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腕太后孝莊,對外能處理政事,對內卻擺不平家事

現在後人提起孝莊太后,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佩服。如果沒有她殫精竭慮,大清朝前期的政局也不會如此平穩度過,一人輔佐三代君王,可以說把畢生精力獻給了大清朝。不過如此受人尊敬的女子在人生中也有自己的遺憾,那就是和兒子順治的關係,簡直是糟糕到了極點,一度發展到"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本來親密的母子關係如此惡劣呢?說到底,很大程度上就是政治鬧得。

鐵腕太后孝莊,對外能處理政事,對內卻擺不平家事

說起來這對母子關係如此失和,很大程度上與兒媳婦有很大關聯。自古以來皇后的人選,絕大多數都不是皇帝所愛,換句話來講娶的是她背後的勢力,典型的"政治聯姻"。這樣的例子在清朝的皇室中很普遍,孝莊太后本身也是家族的犧牲品。而順治這位皇后,是他的親戚,蒙古貴族之女。

鐵腕太后孝莊,對外能處理政事,對內卻擺不平家事

那個時候,朝廷和蒙古聯繫很密切,雙方聯姻十分普遍。當時蒙古在清朝的大後方,出於穩定政治的考量,雙方毅然定下了這門親事。如果知道後面發生的事情,不知道他們是否後悔這個決定。我想應該不會,作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孝莊太后所做的一切,都是站在江山角度考量。她唯一能做的是,那就是提前讓這兩人培養好感情,可惜人生沒有如果。

鐵腕太后孝莊,對外能處理政事,對內卻擺不平家事

在順治14歲那年正式大婚,一場悲劇也正式上演。史書中對於這位皇后的記載不是很多,只知道他們是對怨偶,當初定下這段婚事這個決定可以說是"失誤"。小夫妻兩人好好相處的日子屈指可數,很快就打的不可開交,帝后失和在當時都不是什麼秘密。一個巴掌拍不響,鬧得這步田地,雙方都有錯。如果放到現在,夫妻性子不合適,可以選擇離婚。可是他們的身份,註定了離不得。

鐵腕太后孝莊,對外能處理政事,對內卻擺不平家事

說起來順治皇帝本身也很"委屈",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就被推上了皇位,雖說是皇帝可是當家不做主,一直受制於叔父母親。現在在後宮中,又多了一位"河東獅吼",仗著自己後面有蒙古族撐腰,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裡,處處干涉自己的事情。站在公道的角度上來說,這位蒙古大小姐的性子真不適合做皇后,沒有一個皇后該有的素養。最終忍無可忍的福臨,不顧母親的極力反對,執意廢掉這位皇后,改為靜妃。

鐵腕太后孝莊,對外能處理政事,對內卻擺不平家事

在當時廢后這件事情影響太過惡劣,不僅打破了後宮的平衡,甚至有可能影響江山的穩定。當時清廷急需得到蒙古貴族的支持,而順治此舉無疑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畢竟廢后代表了蒙古各部落的利益。也許是出於大局的考量,孝莊太后又從蒙古選了一個女子嫁給順治。可惜她的苦心依然沒有得到兒子的理解,在他看來母親干涉太多,總是為了自己的孃家利益,不顧自己的感受,強行把不喜歡的女人塞給自己。

鐵腕太后孝莊,對外能處理政事,對內卻擺不平家事

在自己的婚姻問題上,母子倆人開始出現嫌隙,昔日親密無間的母子有些生疏,而董鄂妃的出現加劇了兩人的失和。這位妃子在歷史上很受爭議,本身出身滿族高貴家庭,性格溫和,知書達理。因為少年時期和父親在南方度過,身上還帶有一股江南女子的韻味。而順治本身就非常仰慕漢族文化,喜愛佛法,而董鄂妃的這些愛好與他可以說"不謀而後",兩人的感情非常好。

鐵腕太后孝莊,對外能處理政事,對內卻擺不平家事

看起來順治應該是喜歡類似於"董鄂妃"這種性格的女人,能夠撫平他心中的情緒,也是他長久以來渴望的理想伴侶。對於這個女人,順治可以說十分疼愛,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直接從妃升為皇貴妃,可以說打破了常規,甚至還想立她為皇后。不過此舉遭到孝莊太后的極力反對,畢竟已經有了新的皇后,不可再次廢后。

鐵腕太后孝莊,對外能處理政事,對內卻擺不平家事

董鄂妃病逝後,順治好像也失去了精神支柱一般,怨恨世人。甚至覺得她沒能享受皇后這個尊號,全是自己母親所為。母子兒子徹底失和,就連孝莊生病,順治都沒有去探望。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翻看順治的人生軌跡不難發現,他的一生過得太過壓抑,屢屢受制於人,無論是母親、叔父、皇后,不管有意還是無意,都在壓制於他。最終董鄂妃的死,可以說情緒的大爆發。這也許就是順治的命運,誰讓他生在帝王之家,人生身不由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