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私募逆襲成“小甜甜”:鬼知道我經歷了什麼


量化私募逆襲成“小甜甜”:鬼知道我經歷了什麼


“5月請對我好一點”,是不少投資者的心聲。


回顧過去幾個月的股市,可以用驚心動魄來形容:白天盯A股,收盤之後看歐洲股市,晚上看美股,有生之年還見證了美股的接力熔斷和“原油寶”翻車事件。


在激烈的震盪行情中,百億私募也未能獨善其身。


據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六成百億私募一季度虧損,一季度為正收益的僅有14家。不過,這其中,五家量化百億私募在一季度的平均收益全部為正


量化投資正在成為A股市場的新生力量。


私募量化概念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這股“神秘的東方力量” 發展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曲折?未來又將走向何方?


01. 第一階段(2004年-2009年)

行業先行者的遊戲


彼時,中國金融市場早期可使用的工具並不多,再加上制度性的缺陷使得產品間的套利很難實現。因此,而金融工程學的發揮空間不大。


但在為數不多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產品中,卻存在著眾多的市場非有效性機會。其中,比較典型的機會如“封轉開”套利。


之後,隨著ETF的出現,ETF基金和ETF成分股之間的套利機會成就了真正意義上的量化套利。再之後,可轉債、正股+權證等也可以實現套利。


02. 第二階段(2010年-2015年)

“躺贏時代”大放異彩


2010年4月16日,滬深300股指期貨正式上市,國內擁有了真正的市場風險對沖工具。這是量化策略能夠實現穩健收益的決定性因素。


2012年後,股指期貨對沖策略的產品發行量猛增,成為市場中的主流產品。


隨後幾年,量化產品迅速發展,業績極為突出,直至2015年股災發生。


2015年既是一個量化大年,也是量化產品發展的分水嶺。


之所以稱之為量化大年,是因為股指期貨品種豐富,除了滬深300股指期貨以外,代表大盤的上證50股指期貨和代表小盤的中證500股指期貨也相繼推出。


與此同時,股災對量化私募衝擊巨大,股票系統禁止直接接入,使得股指期貨大幅貼水。之前成形的投資策略無法實施,大量的量化私募也因此退出歷史舞臺。


另一方面,海歸的量化團隊越來越多,也為國內量化私募走向正規化奠定了基礎。


03. 第三階段(2015年至今)

從“苦日子”裡熬出頭


在強監管的約束下,量化策略趨於同質化,先行者的行業護城河逐步積累、行業分工的精細化和大量的初期投入導致後來者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2016至2018年,是股票量化策略最煎熬的幾年。對沖工具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市場情緒又受到股災衝擊,遭遇了資金端和資產端的雙重壓制。


2016年起,量化策略本身並未出現實質性變化,監管成為推動市場發展的主要動力。


直到2018年,私募行業的發展主要受限於兩個因素:一個是資管新規;一個是國內外多重宏觀因素。


在這種情況下,券商和明星私募合作的FOF掀起了熱潮,中信證券、國泰君安、招商證券、中金公司等均與頭部私募機構合作打造FOF產品,抱團取暖。


2019年,市場回暖,量化產品重新獲得關注,量化私募基金的百億封盤現象頻出。


頭部機構利用自身的規模優勢在量化的各個領域佈局,通過團隊收購或大資金投入等方式鞏固護城河,構築行業壁壘,逐步拉開和尾部機構的距離。


在進入2020年以後,隨著市場波動的加劇,不少傳統主觀投資私募折戟成為“牛夫人”,但量化私募卻逆流而上,繼續是投資人的“小甜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