。人民有些甘作漢奸,有些為飢寒所迫,投入英軍作苦力。到了二十二年的夏天,英軍快要攻南京的時候,清廷知道沒有辦法,不能再抵抗,於是接受英國要求,成立《南京條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