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當初道光帝立奕訢為帝,就沒有後來的八國聯軍入侵?

恭親王奕訢是清朝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兒子,由於天資聰穎,性格果斷多謀,因此頗得道光皇帝的喜愛,在選擇繼承人的過程中,使道光皇帝破費腦筋,很長時間難以抉擇,從長幼有序的角度來看,應立四子為嗣,然而從立賢的角度看,六子又更為合適,然而道光皇帝最終還是偏於保守,在最後一次召對之中,雖為六子對國事朝政的對答如流而眼前一亮,但是最終還是被四子的仁孝所感動,轉而立四子為嗣。讓道光皇帝沒有想到的是,這次抉擇不僅關乎大清王朝之命運,更是改變了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軌跡。

有人說當初道光帝立奕訢為帝,就沒有後來的八國聯軍入侵?

咸豐皇帝即位之後,內憂外患加劇,南方太平天國起義聲勢浩大,不僅定都南京,與清王朝成對峙之勢,而且還派林鳳祥,李開芳北伐,打到了天津附近,此時列強也對中國虎視眈眈,不久之後便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攻陷了北京,咸豐率文武大臣倉皇逃竄,只留恭親王奕?與洋人談判。

有人說當初道光帝立奕訢為帝,就沒有後來的八國聯軍入侵?

恭親王奕訢雖在皇位競爭中失敗,但是仍然被道光皇帝所看重,道光皇帝臨死前特意留下遺命,囑咐咸豐皇帝要重用奕?,讓其入軍機,後來奕?果然不負眾望,在咸豐一朝多次扭轉乾坤,當年太平天國打北京的時候,正是恭親王奕訢率領軍隊及時禦敵,這才消滅了北伐軍,保證了京師的安全,而此時的咸豐皇帝除了整日面對朝臣痛苦不已,竟然拿不出一點對策,與恭親王形成鮮明的對比。後來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城,奕訢多次與洋人周璇,這才穩定了局勢,並且獲得了洋人的信任,而恭親王奕?也通過這次機遇積累了重要的政治資本,為後來的洋務外交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有人說當初道光帝立奕訢為帝,就沒有後來的八國聯軍入侵?

恭親王奕訢不僅性格果敢,而且更為難得的是思想非常開明,在晚清的政治變局中,洋務運動是一個不可忽略的話題,這次運動首開中國自強求富之路,雖然最後失敗,但是卻為後來中國人的思想啟蒙和民族獨立做好了鋪墊,而奕訢則是這次運動的核心人物,正是因為奕?的強力支持,才使得洋務運動能夠順利開展,也使得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等人有用武之地。

恭親王奕訢在晚清政壇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威望太高,逐漸受到了慈禧的提防和排擠,後來慈禧多次想要將這個昔日的同盟夥伴排擠出局,但是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有人說當初道光帝立奕訢為帝,就沒有後來的八國聯軍入侵?

以奕訢的能力而言,他是當初繼承皇位的最好人選,因為在鴉片戰爭之後,只講仁孝的守成之君註定無法挽救危局,正需要奕?這種目光長遠,思想開明,能力卓著的君主來力挽狂瀾,可是當年道光皇帝一個錯誤的選擇,最終鑄成大錯。

有人說當初道光帝立奕訢為帝,就沒有後來的八國聯軍入侵?

如果當年奕訢繼承皇位,或許後來就不會發生八國聯軍侵華事件,清王朝很可能和日本明治維新一樣,開展自上而下的政治軍事改革,而不會被列強所分割,慈禧太后其實也清楚的認識到了這一點。

有人說當初道光帝立奕訢為帝,就沒有後來的八國聯軍入侵?

恭親王奕訢晚年病重的時候,慈禧帶著光緒皇帝三次前去探望,1898年奕訢去世,慈禧和光緒非常悲痛,輟朝三日,而清王朝也在幾年之後走向滅亡,被推進了歷史的焚屍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