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打開華夏文明的鑰匙

孔子,儒家創始人。在華夏文明中非常重要的人,號稱孔聖人,萬世師表,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認為他曾修《詩》、《書》,《禮》 、《樂》,《四書》,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著《春秋》。

孔子——打開華夏文明的鑰匙

1孔子問道老子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準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丘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孔子走時對弟子說:“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孔聖人對老子這麼評價,我就覺的老子不錯,值得學習,所以才看了多年道德經。

孔子——打開華夏文明的鑰匙

2,孔子韋編三絕。

《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韋編三絕"是孔子勤讀《易》書的一則典故。《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傳統說法,孔子晚年喜歡讀《易》,並且撰寫了《彖》上下、《象》上下、《繫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合稱"十翼",又稱《易大傳》。韋,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寫書,再用皮條編綴成冊。三,指多次。絕,斷。孔子勤讀《易》書,致使編綴的皮條多次斷開。他還說:"如果多給我幾年功夫,那麼,我對於《易》的知識會更加豐富的。"《論語·述而》載:"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加與假意近。如果五十歲就開始學習《周易》,那麼就可以不犯大錯誤了。

孔子這麼用心讀這本書,我也去看了《周易》。我發現易經博大精深,是華夏文明的瑰寶。

孔子——打開華夏文明的鑰匙

3孔子聞韶音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至齊郭門之外,遇一嬰兒挈一壺,相與俱行,其視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謂御曰:"趣驅之,韶樂方作。"孔子至彼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故樂非獨以自樂也,又以樂人;非獨以自正也,又以正人。大矣哉!於此樂者,不圖為樂至於此。

好的音樂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提升心靈。我也是因為孔的原因喜歡上古琴。

聖人的很多言行,喜好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推敲。 我個人覺得孔子就是打開華夏文明的鑰匙的人。這幾個故事事件是對我影響最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