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虎鯨遊入內河,記者回憶乘船追進鯨群驚險經歷—追波逐浪拍鯨群

19年前,江蘇灌河上一天兩次出現了鯨群過境的壯觀場面,吸引著兩岸成千上萬的群眾觀看。作為當地響水縣電視臺的記者,我有幸拍下這一難得的畫面。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十多家媒體報道了這一奇觀。這麼多年過去了,回味當時拍攝鯨群過境的驚險場面,一直讓我難以忘懷。


偽虎鯨遊入內河,記者回憶乘船追進鯨群驚險經歷—追波逐浪拍鯨群


2001年5月23日下午,我完成其他採訪任務回到臺裡,聽同仁眉飛色舞地講起上午灌河過“大魚”引來眾多人觀看的場面,心裡不禁一動,後悔沒能親自前往搶拍鏡頭,一飽眼福。這時,社會上對“大魚”的說法眾說紛紜,有的說是灌河裡出現的“大魚”是鯊魚、有的說是海豚,還有的說是鯨。到底是什麼海洋動物?新聞報道必須要真實。我連忙找來《響水縣誌》、《江蘇縣邑風物叢書·響水》等史料,查閱了歷史上響水縣灌河過“大魚”的資料。史書記載:每逢閏年的七八月間,被當地人稱為大魚的鯨便隨水而上,若沉若浮,經陳家港、海安集、雙港等地,群鯨陣長二三里,一路戲水,浩浩蕩蕩,直游到上游40公里處的響水縣城以西的一座龍王廟舊址,嬉戲一番,又隨潮水迴歸大海,群鯨往返的遊程中,水上始終呈現著奇麗壯觀的畫面。當地民間傳說為“大魚拜龍王”。


偽虎鯨遊入內河,記者回憶乘船追進鯨群驚險經歷—追波逐浪拍鯨群


史書上還說,這群“大魚”雖然歷史上多次光顧灌河,但至今沒有人看到過一條“魚”的全貌。大多數人分析認為,鯊魚尾寬於身,如背出水亦見尾;如是海豚個兒沒有這般大,背又不可能始終露出水面;史書認為鯨倒有可能是真,因為鯨軀龐大尾卻細小,因而露背不現尾。我連忙找來上午同仁拍的帶子放看,也初步認定是鯨。這時,中央電視臺打來電話,說當晚《新聞聯播》要播出“大魚”過灌河的新聞,問灌河裡來的是什麼海洋動物?大家又連忙打電話與當地漁政部門聯繫,也一致認為是鯨。

當天下午,正當大夥還在談論鯨群的時候,灌河口再次傳來鯨群過境的消息,我立即請求前往採訪,臺裡同意後,我背上攝像機與一位同事坐上轎車,飛速向灌河口趕去,到了響水縣陳家港1號碼頭上,見到這裡已聚滿了觀看鯨群的人們。一打聽才知道鯨群已遊向上遊,迎著陽光向西望去,遠見河面上有幾條鯨影跳躍,站在岸邊拍攝十分困難。此時我想,上午臺裡同仁已站在岸上拍下了河裡過鯨群的鏡頭,中央電視臺、江蘇電視臺、鹽城電視臺當晚將要播出,此次再拍,如不近前直觀、更清楚地拍攝,各電視臺都很難採用。於是我便萌生了租船近距離拍攝的念頭,好在岸邊停泊著數十條機帆船,我請船民們前往,沒有人願意去,好不容易有一個船民同意去,但開價要500元。我無奈只好先採訪再說,乘船向鯨群駛去。

我們乘坐的船很快置身於鯨群之中,這時我看到前後左右都可見到鯨影浮現,連忙扛起攝像機開始拍攝,大鯨群時隱時現,忽遠忽近,時而兩三條,時而四五條,黑而發亮的脊背露出水面,拱動一下又沉入水中,船隻也隨浪搖晃不停。這時,我才感到鯨不好拍。這些大傢伙在我們的船旁水面上炫耀地跳躍著,有的跳出水面好幾米,剛把鏡頭調過去還沒聚焦,它又沉入水中,拍下的只是丈餘高的浪花,靜下心來等鯨再出來,它卻又從20米開外的水面冒出。幾個來回便有了經驗,看到鯨沉水浪花起時,便把鏡頭向前移動一段距離,總算拍到了鯨高高躍出水面、足足有三米多高、來個轉身跳的鏡頭,姿態輕盈優美,跳躍時可清楚地聽到鯨的喘息聲。


偽虎鯨遊入內河,記者回憶乘船追進鯨群驚險經歷—追波逐浪拍鯨群

正當我全神貫注地拍攝時,身旁有人喊道:“快看,這一處水下有‘大魚’”,我連忙調整姿態,見左邊20米開外水面上浪濤翻滾,似乎水下有千百條鯨在遊動。這時,我突然看到有七八條鯨同時闖入鏡頭,我一邊拍攝一邊興奮地大喊:“快把船靠上去,再靠近一點”。

船老大不理睬我,時開時停,始終和鯨保持一二十米的距離。鯨戲耍的花樣不少,時而翹頭噴水,水柱高達丈餘,似噴泉飛濺,更有數十條鯨並列成隊,一撥又一撥從我們的船旁遊過,鯨群過處,浪濤拍岸。就這樣,我們的船隻在鯨群中時開時停了半個鐘頭,使我拍下了不少難得的鏡頭。下午5時許,鯨群在我們船隻的護送下開始返航歸海,黑色的脊背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拍水聲連成一片。早有準備的漁民一片歡呼,並燃放鞭炮。鯨似乎很有靈性,跳得更歡了,漸漸地消失在大海與灌河的交界處,河面上一下子平靜了下來。

上岸後,我掏出身上僅有的50元錢權當船資,船老大雖心裡不大高興,但對我們的工作也表示理解,收下錢無聲地走了。

傍晚,我帶著成功拍攝鯨群的興奮心情回到臺裡。我將拍下的鯨群放給同仁們看,領導見大鯨群過境的場面比上午的還要壯觀,連忙向鹽城電視臺打去電話,彙報了拍攝情況,很快傳來回音,中央電視臺、江蘇電視臺對此很感興趣,要求明早將稿件和片子傳過去。

晚上回到家中,正趕上觀看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播放上午大鯨群過鏡的新聞;我坐在寫字檯前翻閱報紙,一家晚報已登出鯊魚群過灌河的新聞;給市裡一家報紙打電話,說我要發鯨群過灌河的稿子,對方說已收到海豚過灌河的新聞傳真。一個新聞三種說法,其實我最有發言權,因為我不但查看了史料,諮詢了漁政部門,而且租船闖入鯨群最直觀地拍下了許多珍貴的鏡頭。當時我想,內河出現如此壯觀的鯨群結伴暢遊場面已不多見,一天兩次再現大鯨群過境更屬罕見。於是我決定從熱門話題環保這個角度來寫響水灌河一天兩次過鯨魚群的壯觀場面,很快寫下了現場新聞《喜看鯨群過灌河》的稿子。當晚9時30分,我已坐到了傳真機旁開始向外發稿,一直忙到半夜2點多鐘才回去休息。

24日上午,我們又趕到灌河邊補拍了一些鏡頭,採訪了漁政人員,回到單位,這時,領導已安排好車子,我於中午12時趕到鹽城電視臺,到下午15時已將稿子和片子傳到省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總算完成了任務,我長長地鬆了口氣。

從鹽城回來,我再次找出《響水縣誌》翻閱,竟看到了灌河大魚吃人的記載:“民國31年(1942年)年7月,侵華日軍駐紮響水口大橋之西。一日,有一姓李的翻譯官於灌河漲潮時在輪船碼頭上洗腳,被一條“大魚”發現,竄上來一口,將李的臀部咬去,李當即不能動彈。疼痛難忍,待抬上岸,不長時間即死去。”看到這裡我才有些後怕,原來租船去拍“大魚”也有危險。

很快這種後怕的念頭便消失了。24日晚,中央電視臺《現在播報》,25日早《東方時空》都再次報道了大鯨群過灌河的新聞。接著,《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環境報》、《農民日報》、《揚子晚報》、《新民晚報》等多家媒體刊登了《喜看鯨群過灌河》的新聞,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縣裡舉行招商引資會議,外商點名要看鯨群過灌河的專題片,一些在外工作的老同志還來信來電要有關鯨群過灌河的專題片。

這次群鯨過境數日後,國家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專家們專程趕來,乘船考察了響水灌河水系及灌河盛產的魚類,仔細觀看灌河鯨群的照片和拍攝的新聞專題片,走訪了現場圍觀的群眾,確認灌河過境的鯨屬鯨目、領航鯨科――偽虎鯨。專家說:“偽虎鯨系鯨的一種,體溫37攝氏度,為胎生,一胎一仔,孕期11個月左右,哺乳期8-12個月,8年性成熟,生命期80年左右。偽虎鯨在海洋活動範圍較廣,每年四五月份由南向北,七八月份由北向南進行索餌迴游,喜追食魚群,更喜愛食鱸科魚類。

“灌河水質較好,有豐富的四鰓鱸魚資源,是偽虎鯨出現在灌河上的主要原因。”專家們還推斷偽虎鯨今後還會光顧灌河,為灌河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海洋研究所董金海教授介紹:“偽虎鯨有很高的科研價值,目前只有日本海珍館存有這種鯨類,過去只是在海洋裡見過零星這類鯨群,進入淡水河尚少見,在國際上尚無如響水這樣清晰詳實的圖片和錄像資料,這將會吸引許多海洋生物專家來響考察。”

  事實上,這種鯨光顧灌河歷史上已有多次,只是無人研究它罷了。至於“大魚拜龍王”那隻不過是民間傳說而已,專家們認為鯨群光顧時正是雨水盛季,灌河上游連洪澤湖,水中有大量魚蝦和其它微生物,加之閏月,在這個季節裡有兩天潮汛特別大,所以鯨為飽口福,借水而遊入這又寬又深的天然灌河,嬉戲交配。


偽虎鯨遊入內河,記者回憶乘船追進鯨群驚險經歷—追波逐浪拍鯨群

我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之中,細細回味,這次採訪麻煩了多少人:漁政人員提供消息、接受諮詢;漁民支持船隻;後方單位領導搞好後勤、協調車輛;市臺同仁不顧休息,加班加點工作……我深深地體會到,突發性新聞成功的報道離不開多方的支持,追波逐浪拍鯨群,我從中學到了很多很多。

這些年來,每次行走在灌河岸邊,我都會想,偽虎鯨還會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