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肯與KG:極端的兩面

先說一句:

鄧肯和KG巔峰期能力,沒太大差距。

KG的成就(只有一個冠軍,相比鄧肯的五個),是個人能力與命運使然(不同的球隊,不同背景)的綜合所得。

他倆在許多方面,與其說是差距,不如說是不同

比如:鄧肯是聯盟歷史上最好的護筐者之一,長於預判、位置感和保護籃筐。

KG是聯盟歷史上最好的外圍協防者、上線夾擊內線,可能沒有之一。

鄧肯是聯盟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內線基石;KG則是聯盟歷史上最全面最搖擺的大前鋒。

在防守端,他倆大致是一個級別。同是NBA歷史上防守最好的大前鋒。

鄧肯的護筐能力更出色,更穩定,更紮實。

但KG在凱爾特人時期也體現過了:他是可以作為防守端軸心,組建不朽防守的。作用不同而已。

進攻端。

鄧肯的進攻沒什麼好說的。2003年身為球隊唯一進攻核心帶隊奪冠,歷史上內線裡只有1967年張伯倫、1994年大夢做到過——鯊魚奪冠還有個科比呢。面筐有著名的擦板中投和步伐,背身有穩定的勾射和底線翻身,擋拆、無球走位、前場籃板樣樣都有。

傳球,2007年馬刺奪冠時,比爾-拉塞爾說鄧肯是聯盟傳球最好的大個子:不在於多美妙,而在於make a play。

當然,KG的傳球比鄧肯還要好,幾乎可說是歷史上長人第一。

而KG的進攻則是:

招牌的20英尺空位中投。

禁區附近接球后翻身中投(基本是向右居多)。

前場籃板補進。

內切接球襲籃。

內線無球走位接球后調整身位,右手單手小拋或勾射。

極其罕見的左腰背身拿球后勾手。

大體上,KG的打法可以概括為:

“走位,找到籃筐附近空位,接球,立刻翻身跳投”。他缺少的,是counter move。所謂counter move,比如鄧肯,他背身可以翻身勾手,也能底線投籃;面框則是擦板中投或面框突;德克的面框三威脅更加無敵,背身則有兩側翻身中投。

KG面筐就主要是中投和運一步擺脫中投,背身則就是翻身中投而且很依賴右翻身。

所以,KG是個需要準時喂球的好終結者,傳球更是歷史上內線一絕,高位策應完美,射程很廣。

但是……對,我要說但是了。

季後賽,鄧肯251場,場均21分命中率50%。

1999年冠軍旅程,鄧肯季後賽場均23份12籃板3助攻3封蓋;2003年,25分15籃板5助攻3封蓋;2005年,24分12籃板3助攻2封蓋;2007年,22分12籃板3助攻3封蓋。

KG季後賽:143場,場均18分,命中率48%。最著名的一戰,就是2004年對國王第七場了。

細節一點:

KG季後賽,有23%的進攻在籃下完成,平均投籃距離11.2英尺。場均4.1罰球。

鄧肯季後賽,34%的進攻在籃下完成,平均投籃距離7.4英尺,場均7罰球。

KG在防守端和進攻端都更飄,掃蕩範圍更大。

鄧肯則無論攻防,都更接近禁區。

所以在常規賽,KG和鄧肯看去差不多。

但我們都知道:季後賽是肉搏單挑的時候。傳球大師如KG,如韋伯,都不如鯊魚、大夢、鄧肯這樣禁區殺手有用。

KG的傳球能力很好,但他並不是個一拿球就能吸引夾擊的軸心,他所在的球隊要發威,必須有個比他出色的單打手。比如斯普雷維爾,比如皮爾斯。

KG沒法像鄧肯(或大夢,或鯊魚)似的,坐在籃下,高效得分的同時,還吸引夾擊,壓縮對方防守,吸引對方夾擊。

禁區裡,他也無法獨自統治一切。

這就是KG和鄧肯決定性的區別:禁區存在感。

季後賽,鄧肯比KG更穩。

鄧肯與KG:極端的兩面

以及,性格方面。

鄧肯一向平衡穩定,所以他在時,馬刺十九年如一日,沒有極限高潮,但也不會滑坡。

KG是一個靠熱情鼓動隊友的大師,這一點在凱爾特人期間很明顯。所以他屢屢有2010、2012那種絕境之下,還能超水平發揮的案例。

但這種熱情,偶爾會反噬。

2004-05季,此前一年打出西部第一戰績的森林狼保留了全部主力陣容,用斯澤比亞克擔當首發。但賽季前,就出了個事:季前訓練,新人裡克·裡基特晃過KG得分,KG很躁鬱,一拳把裡基特的牙都打了下來。

裡基特後來再也沒在NBA打上一場比賽,這一拳似乎令他信心崩潰了。

那個賽季,此前58勝的森林狼跌到44勝。

所以馬刺一向很穩。而KG所在的球隊,高潮時就可以很high,但沉下來了,就沒那麼穩。

球隊靈魂的性格,是會決定球隊氣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