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棗期貨滿週歲 產業認可度逐步提升

本報記者 王寧

2019年4月30日,國內首個乾果期貨品種紅棗期貨在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截止到目前已滿一年。

《證券日報》記者最新瞭解到,從市場運行情況開看,這一年中紅棗期貨市場總體平穩,交易者結構日趨合理。紅棗期貨上市一週年來,紅棗產業企業對期貨市場的認可度逐步提升,諸如基差貿易、含權貿易等模式正逐漸被一些產業企業運用。特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紅棗期貨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幫助企業實現了庫存管理。

形成公開價格引導市場標準

近年來,紅棗現貨市場供大於求現象日益突出,根據中國林業統計年鑑顯示(國家統計局統計的是溼棗產量,期貨標的是乾製),2008年至2018年,全國紅棗產量由164.3萬噸增長至547.31萬噸。雖然近幾年產量增速已有明顯放緩,但是紅棗並不像其他農產品具有明顯的剛需,且供應價格彈性較低,導致紅棗價格下降幅度大、速度快,紅棗種植收益也不斷下滑。

由於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功能,紅棗產業界對紅棗期貨的上市給予了很多期望,對於我國紅棗最大產區新疆的企業來說更是如此。新疆紅棗產區集中在南疆環塔里木盆地區域,該地區紅棗產量佔全疆產量的97%,全國產量的43%。紅棗種植收入佔當地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紅棗價格的漲跌,不僅關乎當地經濟,更關係到當地棗農的生產生活。

令人欣慰的是,紅棗期貨上市一年來,其市場功能已經開始逐步發揮。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4月27日,紅棗期貨總成交量3049.62萬手,日均成交12.60萬手,日均持倉5.33萬手,法人客戶日均成交持倉佔比約30%,其中,產業客戶及風險管理子公司持倉合計佔比超過50%,成為法人客戶持倉的中堅力量。

對此,金石期貨投資諮詢部主管黃李強認為,紅棗期貨上市一年來,公開透明的紅棗期貨價格已經形成,這對現貨產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往紅棗現貨市場報價混亂的局面得到轉變,紅棗產業企業主動運用紅棗期貨來指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正是基於此,鄭商所與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開展了紅棗現貨價格監測課題研究,並於2019年底發佈了灰棗現貨價格指數,建立了與期貨市場呼應的現貨市場價格風向標,為產業各經營主體提供了紅棗生產、加工的價格參考依據。

此外,紅棗期貨交割數據顯示,截至4月27日,紅棗共註冊倉單595張,摺合紅棗現貨2975噸,交割265手,摺合紅棗現貨1325噸。CJ1912、CJ2001、CJ2003合約順利完成交割,市場對倉單交割標準基本形成共識,交割質量標準得到產業認可。

記者採訪中發現,紅棗期貨及交割標準正在與現貨市場發生“化學反應”,促進產品標準化生產。紅棗期貨上市前,新疆阿拉爾聚天紅果業有限責任公司、阿拉爾果業行業聯合協會就組織骨幹團隊學習期貨知識,之後開始不斷嘗試期現結合模式進行風險管理。

聚天紅果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企業對生產線上的員工按照紅棗期貨標準進行專業培訓,按照期貨交割標準對加工工藝進行調整,規範了紅棗加工質量;同時,加大機械化生產的投入,引進60臺光選機降低人工分揀成本。為進一步促進產業和期貨融合,阿拉爾市果業行業聯合協會還將現貨標準統一改為期貨標準。

可以說,產業鏈較短、加工方式較為傳統的紅棗產業,在紅棗期貨上市後,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諸如價格信號和質量標準之類的“數字化升級”。

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期貨部負責人楚國俊認為,期貨讓紅棗產業上很多關鍵指標“看得見”,期貨和現貨優勢互補促進紅棗了產業鏈上下游向規範化、標準化、品牌化的方向發展。

創新經營模式解決融資難題

除了價格和交割標準,在紅棗期貨推出的一年裡,湧現了基差貿易、“期貨+訂單”、含權貿易等新型模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據瞭解,隨著行業對於期貨認識的逐步加深,2019年8月第一份紅棗基差合同簽訂,成交規模為30噸,以當時的紅棗期貨主力合約CJ1912為基準。客戶通過買入基差合同降低成本,又通過二次套保控制風險、鎖定利潤,買方還能通過該模式提前拿到現貨。

據瞭解,聚天紅果業還建立起了“公司+合作社+農戶”、“期貨+訂單”等業務模式。2019年12月,聚天紅與天津一家企業通過點價方式簽訂了紅棗期現貿易合同,同時與兵團合作社簽訂現貨訂單。天津企業賺取期現價差,兵團合作社和農戶鎖定種植利潤,分享企業參與期貨市場的效益,聚天紅提供加工和檢驗服務,為期現搭橋,藉助紅棗期貨實現了三方共贏。

聚天紅總經理何軍說:“基差貿易是推動現貨企業和期貨市場有效對接的重要模式,不僅能夠滿足貿易雙方的個性化需求,更具有減少價格風險、鎖定成本和利潤等優勢。”

此外,紅棗期貨也為紅棗生產加工主體開闢一條全新的融資渠道,那就是倉單質押。紅棗行業由於季產年銷的問題,收購期紅棗企業需要大量的資金,這限制了企業的原材料採購和擴大再生產。紅棗期貨上市後,不少企業通過標準化和非標準倉單質押業務融資,盤活了資金流。

期現結合助力企業渡難關

春節期間是紅棗銷售旺季,也是去庫存的主要階段。不過今年受疫情影響,中國最大紅棗現貨集散地滄州崔爾莊紅棗市場處於關停狀態,現貨貿易和流通基本停滯,紅棗企業庫存管理壓力陡增。

疫情期間,現貨市場雖然“無價無市”,但是紅棗期貨2月3日就開始正常交易。滄州一紅棗加工企業由於在2019年底備貨較多,選擇2月18日在CJ2005合約做賣出套保,一個月後,貿易市場逐漸復工,企業在3月下旬參考基差利潤情況,將現貨賣出、期貨平倉,雖然現貨價格不如人意,但是期貨賣出套保補償了現貨的虧損,平穩過渡了疫情引發的企業風險。

格林大華期貨紅棗分析師王立力表示,以往的紅棗採購銷售模式是集中採購、全年銷售,每年第四季度集中採購需要佔用大量庫存和資金。現在不少紅棗企業可以開始運用期貨市場根據銷售節奏與市場需求管理庫存,期現結合“兩條腿”走路往往更靈活、成本更低。

鄭商所相關負責人表示,紅棗期貨運行一年來,相關規則制度、交割倉庫佈局和檢驗規則經受住了市場考驗,得到了各方廣泛認可,但作為一個新期貨品種,產業客戶對期貨的認識和參與度仍有上升空間。鄭商所將加大市場培育和推廣力度,幫助紅棗產業企業儘快瞭解、掌握和使用紅棗期貨,提升管理風險能力,確保紅棗期貨市場健康穩定運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