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1943年“柏林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由於盟軍的空襲和蘇聯紅軍的進攻,柏林市遭到毀滅性的破壞。1943年11月22日,英國皇家空軍派出764架轟炸機,展開大規模轟炸柏林的

“柏林戰役”,炸燬了東起蒂爾加滕和夏洛滕堡、西至斯潘道和西門子施塔特的整片區域。從1943年11月到1944年2月,“柏林戰役”一共對柏林發起13次大規模空襲,其中9次的轟炸規模在500架以上,成功地摧毀了柏林1/4的市區,四郊和市區內的150多座電氣、軍火、通訊設備和軸承工廠,炸死1萬多人,並使150萬人無家可歸。市區90%的建築被摧毀,樹木全部被砍光,水電系統也遭到破壞。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3年“柏林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蘇軍攻佔法西斯德國首都柏林的戰略性戰役。1945年春,蘇軍已進入德境,A.希特勒為拖延戰爭,等待反法西斯同盟內部分裂 ,調集軍隊約100萬人死守柏林,集中力量對付蘇軍。蘇軍最高統帥部為徹底消滅德軍於其巢穴,結束歐洲戰爭,以3個方面軍250萬人的兵力進攻柏林。戰役於 1945年4月16日發起,先後突破奧得河、尼斯河防線。25日又對柏林形成包圍。蘇軍在對柏林的強攻中採取多路向中心突擊,經激烈巷戰,於 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區,29日開始強攻國會大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5月2日柏林衛戍司令H.魏德林將軍率部投降。8 日德軍統帥部代表W.凱特爾元帥在柏林簽署向蘇軍和盟國遠征軍無條件投降書。整個戰役,蘇軍共消滅德軍93個師,俘獲官兵約48萬人,繳獲火炮8600門、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餘輛、飛機4500架。蘇軍損失30.4萬人、坦克和自行火炮2156輛、火炮 1220門和飛機527架。柏林戰役的結局,標誌著法西斯德國的滅亡、蘇德戰爭和歐洲戰爭的終結。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3年“柏林戰役”

丘吉爾發出的信號

如果拿德國城市韋瑟爾1945年遭轟炸後的廢墟像片和月球的衛星照片對比,真的很難分辨開來,因為佈滿成千上萬的巨大彈坑的交錯山地,使人難以相信這裡還曾有過人煙。韋瑟爾是1940到1945年間美英空軍企圖全面轟炸的80個德國目標城市之一。到底是什麼引發了這場“空”戰呢?——實質上是一場對平民發動的戰爭。

當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時,1922年制定的關於限制軍備的《華盛頓公約》早已存在。該公約明確規定:“凡以恐嚇無辜平民、損壞平民財產為目的的空戰是被禁止的。”(第二十二條,第二章)

戰爭爆發半年後,英國首相張伯倫於1940年2月15日在下議院的一次演講時重申了他的聲明:

“即使其他國家做了傷害平民的行為,英國政府決不會卑鄙地以襲擊婦女及其他無辜平民來恐嚇他們。”

結果,英國政府的人道政策因張伯倫的去世、新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的上任,在1940年5月10日結束了它短短的使命。丘吉爾上任第二天便下令英國皇家空軍轟炸弗賴堡。一位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和軍事理論家指出,正是丘吉爾點燃了空前毀滅和恐嚇德國人的戰爭引信。

經過英軍八次空襲之後,德軍在1940年9月對倫敦進行了連續多個夜晚的反攻轟炸,並於11月4日再一次襲擊了考文垂。《德國空戰》一書的德國作家漢斯·朗夫認為,這次對飛機發動機工業中心的轟炸被公認為全面空戰的開端。當時,工廠附近的城市建築一半被徹底摧毀,幾百人被炸死。這次空襲之後,德國空軍停歇了一段時間。而英軍基本上夜夜都進行著所謂高精確的空襲,直到1942年初。但是猛烈的襲擊對德國經濟影響並不顯著,軍備產量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持續上升。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3年“柏林戰役”

狂人哈里斯的登臺

1942年2月21日,阿瑟·哈里斯成為英國皇家空軍轟炸***總司令後,轟炸***出現了轉機。他建議英國空軍停止對具體目標的摧毀,要求對德國城市進行地面轟炸。他認為,要摧毀城市首先應摧毀其工業企業,以消滅德意志人民的士氣。

就這樣,哈里斯開始大張旗鼓地把英國皇家空軍訓練成一個強大的毀滅性武器。他制定出了一套嚴格的紀律,要求士兵對他的一切命令必須迅速並無條件執行,當時幾乎無人接受,但哈里斯並不擔心,因為他預感到了首相丘吉爾的支持。於是他鄭重請求英國政府支援他4000架重型四引擎轟炸機、1000架高速殲擊-轟炸機,只有這樣,英國皇家空軍才可能具備每夜都有1000架飛機在德國上空盤旋的優勢。但主管財政事物的大臣們費盡了力氣向哈里斯解釋他的請求是多麼的荒謬,因為大批轟炸機的製造會使英國工業陷入癱瘓。

於是在1942年5月30至31日夜間的第一次千機大轟炸中,哈里斯派出了所有的轟炸機,共計1047架。結果有41架沒有按時返回基地(佔總數的3.9%)。很多人包括哈里斯,對這個損失數目都緊張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3年“柏林戰役”

按哈里斯元帥的想法,有必要建立一套轟炸理論並在飛行實踐中加以鞏固。就這樣,英軍在1942年一整年裡進行了這樣的“實踐”活動。除了德國城市,英空軍的轟炸目標還鎖定了魯爾工業區、意大利的米蘭、都靈和拉斯佩齊亞,還有德國駐法潛水艇基地。

同年,美國重型轟炸機“波音B-17”和“飛行者”與英國轟炸機進行了第一次合作。不論從速度、高度還是武器來說,這次的合作可謂最理想的轟炸戰略。12個大口徑機槍可幫助“飛行者”機組人員抵擋德軍戰鬥機。據說,上百架“B-17”在空中密集飛行時能形成巨大的攔阻射擊力,堅不可破。這樣的戰爭持續到1943年1月,美英盟軍在卡薩布蘭卡召開了第一次會議,明確了未來戰略合作目標:不遺餘力地擊潰和摧毀德國軍事、經濟和工業實力,以削弱德意志人民士氣,使其喪失抵抗能力。

6月2日,丘吉爾在下議院演講時宣佈:

“我保證,今年將使德國各大城市、港口以及軍事工業中心遭到任何一個國家都未曾經歷過的最殘酷的災難。”

隨後,英軍轟炸***指揮官就接到了“給予德國工業區最猛烈的轟炸”的命令。“實際上我已獲得了任意轟炸10萬和10萬以上人口的德國城市的權利。”哈里斯這樣寫道。他將轟炸目標再一次鎖定了德國第二大城市——漢堡,並把這次空襲取名為“蛾摩拉戰役”(又稱“罪惡城作戰”),其目的是徹底摧毀漢堡並使之化為灰燼。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3年“柏林戰役”

野蠻行為的明證

1943年7月底到8月初,美英盟國對漢堡進行了連續3天4夜的密集轟炸,共出動近3000架重型轟炸機,向城市人口密集區共投彈約1萬噸,大部分是燃燒彈。漢堡成了火的海洋,火勢形成熾熱氣柱,高達4000米,滾滾濃煙甚至滲入到了飛機的機艙裡。據一些目擊者回憶,柏油馬路和電車玻璃統統被烈火燒焦和熔化,驚慌的逃難者躲到地下室被毒氣憋死後活活地被燒成灰燼,有的則被活埋在廢墟中喪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3年“柏林戰役”

這次空襲,使一半城市被嚴重摧毀,平民死亡人數達5萬,燒傷、受傷以及殘廢人數高達20萬。漢堡空襲後,已有“轟炸機”綽號的哈里斯元帥,又被英國一些雜誌稱為“屠夫”。但轟炸的結果一點兒也沒使哈里斯愉快起來,老照片,因為漢堡之戰並沒有加速德國徹底戰敗的到來。據哈里斯統計,至少要同時毀滅6個大城市,才能徹底摧毀德國。幾乎與此同時,美軍集中轟炸第三帝國的重工業區。8月17日,363架重型轟炸機試圖轟炸位於施韋因富特的軸承廠,但因為沒有戰鬥機的掩護,損失慘重,60架“飛行者”被敵人殲滅。這使美軍明白了:沒有戰鬥機的掩護轟炸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

轟炸失敗三個月後, 11月18日,哈里斯又開始了“柏林之戰”,戰役持續到1944年3月。哈里斯組織了對柏林的16次集中轟炸,共投下5萬噸炸彈,半個城市頓時變成一片廢墟,幾萬柏林人喪生。與此同時,哈里斯對空軍大量的投入遭到了海、陸軍等其他軍事領導的不滿,但哈里斯仍然堅持己見。1944年春天,英國轟炸***再次陷入了困境:飛行損失達到6%。3月30日,英軍在夜襲紐倫堡時,共出動786架飛機,被德軍擊中96架。這一夜“黑色恐怖”瀰漫著整個英軍。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3年“柏林戰役”

盟軍的屠殺

終於到1944年初,盟軍解決了根本問題:“飛行者”轟炸機有了“野馬”殲擊機的掩護。而這時,德軍的空中防禦系統已崩潰,王牌飛行員所剩無幾,而新飛行員又不能及時補充。儘管如此,盟軍仍不敢掉以輕心,因為1944年德國軍火總產量再次達到高峰。從4月起,盟軍的戰略轟炸短暫地起到了作用,小城埃森便是戰略轟炸的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3年“柏林戰役”

到1944年底,德國鐵路已被盟軍炸得完全癱瘓,燃料產量也由5月的31.6萬噸急劇下降到9月的1.7萬噸,根本無法供給德國空軍和坦克師,使德空軍和地面***無法動彈。絕望的德軍於12月在阿登地區奮力反攻、垂死掙扎,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1944年秋,隨著作戰經驗的增加,盟軍飛機損失越來越少,重型轟炸機和戰鬥機的掩護實力大大加強,對柏林、斯圖加特、達姆施塔特、弗賴堡等德國城市再一次進行了最猛烈的襲擊和轟炸。1945年2月中旬,德累斯頓之戰達到了階段轟炸的最高峰。從2月13日夜到14日凌晨,800架英轟炸機向城市中心猛烈投下65萬枚燃燒彈,2.7萬所民宅、7000幢公共大樓倒塌,數以萬計的平民被炸死。雖然關於遇難人數眾說紛紜,但這場火焰風暴和漢堡、廣島大火一樣,給城市和人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不言而喻。

繼德累斯頓之戰後,英軍又成功炸燬了維爾茨堡、拜羅伊特、烏爾姆等一些古老的德國城市。人口僅為6萬的普福爾茨海姆城在2月22日的一次空襲中就有2萬平民遇難。

3月初,丘吉爾建議哈里斯立即停止“面積”轟炸,元帥被迫服從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3年“柏林戰役”

和平的“保證”

戰後幾個月,戰勝國的首領們早已忘記戰爭摧毀的城市,而是爭先恐後地瓜分起戰敗國。比如,英國首相丘吉爾急於擺脫轟炸德累斯頓和其他幾十個城市的責任。好像一切都沒發生,不是他親自施令轟炸似的。

後失寵的阿瑟·哈里斯元帥戰後寫了一本名為《戰略轟炸》的書,在書中他特別指出:除了埃森戰役,其餘戰爭時間裡,英皇家空軍轟炸沒有將某一工廠作為襲擊目標,即使成功毀滅了一個企業,也被我們看作是附加的成績。而我們的成功標準是市中心的毀滅,因為越靠近市中心,房屋、人口越密集,投下的炸彈就越容易摧毀整個城市。

戰爭期間,英軍向德國城市共投下9.5億枚炸彈,重達43萬噸。說到丘吉爾的滅德國人民士氣的戰略決策,它非但沒有加速戰爭勝利的到來,反而拖延了戰爭的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3年“柏林戰役”

在戰後很長時間內,美英兩國都不斷地為自己的劣行辯護。1964年,美國空軍退伍中將艾拉·伊克爾這樣說:

對於美英盟軍轟炸德累斯頓時犧牲的13. 5萬德累斯頓人民,我感到非常抱歉,但我也沒忘記戰爭的始作俑者,並且對在美英空軍頑強打擊法西斯的戰爭中犧牲的500多萬平民再次表示惋惜。”

而英空軍羅伯特·桑德比元帥的語氣比較緩和:

“沒有人會否認,德累斯頓之戰是場悲劇。這是因殘酷巧合所引起的一場駭人災難。

1945年春天的這場襲擊不是一場惡戰,雖然盟軍似乎不是要搞清楚空襲的巨大破壞力。”英軍元帥的這種幼稚說法其實是在為其全面轟炸德國辯護。要知道,正是“城市才是人類文明的起源,而不是城市的廢墟。”引自英國曆史學家約翰·富勒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