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撥鼠之日》:日復一日在生活中掙扎的我們,有可能破繭而出嗎

上映於1993年的電影《土撥鼠之日》,歸類標籤是“喜劇”、“愛情”,而我覺得應該多貼一個“人生”。影片中的男主角菲爾日復一日過同一天生活,不正與我們的人生相似嗎?每天上班—回家,重複著同一路線,無波無瀾的平凡。

影片的故事結構不復雜,比起好萊塢大片伏筆重重、情節跌宕的大場面,《土撥鼠之日》顯得沒那麼精彩。在電視臺當天氣預報員的菲爾,對這份工作日漸感到乏味。在土撥鼠日前,他和攝影師賴瑞、助理麗塔一同前往普蘇塔尼小鎮,播報每年一度的“土撥鼠預測冬日”慶典。第二天慶典結束後,他們準備往回返,卻遭遇大風雪,被困在小鎮中,只能再住一晚。菲爾的噩夢就此開始了,當每天清晨六點鬧鐘響起,時間又回到土撥鼠之日。

《土撥鼠之日》:日復一日在生活中掙扎的我們,有可能破繭而出嗎

作繭自縛

菲爾是未婚中年男子,對工作已失去熱情,每天上班只是例行公事。對周遭一切都不關心,更不關心同事,大家自然也對他喜歡不起來。電視臺三人組來到小鎮後,麗塔顯得特別興奮,對一切都感到新奇有趣。相比之下,菲爾態度冷漠淡然,他說自己已經是第四年播報土撥鼠日了,並暗示早就厭煩了。

在他身上發生的遭遇——重複過同一天,正是電影所要表達的立意:越是厭煩一件事,越讓你品嚐這厭煩的滋味。法國心理學家埃米爾·庫埃曾經提出“心理暗示力”理論,而“同頻共振,同質相吸”是心理暗示力的核心,因為思想具有頻率和磁性,所以“心想”一定“事成”。菲爾一直想著周遭讓他煩悶乏味的人事物,越是抗拒,越能把這些事物吸引到身邊。因為心理暗示力通過大腦中的潛意識運作,而我們的潛意識如同嬰孩一樣天真,聽不懂複雜的話語或者反語。比如,若對自己暗示:明天不要遲到。潛意識會理解為:明天要遲到。而菲爾越是討厭周圍環境,其實越是在表達:我要這個環境,我想待在這個環境裡。

電影有戲劇性表達的特權,菲爾就留在小鎮裡了。每天碰到討厭的中學同學向他兜售保險,然後踩進同一個冰冷的水坑。就如同我們,掛著虛偽的笑臉對待同事,同時也收穫虛偽的問候。為了房貸、車貸、為了生活,每天做著一份毫無激情的工作,不敢任性辭職。我們越感到不快樂,沮喪和挫敗感便如影隨形般依附著我們,與菲爾一樣,被困在令人窒息的小鎮裡。這一切,可以說是我們自己作繭自縛。

《土撥鼠之日》:日復一日在生活中掙扎的我們,有可能破繭而出嗎

尋求突破

過了一段令人沮喪的重複日之後,菲爾開始尋求新鮮刺激感。他發現,既然每天早上六點,一切恢復原樣,為什麼不來點刺激?他開始放任自己:酒醉後在鐵軌上開車,幾乎迎面撞上火車;沉迷一夜情;穿奇裝異服,當這一切已經無法帶來新的刺激時,他決定自殺。開車跳崖、跳樓、電擊等等激烈手段都用盡了,還是依舊在同一個早上醒來。

極度刺激也無法燃起生命的慾望。在思考之後,他改用另一種方式過生活。他開始幫助別人,並培養新的愛好。既然日子一再重複,學會新技能,也給沉鬱的時光增添樂趣。極度刺激會讓人跌入更深的心理黑洞,而優雅美好的事物,能潛移默化地讓我們心靈沉靜下來,享受生活。

影片來到這裡,才發現,我們不知不覺感受到它的用心。既然日子以沉悶的方式呈現,我們要過;而以快樂的方式呈現,我們也要過,何不選擇快樂,來突破以往令人鬱悶的局面。這是影片想要告訴我們的。

《土撥鼠之日》:日復一日在生活中掙扎的我們,有可能破繭而出嗎

收穫美好

菲爾從零基礎學鋼琴,後來能夠自如地彈奏快節奏的爵士樂,還學會冰雕,再次印證了埃米爾·庫埃說的“心理暗示力”的神奇力量。菲爾幫助他人、享受快樂,那麼快樂也追隨,更讓他收穫了麗塔的愛情。

菲爾從一個不受歡迎的人,蛻變成小鎮人們交口稱讚的人,在收穫愛情的同時,魔咒破除,新的一天真正來臨了。

這部獲得豆瓣評分8.6的老片,給為事業拼搏著的,或陷入工作困境中、亦或在詩與遠方之間猶豫不決的我們一點啟示:快樂,使你更快樂。

《土撥鼠之日》:日復一日在生活中掙扎的我們,有可能破繭而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