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不是放棄擁有,而是遇見更好:再讀《誰動了我的奶酪》

導讀:變化是永恆的,每個人都應在不變中尋求變化!

變化不是放棄擁有,而是遇見更好:再讀《誰動了我的奶酪》


隨著春暖花開,陽光明媚的天氣越來越多,我也開始像復甦的小蜜蜂一樣勤快起來。

今天主要是整理書籍。我家裡最多的東西恐怕就是書了,文學類、散文類、名人傳記、動畫類、科普類,甚至還有女兒的教科書,各類雜誌也是種類繁多。

我一直喜歡看書,女兒也愛書,連小學的教科書都不捨得扔掉,弄得家裡哪哪都是書。先生看不下眼了,這不,兩人開始整理書籍。

翻翻這本,打開那本,哪本都不捨得扔。突然,一本A5大小硬皮書印入我的眼簾,《誰動了我的奶酪》!那可是本有歷史意義的書。當年流行的很,公司特意買給每名員工,還讓寫徵文呢。記得我的徵文還獲得了二等獎。

這本書不厚,我又大致翻了一下。又有了不一樣的感觸!

這本書講的是四個小夥伴尋找奶酪的小故事,但寓意卻很深刻。奶酪在現代社會里泛指各種慾望,包括金錢、健康、快樂、美食等等。其實,這本書想要論述的是變化。

變化不是放棄擁有,而是遇見更好:再讀《誰動了我的奶酪》


現在的世界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撲溯迷離的時代,我們的工作、我們的生活每天都處於變化之中。

那麼在這種變化中,我們

  • 是像“嗅嗅”一樣敏感、靈活,時刻洞察“奶酪”的變化;
  • 是像“匆匆”一樣迅速、快捷,尋找自己新的“奶酪”;
  • 還是像“哼哼”一樣恐懼、怨恨,等待天上掉“奶酪”;
  • 或是像“唧唧”一樣猶豫、徘徊,被迫尋找“奶酪”呢?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知道變化的存在,但是很少有人敢於期待或接受生活中的變化。

我們都是在安逸中滋生了惰性,惰性的滋長又使我們越來越恐懼生活中的變化,而對變化的恐懼更加使我們努力追求安逸。

這樣惡性循環下去,使我們都變成了“哼哼”,拒絕變化、墨守成規、老守田園、坐以待斃,這樣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

變化不是放棄擁有,而是遇見更好:再讀《誰動了我的奶酪》


我參加工作以來,就一直從事法律事務工作,已經有30年了。

剛畢業的前兩年,我還尚知尋求變化,努力提升自己,取得了全國律師資格,然後又考取了吉林大學繼續深造。那時的我精力充沛,像“嗅嗅”和“匆匆”一樣,把跑鞋掛在脖子上,隨時準備著穿上跑鞋衝出去尋找更新鮮、更誘人的“奶酪”。

但隨著知識的豐富、閱歷的增加,我以為自己已擁有了“奶酪”,並理所當然地認為“奶酪”已夠我享用一生了。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享用中,便滋生出一種很強的舒適感。有時也感到潛在的危機,看到別人的“變化”,感慨這世界變化快,自己也應該“變化”,才能融入到“變化”的群體中。

有時自己也在想能夠像“匆匆”一樣行動,可長期安穩的工作又使自己像“哼哼”一樣坐享其成。

變化不是放棄擁有,而是遇見更好:再讀《誰動了我的奶酪》


我還有兩年就要退二線了,今天再次讀了《誰動了我的奶酪》後,我大受觸動,並駭然發現其實自己的“奶酪”已經讓我享受殆盡了。

表面上看,我們生存在強大的企業裡,有穩定的工作,優厚的收入,也就是書中所說的“奶酪”。而從變化的角度看,強大有可能變為弱小,穩定有可能變為動盪,優厚有可能變為微薄。

安穩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如果我們不提早警覺,尋找新的“奶酪”,我們的優勢將逐漸消失,成為又一個“C站”。

與其被動固守、接受改變,不如主動探尋、適應變化。

記得很小的時候起,父母對我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藝多不壓人”,年少輕狂時曾認為這是他們那代人的老眼光,但現在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面對改革中的優化重組,面對人力市場上那無奈的嘆息,誰又能說這不是一句至理名言呢!

變化不是放棄擁有,而是遇見更好:再讀《誰動了我的奶酪》

我們是常在怨恨“誰動了我的奶酪”,還是不斷思考“我去動誰的奶酪”?

近一年來我不斷的學英語、參加閱讀營、參加寫作營和各種學習班,其實也是在主動思考,逼迫自己離開舒適區,去行動去尋找自己的奶酪。趁著現在手裡還有“奶酪”時,及時補充更新,獲得更新鮮、更大的“奶酪”。

有了這種心理準備,才能夠促使我不斷的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雖然是個學習的過程,但其實就是尋找新“奶酪”的過程。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中,既便以後退休了,我們都會遇到“奶酪”變得越來越小,甚至消失的時候。

俗話說的好“活到老學到老”,改變使人進步,那麼我們還猶豫什麼呢,穿上跑鞋,邁出探索的腳步吧,相信我們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奶酪”!

變化不是放棄擁有,而是遇見更好:再讀《誰動了我的奶酪》

作者簡介:年過半百的文藝“青”年。年輕時有夢想,年老時有故事。雅時閒庭信步,笑看花開花落,冷觀雲捲雲舒。俗時吃喝玩樂,呼朋引伴,哭天抹淚,張家長李家短……這就是雙子座的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