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明明在連雲港,為何《西遊記》去了7個省,就是不在此取景

86版《西遊記》創造了電視劇拍攝的很多第一。首先,開創了全國海選演員的先河;其次,全劇採取實景拍攝,匯聚了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景點;還有,播放次數最多、傳播國家最多等等。

觀看電視劇《西遊記》,我們不僅可以欣賞演員的精彩表演以及各種奇思妙想的神話故事,還可以坐在家裡就可能神遊祖國的大好河山。為了取景,劇組先後去了19個省的上百個景點,拍攝歷時6年,其精益求精的態度和場景的真實感,是當今拍攝的電視劇已經不可能再實現的了。

花果山明明在連雲港,為何《西遊記》去了7個省,就是不在此取景

廬山五老峰

孫悟空是在在北戴河“出生”的

1984年,《西遊記》劇組開始拍攝第一集“猴王初問世”,其拍攝地點遍佈大江南北,也是取景地最多和拍攝時間最長的一集,從1982年10月到1985年7月耗時近三年。

很多觀眾一直認為《西遊記》的花果山水簾洞是在江蘇連雲港花果山拍的,其實不然。為拍《花果山水簾洞》時,劇組跑了7個省份的12個景點採景,但壓根兒就沒有去連雲港花果山。取景地包括河北北戴河,福建東山島,江西廬山植物園,湖南冷水江、張家界,海南文昌烏龍潭,江西五老峰、含鄱口,貴州黃果樹瀑布、螺絲灘,北京七王墳、戒臺寺。

花果山明明在連雲港,為何《西遊記》去了7個省,就是不在此取景

海中的“小小石猴”

花果山明明在連雲港,為何《西遊記》去了7個省,就是不在此取景

這裡是孫悟空的老家

《西遊記》第一幕“石頭崩裂”、“石猴出世”、“悟空踏浪”等鏡頭是在河北秦皇島北戴河拍攝的。雖然是第一集,但拍攝時間卻到了1985年6月上旬,所以劇中雖然沒有我這個師傅是鏡頭,幕後我卻在做司機等後勤工作。《西遊記》建組時間是1982年2月,當年7月3日在揚州開機拍攝試集《除妖烏雞國》。

孫悟空出世後,在海邊“瘋狂”後,又跑到花果山椰林中狂奔,這組鏡頭是在海南文昌椰林拍攝的。接下來,劇中出現的花果山水簾洞外景,拍攝地是貴州黃果樹瀑布,群猴在溪流中的亂石上嬉戲則是在黃果樹瀑布下一公里左右的螺絲灘。孫悟空飛進水簾洞的鏡頭,拍攝現場又轉到了北京七王墳,這場戲最艱難的地方就是”孫悟空怎麼飛進水簾洞“。當時《西遊記》劇組沒有威亞,靠什麼才能把孫悟空“送”進洞裡呢?劇組反覆做了很多試驗,最後想到一個辦法:在七王墳找到兩棵大樹,然後在兩棵樹中間拉一根繩子,再用藍幕把繩子裹起來,讓飾演孫悟空的六小齡童掛在繩子做動作,其他猴子也是如此。拍完後,工作人員再用技術摳出來進行合成,這才有了猴子們“飛”進了水簾洞特技效果。

七王墳在劇組號稱”萬能的七王墳“,《西遊記》很多鏡頭都取景於此,包括荊棘嶺、二郎神與孫悟空對打的部分鏡頭、玉鼠精出現的那片樹林、智淵寺周邊……


“水簾洞”:洞外在貴州,洞內在湖南

花果山明明在連雲港,為何《西遊記》去了7個省,就是不在此取景

電腦合成的孫悟空飛躍水簾洞鏡頭

花果山明明在連雲港,為何《西遊記》去了7個省,就是不在此取景

電視中水簾洞外景——黃果樹瀑布

花果山明明在連雲港,為何《西遊記》去了7個省,就是不在此取景

群猴嬉戲的地方在螺絲灘

1984年10月下旬,我們劇組趕到安順拍攝水簾洞外景時,適逢雨後,黃果樹瀑布極其壯觀,真有李白筆下寫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氣勢。由於瀑布水勢非常大,轟鳴地落在水面上濺起層層水花,攝像師王崇秋不得不脫下褂子,一停機就包住著唯一的一臺攝像機,生怕“受潮”。

六小齡童扮演的孫悟空帶著一眾小猴子們站在瀑布前,顯得是異常渺小,但是他們卻敢於去征服大自然,敢於挑戰新事物,這也非常符合孫悟空的性格:敢想敢幹敢革命!

花果山明明在連雲港,為何《西遊記》去了7個省,就是不在此取景

《西遊記》熱播之後,波月洞才廣為人知

水簾洞的內景其實比外景瀑布的拍攝時間更早,取景地是湖南冷水江市大乘山底下的波月洞。這是是一個世界岩溶博物館,裡面溶岩密佈,石柱高聳,組成了各種美妙的景觀。同時波月洞是世界上鵝管最多的地方,被稱為世界之最。鵝管是鐘乳石發育過程中最初的形態,自洞壁頂部向下生長,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呈空心細玻璃管狀。一般情況下,鵝管100年只能增長1釐米。波月洞洞內環境潔淨無汙染,形成的鵝管色如白玉、質似凝脂。

《西遊記》劇組第一次到波月洞取水簾洞內景是1983年3月,拍攝《三打白骨精》的“妖怪洞府”,當時演唐僧的還是汪粵。1984年4月下旬,再來波月洞拍攝水簾洞時,我已是劇組的“老人”了。印象中,波月洞在冷水江市的西南方,車程不到兩個小時。當時,波月洞尚無名稱,洞內亦未開發,各類釧乳千姿百態,完全是原始模樣。現在遊客再去,景緻就大不一樣了,據說目前洞內已開發有27個廳,全長5.4公里,遊覽面積達4萬平方米。

花果山明明在連雲港,為何《西遊記》去了7個省,就是不在此取景

張家界美不勝收

至於花果山的外景,也就是小猴子們在山間群戲的場面,是在湖南武陵源區的張家界森林公園,記得當時叫大庸縣,具體地點好像是叫金鞭巖。另外在一個叫黃獅寨的地方,拍攝了《三打白骨精》。1998年拍攝續集《真假美猴王》時,劇組第三次去了張家界,住在索溪峪,拍攝地點在天子山。在拍攝的近20天裡,劇組人員加班加點,由於拍攝在野外,午餐基本上都是由後勤人員送到拍攝地,直到天黑收工回到住地才吃得一頓熱飯。


原著中的花果山到底在哪兒?

花果山明明在連雲港,為何《西遊記》去了7個省,就是不在此取景

連雲港花果山

《西遊記》寫道:“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

吳承恩是淮安人,其家鄉山陽縣與東海郡(海州)緊鄰,東海郡管轄範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連雲港。而吳承恩的母親是海州人,家中摯交親友很多為海州人士,他年少時就常聽母親講述花果山的故事,從小就對此山心存仰慕,成人後常與好友坐船遍遊此山,為美景所吸引。吳承恩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重回海州。彌留之際他將曠世奇著《西遊記》交給了東海人士潘金壽,潘金壽視為珍寶妥為保管,歷代相傳,才使得今人得以有幸閱此奇書。

雲臺山在連雲港市郊,是中國古今名山,《山海經》中稱為都舟山,明代開始稱雲臺山,並列為道教四大名山之一,清代被稱為海內40大名山之一。吳承恩在西遊記裡稱雲臺山屬東海傲來國,唐代李白詩,“明日不歸沉碧海,白雲成色滿蒼梧”,宋代蘇軾詩,“與鬱郁蒼梧海上山,蓬萊方丈有無間”,寫的都是雲臺山。史載,雲臺山原來只是黃海中的一島嶼,18世紀才與大陸相連,在海風海水的侵蝕下,島上奇巖陡坡,山光水色,獨具神姿。


花果山明明在連雲港,為何《西遊記》去了7個省,就是不在此取景

連雲港雲臺山大力開發西遊旅遊

不過,上世紀八十年代拍攝《西遊記》時,雲臺山還未進行旅遊開發,直到1996年才建成花果山山門。而水簾洞等景點當時也沒建設,所以很難用鏡頭再現書中“潺蔽名瀑布,真似掛簾帷’的景緻。”除此之外,當時的花果山也沒有群猴,

也許很多觀眾要問:當時信息不發達,沒有傳播渠道,劇組是怎麼發現這些外景地的呢?說出來大家可能不相信,為尋找適合的外景地,劇組成立了兩個美工組,哪個組沒有拍攝任務,就要到全國各地搜尋外景地。《西遊記》中大半外景地就是這樣被發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