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新材料產業“小荷已露尖尖角”

株洲日報記者 鍾聯明 高曉燕

通訊員/張盤龍 向玉紅

4月15日,在淥口區南洲工業園,13家高分子新材料生產企業正開足馬力加緊生產,要把因新冠肺炎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一季度,這些企業完成產值3億元。

按照全市工業產業規劃和產業項目發展“強鏈、延鏈、補鏈”的要求,市(淥口)高分子新材料產業鏈鏈長辦和淥口區委區政府,凝心聚力抓項目、全力以赴抓服務,高分子新材料產業“小荷已露尖尖角”:2019年完成產值15億元,實現稅收3500萬元。

一馬當先抓“佈局”

高分子新材料是由相對分子質量較高的化合物構成的材料,其應用廣泛、市場巨大。長期以來,美國、日本、韓國在高分子新材料研發和生產上處於國際壟斷地位。一千克PI膜,成本約300元,但賣給我國的價格是2800元。

圍繞高分子新材料產業,淥口區主動作為,以優渥的條件全力支持有關項目建設,持續為企業發展提供優質的發展環境,同時,成立專門機構、編制發展規劃、創新管理體制、強化人才引進、梳理招商項目。

2017年2月,“時代華先”高性能芳綸複合材料及製品產業化項目在南洲新區開建,去年實現產量1500噸、產值2300萬元;2017年10月,株洲兆源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在淥口區掛牌,專業研發、生產高端電磁線和雙向拉伸聚酰亞胺薄膜產品,去年生產產品10600噸,實現銷售收入10.5億元;2017年12月,時代新材華昇高性能聚酰亞胺薄膜項目落戶南洲新區,去年實現產值1.77億元。

精準招商下,13家高分子新材料生產企業先後進駐,其中規模以上企業7家,逐漸打破了國際壟斷局面。

一以貫之造“平臺”

園區是優化功能佈局、彰顯產業特色、提高工業化集約程度的載體。近年來,淥口區以南洲工業園為主戰場,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健全人才培育機制、提高企業研發能力。

“改革”促動,涵養“氣質”。牽住改革這一牛鼻子,推進淥口經開區產業發展集團市場化轉型。收購時代絕緣32%股權,入股株冶1610萬元。引進社會資本,為產業集團注入有效資產3億元以上,增強了園區開發企業的內生動力。

“投資”拉動,提升“顏值”。完成投資1.5億元,完善了南洲工業園的水、電、氣、路等基礎設施,實現園區雙路供氣、雙電源供電、自來水二次加壓,高分子新材料企業生產等越來越方便;建設了銀行、超市、商住、餐飲等配套設施,園區職工生活等越來越方便。

“引才”推動,增強“實力”。引進高分子新材料產業領域的領軍型人才和高端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大連理工大學工學博士張步峰、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高分子新材料專業博士陳磊、華南理工大學教授胡鍵成為顧問……高端人才的引進,提升了高分子新材料的研發實力,加快了開發進度。

一往無前助“起飛”

起好步,淥口區正助力高分子新材料產業加速跑。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市、區兩級相關領導多次召開推進會,開展調研活動,並向企業派出工作組紓困解難。至2月10日,淥口區高分子新材料企業均已復工,員工到崗率達100%。

打造先進高分子和高性能纖維複合材料產業基地,更好地對接“株洲·動力谷”戰略,《株洲市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現代化建設推進機制》通知明確,2020年,市高分子新材料產業鏈(淥口)要以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為重點,培育和引進重大示範項目,全力打造產業集群。

目前,該區正在加快與深圳碳元科技有限公司、東莞壘石熱管理技術有限公司等的對接,力爭與航空復材、空中客機、動力機車等高分子材料產業主導企業達成合作或引企入株,爭取通過3至5年的努力,使高分子新材料企業增至20家,年實現產值100億元、稅收10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