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長——《葬花吟》小感

漫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長——《葬花吟》小感


《葬花吟》是紅樓夢中最打動人心的詩歌作品之一,出自孤高自詡,風露清愁的林黛玉之手。蓋芒種之日,黛玉因前夜探望寶玉,被晴雯拒之門外,滿腹幽怨委屈。又值一年芳菲盡,諸姊妹齊送花神,不免感慨繁花易逝,紅顏將老。思及自己父母早亡,寄人籬下,雖有外祖母疼惜照顧,終究漂泊無依。人與花孰更命薄,恐未可知。遂拾了殘紅,到沁芳閘北坡的花冢上埋葬。黃土壟頭,落花寂寂,黛玉感花傷己,邊埋邊唱,將平日裡鬱結的憂思,難抒的胸臆,都隨這曲“葬花吟”一併傾吐。以致寶玉聽聞後,也跟著心痛神痴,發出“不知他年灑淚葬我者為誰”的喟嘆。


漫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長——《葬花吟》小感


漫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長——《葬花吟》小感


漫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長——《葬花吟》小感

黛玉天生才思敏捷,多愁善感,又兼曾經離喪,便常有出人意料之語。對於落紅,古人都以逐水而逝為最佳歸宿。風起處,漫天花雨紛揚而下,墜入汩汩溪流,如殷紅的小舟浮泛,煞是好看。故有“落花流水兩關情”,“流水落花春去也”,“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之句。然而,黛玉卻認為這樣不妥:花瓣隨水漂流,倘在大觀園內固然可賞,但出了園子,還不知流到什麼市井汙穢之地,平白玷汙了花朵。不若以錦囊貯之,撂在土裡,日久隨風而化,倒也乾淨,頗有幾分杜少陵的“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意味。再結合黛玉身世:六歲喪母,辭父進京,寄居賈府,飄零孤棲,又懷著一腔無人做主的心事。她早已厭倦了漂泊,又如何忍心讓凋落的群芳再受這般苦楚?於是仔細撿拾,小心收攏,與這一季的花期珍重道別。

漫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長——《葬花吟》小感


漫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長——《葬花吟》小感

少時讀紅樓夢,是不太喜歡黛玉的,總覺得她刻薄小性兒,凡事只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從不為別人考慮。那時的我太急於融入集體,急於得到認可,急於跨入滾滾紅塵縱情翻騰。總想抓住更多,今年花謝明年會再開,今夜月缺下月便重圓,你自向前走去,便有新鮮光景可瞧,何苦為些已經逝去的哀悼停留?而年長几許,將與青春告別,才略微讀懂了黛玉任性的可貴。那是一雙看透生死的眼,對世事無常有著深刻體會,因此也不甚理會外界評價,而唯獨對美好的事物格外敏感,格外憐惜。”“雖世殊時異,感慨興亡,其致一也”。青春太寶貴,也太短暫,彷彿一眨眼,最好的年華就從指縫間溜走了。借用臺灣作家張曉風的話來說,青春寶貴到“無論怎樣,都是虛度”。而今重讀《葬花吟》,竟然讀出一點慈悲。好想穿越二百多年漫漫流光,進入泛黃紙頁裡蘊藏的那個神秘時空,握住黛玉的手告訴她,你既對花草都如此溫柔悲憫,為什麼不對自己好一點呢?須知,青春過後,繁華未歇。

漫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長——《葬花吟》小感


漫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長——《葬花吟》小感

如果單論藝術成就,《葬花吟》在古往今來海量長詩中確實算不得上佳之作,很多人也以此評價曹雪芹,說他寫一流的文,作二流的詩。然而,《紅樓夢》中所有詩詞曲賦的好處在於,它們應時應景,合情合理,與每個人物的性格、經歷、口吻都嚴絲合縫,毫無造作之嫌。單就這點而言,曹翁足以夠得上一流詩人。《葬花吟》通篇流暢,渾然天成,頗有擬古之態,而又情深意切,讀來幾度落淚。彷彿蒼茫時空裡,永遠有一人,為你守著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