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何處安家"是最迫切關鍵性的問題 全面解析產業園區的AB面

創業者

創業,站起來不易,活下去更難。鋪天蓋地的BP,一場接一場的路演,這其中有的創業者站起來了,也有創業者倒了下去。那麼,創業的背後都會經歷哪些掙扎與窘境?

廣東億鑫豐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松彥:16歲開始創業。在經歷了從學徒到師傅再到擁有自己的新三板上市公司,他最終將偏僻街角不足200平米的小鐵皮房搬進了工業園區。

闊別創業工棚重新選址時,吳松彥不再只考慮便宜,而首要考慮的是公司落戶地址,能不能方便客戶與公司的日常往來。他認為只有擁有配套的政策、資金及完善產業鏈的選址,才能助力創業者專心致志做好產品,辦好企業。

創業者

創業選址,似乎是眾多創業者初期必須直視的問題之一。所以,跨星聯合創始人呂子睿,就圍繞產業園區的理想與現實,為創業者初期“何處安家”答疑解惑。

做到產業聚焦才能叫做產業園。在呂子睿看來,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園能夠在人才、資源、業務、政策、便利度等方面產生聚集效應,而一幢大樓裡匯聚各類型公司的只能叫做寫字樓。

產業園在硬件設施和軟件實力上均佔據著優勢。硬件設施主要看服務和地段,簡單說就是園區環境好、配套服務強、交通便利、員工租房容易等;軟件實力上要關注並吃透當地政府的各類優惠政策,為入駐企業提供更多的引導服務。

還沒有賺錢的公司可能比較關心價格以及政府的各類補助,而賺錢的公司就比較關注稅收優惠政策。其實多少和錢是分不開的。

產業園配套設施齊全,能夠提供人才引進渠道,同時創業公司聚集在同一產業園裡能夠幫助搭建人脈,有利於公司的發展。不同性質的創業企業,能找到對口的產業園,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

創業者

產業園本身是否盈利,其實同入駐企業一樣,產業園服務商本身也是具有企業性質。

產業園具有三種盈利模式:初級是拿政府或者業主的服務費輸出服務,中級盈利模式是將產業園做起來後賺取租金為收入,高級盈利模式則是深入產業本身,通過金融或者其他賺取各大的成長性回報。產業園運營歸根結底與服務品質有關,服務好都會賺錢,服務跟不上都不賺錢。

創業者

有利益的地方就是戰場。產業園是一個商業機構,並非慈善,入駐企業與產業園服務商之間的矛盾也就因此不可避免。呂子睿則認為,產業園和入駐企業之間是一個共同成長、共同合作、共同盈利的過程,同時這又是一種雙向選擇、雙向淘汰的過程。優秀的創業者隨著企業的成長會選擇更好的辦公地點,不及格的創業者也會被產業園所淘汰,這類事情其實本來就是平衡的。

江西不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艾君: 其實我當時剛創業的時候是想選擇去產業園的,但是經過我多方打聽,知道大部分產業園雖然會享受到政府給予的一些優惠,但同時也會受到政府的一些管理制約,很多手續辦理的過程會比較麻煩,配套服務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完善。綜合考慮創辦公司的性質,我放棄了去產業園創業的念頭。

產業園的類別層出不窮,但在呂子睿看來,產業園接下來定會朝著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樓宇經濟將是未來產業園的勢頭之一,即一棟或一組樓宇集中了很多同類型的企業。或許也只有這樣,產業園服務商及背後的屬地政府才能更加專業有效地提供服務,而產業園則越來越多的承擔政府招商職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