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早期篩查,就可能將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一網打盡”!

我國每年新發惡性腫瘤病例數量超4百萬,很多人都擔心惡性腫瘤的發生,但又苦於不知道如何正確體檢以早期發現惡性腫瘤,此文就將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早期篩查要點羅列出來,供大家參考!

做好早期篩查,就可能將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一網打盡”!

一、肺癌篇——低劑量螺旋CT是首選!

肺癌常年高居我國男性惡性腫瘤的第一位,在女性也僅次於乳腺癌排在第二位,雖然少部分肺癌由於進展迅速而不容易早期發現,但大多數肺癌都是由"小"逐漸長"大",因此在早期階段確診並治療十分重要。“早早癌“完全可以通過及時手術治癒且不需要放、化療,要想盡早發現肺癌,獲得良好預後,就需要重視肺癌的早期篩查。

做好早期篩查,就可能將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一網打盡”!

高危人群的篩查:年齡在40歲以上,有以下至少一項危險因素——1)吸菸≥20包/年,其中包括戒菸時間不足15年者;2)被動吸菸者;3)有職業暴露史(石棉、鈹、鈾、氡等接觸者);4)有惡性腫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5)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瀰漫性肺纖維化病史者,這些高危人群都應每年接受一次低劑量螺旋CT篩查,如發現可疑小結節應及時去專業醫院進行鑑別診斷。

低危人群的篩查:近年我國肺癌女性患者逐漸增多,甚至不吸菸者、年輕人也會患肺癌,因此有條件的情況下建議可以先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檢查作為“基礎”檢查,如果沒有發現問題,可每間隔3~5年複查一次。

做好早期篩查,就可能將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一網打盡”!

二、乳腺癌——乳腺彩超、鉬靶、核磁!

乳腺癌排在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一位,由於乳腺癌具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早期常無症狀,且和雌性激素相關,因此中青年女性要格外注意乳腺癌的早期篩查!除了自行做乳腺檢查之外,還要定期做乳腺的相關檢查,特別是乳腺癌高危人群。

做好早期篩查,就可能將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一網打盡”!

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包括:1)家族中有乳腺癌患者;2)既往得過乳腺導管或小葉不典型增生或者小葉原位癌的患者;3)30歲之前曾接受過胸部放療。篩查方案則建議從25歲開始,每年做一次乳腺鉬靶和乳腺核磁檢查,同時建議乳腺外科醫生進行會診,建立長期檔案以便於隨訪。
對於非高危人群來講,篩查年齡建議從40歲以後開始,其中40-49歲,建議每年做一次乳腺彩超和鉬靶檢查,50-74歲,則每2年一次乳腺彩超和鉬靶檢查,而75歲以上者則可以根據本人意願,每2年做一次乳腺彩超和鉬靶檢查。

做好早期篩查,就可能將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一網打盡”!

三、胃癌篇——胃鏡!

我國長期以來胃癌高發,胃癌發病率一直穩居惡性腫瘤的前三位,由於胃癌初期症狀僅表現為上腹部不適、噯氣、食慾減退、反酸、燒心等,而上腹部疼痛多為不太劇烈的隱痛,如果不做胃鏡則容易誤診,特別是老年人。按照國外經驗,50歲以上的人群都有必要定期進行胃腸道癌症篩查,我國更應重視胃癌的早期篩查。

做好早期篩查,就可能將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一網打盡”!

除了已出現上述胃部症狀的人群要及時就醫之外,建議對40歲以上的胃癌高危人群進行定期胃鏡篩查,胃癌高危人群包括:1)有胃癌家族史;2)長期幽門螺旋桿菌感染;3)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等癌前病變者;4)長期飲食習慣不良(喜吃高鹽、醃製食物、剩菜剩飯等);5)長期吸菸及重度飲酒史;6)既往因胃良性疾病做過胃大部切除手術者。

做好早期篩查,就可能將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一網打盡”!

胃癌篩查的方式其實很簡單和直接——胃鏡,雖然多數體檢中心會採取一些無創檢查方式,如像幽門螺旋桿菌的吹氣試驗檢測、抽血做胃泌素功能檢測等,這種檢測雖然方便,但僅能提示和胃癌相關,而且敏感性和特異性都不強,特別是對於胃癌的高危人群,務必要進行胃鏡檢查,而且建議每年做一次胃鏡檢查。

不少人對胃鏡檢查存在畏懼感,其實胃鏡檢查一般不引起疼痛,其最大的不適是因為咽喉刺激引起的噁心、嘔吐反射,醫生在檢查前也會採取局部麻醉以減少這種不適,而且目前還有無痛胃鏡檢查,這對於恐懼胃鏡檢查的人來說更容易接受。

做好早期篩查,就可能將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一網打盡”!

四、結直腸癌——糞便潛血、結腸鏡、肛門指診!

結直腸癌是我國僅次於肺癌、胃癌的第三大高發癌症,近年來在城市地區的發病率已逐漸超過胃癌。儘管結直腸癌的總體治療效果還不錯,特別是早期結直腸癌,但初診即為中晚期結直腸癌仍然佔有相當高的比例,甚至還有不少患者已出現長期大便習慣改變、便血、貧血、嚴重消瘦等症狀時仍未及時就醫。

做好早期篩查,就可能將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一網打盡”!

根據《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2019,上海)》和《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及內鏡診治指南(2014年,北京)》,包括所有便血、黑便、貧血、體重減輕等結直腸癌報警症狀的人群及50-74歲的無結直腸癌報警症狀人群都應及時檢查:
首先,通過結直腸癌篩查評分、問卷和/或常用初篩試驗篩選出高危人群——評分、問卷評定為高風險,或便潛血(FIT)陽性、糞便DNA檢測陽性者,需接受結腸鏡檢查;

做好早期篩查,就可能將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一網打盡”!

結直腸癌高危人群包括:1)處在結直腸癌發病高發區的40歲以上人群;2)一級親屬(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中有結直腸癌病史;3)患過結直腸腺瘤息肉;4)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長期精神壓抑等任意2項者;5)潰瘍性結腸炎者;6)有盆腔放療史者。
如果無上述任一項者為非高危人群(包括部分評分系統的低風險和中等風險人群),結腸癌發病風險相對較低,建議採取多輪非侵入篩查和定期隨訪策略。簡單來說,非高危人群建議:1)每年做一次免疫化學法糞便隱血試驗(FIT);2)每1~3年做一次糞便DNA檢測;3)每5~10年做一次高質量結腸鏡檢查。此外,直腸癌的一個很簡單檢查手段就是——肛門指診。

做好早期篩查,就可能將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一網打盡”!

五、肝癌篇——甲胎蛋白、B超!

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在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中排在第四位,但致死率排在第二位,肝癌總髮病人數佔全世界的一半以上,特別是男性患者發病率明顯高於女性。肝癌的篩查主要應針對高危人群,對肝癌高危人群的篩查,有助於肝癌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提高肝癌療效的關鍵。

做好早期篩查,就可能將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一網打盡”!

《原發性肝癌診療規範(2019年版)》是依照近年來在肝癌診斷、分期及治療方面取得的最新臨床證據,特別是適應中國國情的研究成果。《規範》指出:在我國,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過度飲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長期食用被黃麴黴毒素汙染的食物、各種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年齡>40歲的男性風險更大。

做好早期篩查,就可能將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一網打盡”!

篩查手段:主要藉助於肝臟超聲檢查和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進行肝癌早期篩查;篩查頻率:建議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個月進行1次檢查;如果患者為乙肝病毒感染者,還同時需要做病毒DNA定量檢測和肝臟生化檢查,以利於指導抗病毒藥物的使用;一旦懷疑肝臟惡性腫瘤則需要進一步做肝臟增強CT和核磁(MRI)檢查,必要時採取病灶穿刺活檢。

做好早期篩查,就可能將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一網打盡”!

六、宮頸癌篇——TCT、HPV、陰道鏡!

在女性惡性腫瘤中,宮頸癌的發病率僅次於乳腺癌,特別是40-50歲的女性多見,大多數宮頸癌是通過性生活感染人乳頭瘤病毒(HPV)所致,如果初次性行為發生在15歲以前,或有多個性伴侶的女性,感染HPV的概率會大大增加,宮頸癌發病風險也增高。

宮頸癌早期症狀並不典型,如分泌物增多、接觸性出血、非經期少量出血等,由於其他宮頸良性疾病也可引起類似症狀,所以最佳選擇是進行宮頸癌篩查。

做好早期篩查,就可能將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一網打盡”!

宮頸癌篩查主要有三種方法——宮頸細胞學檢查(TCT),人乳頭瘤病毒(HPV)檢測,陰道鏡檢查。其中TCT檢查是液基薄層細胞檢測的簡稱,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一種宮頸癌細胞學檢查技術,對宮頸癌細胞的檢出率能達90%以上,是宮頸癌早篩的必選項目。

宮頸癌的篩查起始年齡為21歲,如果已有性生活,則從21歲開始至少每3年進行一次TCT檢查,如果沒有性生活,則從有性生活之後開始至少每3年做一次TCT檢查;30~65歲推薦同時接受TCT和病毒學(HPV)篩查,檢查間隔時間不超過5年,如果只做TCT檢查,則間隔時間不超過3年。

做好早期篩查,就可能將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一網打盡”!

如果能在首次性行為前就注射HPV疫苗,可有效預防HPV感染,進而降低90%的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發生率。HPV疫苗的最佳接種年齡是15歲左右;我國推薦接種疫苗的年齡為9~25歲。不過由於絕大多數人並沒有注射HPV疫苗,因此對於宮頸癌早期診斷來講還是要做定期篩查。

做好早期篩查,就可能將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一網打盡”!

七、食管癌——食道鏡!

我國為食管癌高發國家,根據2018年流行病學數據顯示,我國食管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在惡性腫瘤中居第5位和第4位,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則佔全球總數的一半以上。

食管癌的發生有一定地域特點,最密集區域位於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南側,尤以磁縣最高,在秦嶺、大別山、川北、閩粵、蘇北、新疆等地也有相對集中的高發區;癌前病變則是指被證實與食管癌發生密切相關的病理變化,其中食管鱗狀上皮內瘤變(異型增生)是鱗癌的癌前病變,巴雷特食管相關上皮內瘤變(異型增生)則是腺癌的癌前病變。

做好早期篩查,就可能將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一網打盡”!

食管癌高危因素:1)出生或長期居住於食管癌高發地區;2)一級親屬有食管癌病史;3)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變,包括慢性食管炎、巴雷特食管、食管白斑症、食管憩室、賁門失弛緩症、反流性食管炎、各種原因導致的食管良性狹窄等;4)有頭頸部腫瘤病史;5)合併其他食管癌高危因素:喜熱燙飲食、飲酒(攝入酒精≥15克/天)、吸菸、進食過快、室內空氣汙染、牙齒缺失等;6)頭頸部腫瘤病史人群:口腔癌、鼻咽癌和下嚥癌等患者的食管鱗癌發病風險顯著增高。

做好早期篩查,就可能將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一網打盡”!

篩查程序:1)對於食管癌高發地區的目標人群應每5年進行1次內鏡篩查,對於其他地區的目標人群先進行食管癌風險分層初篩,高危人群則每5年進行1次內鏡篩查;2)篩查中發現的低級別上皮內瘤變(輕、中度異型增生),病變直徑大於1 cm或合併多重食管癌危險因素者建議每年進行1次內鏡隨訪,其餘可2~3年進行1次內鏡隨訪;3)篩查中發現的高級別上皮內瘤變(中度以上異型增生)、早期食管癌及進展期食管癌,應給予相應治療。

做好早期篩查,就可能將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一網打盡”!

篩查方法:由於部分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尤其是鱗狀上皮異型增生)在白光內鏡下難以發現,導致其靈敏度(55.2~66.7%)較低,漏診率約40%左右,因此推薦將上消化道白光內鏡檢查聯合1.2~1.5%的盧戈液染色內鏡(LCE)或窄帶光成像(NBI)作為食管癌內鏡篩查首選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