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最早提出招安,為何後來又反對招安?

武松最早提出招安,為何後來又反對招安?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中有很多人物、事件都備受讀者爭議,比如李逵為人,吳用設計賺盧俊義等。這些爭議中,最有名者,莫過於梁山好漢招安之事。宋江堅持招安,歸順朝廷,好漢們雖然有打敗遼國、平定方臘的不世之功,但最後卻死傷慘重。有讀者認為,宋江招安做得對,是為兄弟們著想;也有讀者認為,宋江招安純粹是一己之私,害了眾兄弟。

其實很多讀者可能不知道,在水滸中,最先說出“招安”一詞的人並不是宋江,而是武松。

武松對招安的態度

水滸第三十二回中,武松因為打孔亮後醉酒,被捉入孔家莊,並遭到拷打。碰巧的是,宋江也在孔家莊,他認出並救了武松。後來,兩人分別,宋江邀請武松一起去找花榮,但武松拒絕了,他要去投二龍山。

就在這時候,武松提到了招安。

武松道:“哥哥怕不是好情分,帶攜兄弟投那裡去住幾時……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

武松最早提出招安,為何後來又反對招安?

武松形象

這就說明,武松此時希望招安。

既然從一開始就支持招安,那麼後面宋江提出招安時,武松應該會很支持,至少不會在明面上反對。但事實卻並非如是,當樂和唱出宋江《滿江紅》中的“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時,武松第一個跳出來反對。

樂和唱這個詞,正唱到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只見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們的心!”

說出這句話,可見武松是反對招安的。​

可問題是,明明之前提出招安,後面為何又反對招安了呢?武松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與武松的心態有關。

武松最早提出招安,為何後來又反對招安?

武松形象

支持招安時,武松的心態

在與宋江分別時,武松之所以提到招安,渴望招安,和他當時的處境有關。那時候,武松剛殺了張都監、張團練、蔣門神等人,前兩位都是朝廷命官,所以武松犯下的罪孽深重。這種大罪,即便是遇到皇帝大赦天下,也不會被赦免。武松對此很清晰,他自己也說“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

這種情況下,怎麼才能不用逃亡江湖,躲避官府追捕,並且活命呢?只有一條路,那就是造反,然後等著朝廷招安。這樣的話,武松的罪過才能全部免掉,甚至可以做官。兩宋時期,也流行“要做官,殺人放火受招安”等歌謠。

武松不想整天逃亡,也想活著,除了招安這條路之外,他別無他法。正因如此,所以他才會選擇去二龍山落草。

武松最早提出招安,為何後來又反對招安?

魯智深形象

多說一句,武松之所以選擇二龍山,並非隨意。因為在當時,二龍山實力不俗,除了魯智深和楊志兩大高手外,還有數百小嘍囉,實力應該是僅次於梁山,武松也是看到了這一點。若是小山頭,實力不濟,很可能直接就被朝廷剿滅了,根本沒資格跟朝廷談條件,更別想朝廷招安了。

說白了,這個時候的武松一無所有,他要想活命,只能選擇落草,然後等著招安。基於此,所以武松支持招安。故而,與其說武松支持招安,不如說武松是迫於現實,所以才有此最低需求。

打個比方來說,就能明白了。

曾有一位百萬富翁,年已半百,日子過得特別瀟灑。後來因為破產,家中無錢,為了養活全家人,這位昔日大富翁不得不到工地上去搬磚。後來經濟大蕭條,工地上也開始減員。他擔心被趕走,所以天天祈禱:讓我留在工地上吧,哪怕做的多賺的少也行。

平心而論,這位老人想搬磚嗎,喜歡搬磚嗎?顯然不是。那他為何還祈禱留在工地上搬磚呢?因為他想活著,他要養活全家,他別無選擇,搬磚是他最後的希望。所以,與其說這人喜歡搬磚,不如說他是被逼無奈。他真正喜歡的,還是做個百萬富翁。

武松最早提出招安,為何後來又反對招安?

武松

武松也是如此。他提出招安,並不代表他支持招安,那只是他最後的希望而已。人在那個條件下,不能有其他奢望,只能退而求其次。如果非要問武松喜歡什麼,他肯定喜歡以前做都頭的日子。

反對招安時,武松的心態

等到二龍山魯智深、楊志、武松等人歸順梁山,一百單八將齊聚,宋江提出招安時,按理說武松應該高興才對。可為何武松一改往日的態度,反對招安了呢?其實,這仍然和武松的處境相關。

宋江提出招安時,武松的處境是什麼樣呢?

那時候,梁山很強盛。前面宋江曾經大敗並生擒呼延灼、關勝等朝廷將領,也曾攻克祝家莊、曾頭市甚至東平府、東昌府;即便後期,梁山也曾水戰三敗高俅,陸戰兩贏童貫。如此實力,朝廷大軍也屢屢受挫。可以說,彼時的梁山,足以與朝廷分庭抗禮。

武松最早提出招安,為何後來又反對招安?

宋江形象

身處梁山的武松,還會像當初那樣,渴望通過朝廷招安來保全性命嗎?並不會。

打個比方來說。

假如一個人想買車,但最初他只有三百塊錢,那麼他能選擇的只有自行車。這時候,他也會說:能買輛自行車就不錯了。如果他利用這三百塊錢去賺錢,結果賺到了五千塊,那麼他就可以考慮摩托車。假如他後來賺到了十萬塊,那麼這筆錢就能夠買小汽車。有十萬塊的時候,心態還會和當初一樣嗎?很明顯,當初的自行車早已經看不上眼了。

武松的心態歷程

當武松反對招安時,宋江是這麼說的。

(宋江)便叫武松:“兄弟,你也是個曉事的人,我主張招安,要改邪歸正,為國家臣子,如何便冷了眾人的心?”

宋江沒有說“你當初要招安,為何現在又反對招安”,因為他明白,武松當初提出招安是沒得選擇。現在梁山有實力,武松覺得可以不必委曲求全了。武松心態發生了變化,所以對招安態度也變了。這就說明,宋江也明白武松的心態變化。

武松最早提出招安,為何後來又反對招安?

武松

武松為什麼反對招安?還和魯智深有關係。

上了二龍山後,武松與魯智深和楊志成了兄弟。魯智深一生仗義,卻因為救林沖而受到奸臣高俅的迫害,若不是潑皮提早報信,魯智深就被高俅害死了。武松上山後,不可能不知道魯智深的故事。加上武松哥哥武大被西門慶害死,知縣受賄不肯為武松主持公道,武松本人也差點被張都監等人害死,所以他對當時的世道大為牴觸。

簡而言之,就是朝廷有奸臣。當然,這話武松沒說,魯智深清楚地說了出來。

魯智深便道:“只今滿朝文武,多是奸邪,矇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乾淨?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

魯智深對皇帝尊稱“聖聰”,表明他不反皇帝;又痛斥滿朝文武大臣多是奸臣賊子,表明他對當時世道看得透徹。這一點,宋江也默認了,不過他認為“皇上至聖至明,只被奸臣閉塞,暫時昏昧,有日雲開見日”,所以堅持招安。

武松最早提出招安,為何後來又反對招安?

宋徽宗形象

​武松受魯智深影響,所以才會反對招安。

綜上可以發現,從最早孤身一人提出招安,到上二龍山與魯智深為伴,再到梁山上反對招安,對招安的態度,反應了武松的心態歷程。因為,武松的處境是逐漸變好的,他越來越有談判的資本,他可以不通過朝廷招安來保全自己。所以當初最基本的願望——招安,也就不再是最低需求。正因如此,武松才會支持招安後又反對招安。

參考資料:《水滸全傳》(明代楊定見修訂本,明代袁無涯刊行,一百二十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