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互聯網吵架高頻詞彙,看到第幾個你生氣了?

先請大家做個投票:在當今的互聯網上,對話中出現以下哪個詞,會讓你立刻覺得可能無法友好順利地進行下去了?


A、洗地狗

B、帶節奏

C、歪屁股

D、跪舔你X爹

E、以上全部


考慮到最近這兩天發生的“中泰網友大戰”及其帶來的影響,這個名單或許還應該增加一個衝出國門走向世界、進行了“文化輸出”的四字真言:


nmsl。


當“nmsl”可以堵住任何人的嘴


無論是得益於“祖安文化”還是表情包傳播,我們都不得不承認,這四個字母背後很不文明的表達,是這兩年的中文互聯網上一個不可迴避的文化現象,甚至非常有代表性。


有一些人非常反感這種粗暴的表達,甚至連打出這幾個字都覺得髒了自己的手;


中文互聯網吵架高頻詞彙,看到第幾個你生氣了?


但也有很多人,已經徹徹底底地將它容納進了自己隨口就來的日常表達裡。


比如我剛剛在微博實時搜索這四個字母,發現各種五花八門的場景裡大家罵得不亦樂乎,比吃飯還稀鬆平常——


罵偶像的經紀公司的老闆;罵打遊戲遇到的豬隊友;罵表現冷淡不夠尊重人的相親對象;罵電視劇編劇把結局寫爛尾了;罵學校管理不善……


任何大事小情,都有可能得到四字真言的激情辱罵。


中文互聯網吵架高頻詞彙,看到第幾個你生氣了?


對每個難以接受它的人來說,看到這當頭一句充滿了憤怒的詛咒,都會油然而生一種“用大鐵錘打蒼蠅”的荒唐感,並且想遠離這種衝擊力極強的情緒發洩。


但要命的是,你無所遁逃。


這四字真言的殺傷力早已不侷限在私人領地的發言裡,而是在公共討論的空間裡到處衝撞。


無論在討論什麼話題,誰是誰非誰佔理,只要當觀點有分歧的時候衝到對方面前高喊nmsl,便獲得了無可比擬的精神勝利。


畢竟,任何一個正常人看到這四個字母,都會明白閉嘴才是正道——純粹的單方面的情緒宣洩,沒有任何可能帶來有效的討論和對話。


中文互聯網吵架高頻詞彙,看到第幾個你生氣了?


更神奇的是,熟練運用它的人,已經不會再去細想這四個字的原本含義有多麼惡毒和令人不適。


它在網絡上如此風靡,離不開被開發出的另一套解釋體系,讓人們能在罵出口的時候相信自己只是在合理地發洩:


“當我罵nmsl,並沒有真的在辱罵你真實生活中生理上的母親,只是為了發洩而創造出了一個虛擬的精神體,用來表達我對你的憤怒與貶低”。


中文互聯網吵架高頻詞彙,看到第幾個你生氣了?


於是,一批人被這樣不可理喻的暴戾嚇得不敢跟人對線,而揮舞著它的人洋洋得意,繼續到處征戰。


難怪這四個字母,會成為如今輿論場中的最強核武器。


這口號化的表達見證了無數場互聯網罵戰,成了一個標誌性的短語,其實更是當下我們的語言正在經受什麼的一個縮影:


極致的粗鄙化,簡單化,情緒化。


人們好像都習慣了用最直截了當的方式,罵最野的街,釋放最激烈的情緒,製造最烏煙瘴氣的戰場。


“對話終結者”


像“nmsl”這種殺傷力極強的詞語或短語,在互聯網上讓人膽寒並非一天兩天,也並非一個兩個。


久經沙場的網友們,已經患上了一種“看到這個詞就覺得沒的聊了”PTSD——


“這也能洗白?”

“你在這兒帶什麼節奏呢”

“果然歪屁股”……


某些問題和爭論發生時,閉著眼睛都能想象哪些詞語會在三秒後到達戰場,隨之而來的就是滿天飛的互相謾罵和口水。


中文互聯網吵架高頻詞彙,看到第幾個你生氣了?


中文互聯網吵架高頻詞彙,看到第幾個你生氣了?


前段時間不少大V和網友自發倡議,網絡討論中拒絕隨便扣“帶節奏”的大帽子。這些看得人眼睛都要生繭的話語,基本成了每次互聯網輿論撕裂時輪番上演的固定節目。


之所以反對用這些詞吵架的人越來越多,是因為在無數次的紛爭中,大家已經明白這些看似簡單的詞語被說出口時,其實暗含著非常複雜、但你知我知的前提條件。


罵對方在“帶節奏”,其實是在說,關於這事兒明明往A方向想才是對的,你在誤導大家往你想要的B方向上走;


罵誰在為某人某事“洗白”,其實是認定了某件事在自己心裡已經有了完全不可推翻的負面結論,任何異議都是要扭曲黑白;


罵誰的言論“夾帶私貨”,其實已經先預設了什麼才是光明正大的正確,與之不符的便是心懷鬼胎、陰陽怪氣的“私貨”……


中文互聯網吵架高頻詞彙,看到第幾個你生氣了?


把這些潛臺詞搞清楚,你就會發現這些詞之所以這麼“好用”,是因為它們都預設了被爭論的有話題一定有鮮明的對錯,而說話之人永遠是對的。


只要甩出這些詞語,就天然地站在了正確的一邊與對方劃清界限,最後以四個字母結尾,徹底表明我跟你這種[嗶——]無話可說。


中文互聯網吵架高頻詞彙,看到第幾個你生氣了?


於是,被這些詞語汙染過的對話,結局一定是除了劃分立場,什麼都沒談。


仔細一想,有件事其實很不可思議:


這些詞語中包含著這麼複雜和微妙的含義,我們卻都不知不覺地接受了它們能用短短兩三個字就表達出來,並人人都在廣泛使用。


而與這些“我對你錯”的大帽子相反的意思,比如——


“我覺得你有些地方說的不對,但其他地方也有道理。”


“我和你觀點不同,但我們可以平等交流。”


這些想法並沒有一個鏗鏘有力的短語做自己的代言人,依然要依賴於長長的一句話。


甚至如今的互聯網上,你都很少見有人會如此客客氣氣地把這兩句話說完。


中文互聯網吵架高頻詞彙,看到第幾個你生氣了?


能簡單地把人推開,卻無法輕易地進行平等交流。詞語的不同變遷或許也反映了,這兩件事在我們的大腦裡本就不是同等難易程度。


那些簡單粗暴排除異己的想法,更容易被裝在簡單易用的殼子裡,畢竟這過程完全不需要講道理,甚至不需要思考,噴就完事兒了。


而在撕裂的紛爭中表達包容、平等與友好,本身就基於一個人需要釐清事實、保持理智、尊重他人……每一道門檻,在當下都顯得相當之高。


這種反差,不禁讓人想起一部日劇的著名臺詞:“重要的東西,總是被更晚一步發明出來”。


“大腦被嘴支配了”


當越來越多的人反感在對話中出現“洗地”、“帶節奏”等簡單粗暴的詞語,其實也是在對抗一種簡單粗暴的思維。


這種自發的反思,當前段時間飯圈與“圈外人”大戰變成一個社會議題時,許多人就已經意識到了。


言語間動不動就“拉踩”、“黑子”、“洗腦包”……說是粉圈專用語,可是它們的影響力早已輻射到了更大的公共空間,也把那種抱團排外、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滲透到了更多人日常的說話習慣裡。


然而,我們批判粉圈帶來的語言汙染時,卻常常忽視一個殘酷的事實——


它真的是“因”嗎?其實可能只是真正的根源結下的惡果之一罷了。


在這之前,我們其實早就習慣了將複雜的意義濃縮在一個短促的詞語裡,然後在使用的方便和快感中逐漸允許自己疏於思考。


最典型的——因八卦緋聞而流行起來的“瓜”,很快就變得可以指代任何事實尚不明確或有爭議的事件,並用這個表達方式的簡單和戲謔,將很多事情也變得看似簡單和可以戲謔。


中文互聯網吵架高頻詞彙,看到第幾個你生氣了?


曾有博主指出,我們習以為常的“吃瓜”,其實隱含著一種“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冷漠,和被動等待投餵的懶惰。


還有很多像這樣的詞語,平時用的時候我們從不覺得有什麼不對,詞語也確實沒有什麼不對。


可是在熟練地使用它們的時候,人們都默契地將具體事件,簡化成了用幾個字就能框住的概念。


宣佈“反轉”、“打臉”發生的時候,任何事情便失去了可能需要一步步被揭露真相的複雜性,只剩下“從錯到對”的決定性勝利。


當人們愈發習慣在任何領域都“求闢謠”,其實也是認定,“闢謠”出現之前的信息辨別過程並不重要,一概都可以歸為錯誤和謊言。


當主流聲音被這樣佔據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從中體會到的,是一種被迫不要去進行更多思考的無力感。


就好比如今多複雜、多值得探討的議題,只要開了“女拳”、“男拳”的嘲諷,那麼一切探討都會變得沒有意義,最後只會一次次地在這些高度簡化和濃縮的表達裡,將充滿敵視和偏見的刻板印象加深。


中文互聯網吵架高頻詞彙,看到第幾個你生氣了?

《繁花》作者金宇澄


習慣了用這些簡單粗暴的詞語去蓋棺定論,其實也是習慣了躲在詞語的外殼裡,接受了這些詞語被網絡輿論場重新定義過的意義,也允許自己的思維方式就這麼被帶著走了。


這其實才是“洗白”、“帶節奏”、“nmsl”這批網絡罵戰必備詞語,越來越讓人感到不適的根源。


正如猶太語文學者維克多·克萊普勒所說,“語言並非只為我吟詩和思考,它也導控著我的情感,駕馭著我的全部心靈,我越是想當然地、越是無意識地將自己交付給它,就越是如此。”


我們自以為是大腦在支配著嘴,卻沒想到不知不覺中加入齊聲合唱的嘴,反過來讓大腦漸漸麻痺。


中文互聯網吵架高頻詞彙,看到第幾個你生氣了?


在逐漸有人意識到詞語的粗鄙和扣帽子傾向越來越失控前,我們已經主動捨棄了太多太多。


可悲的是,如今中文互聯網愈發呈現出一種“能聽懂這個道理的人,不需要多講;聽不懂這個道理的人,怎麼講都沒用”的割裂。


在這個氛圍中和異見者對線,率先自省、放棄使用詞語核武器的人,八成是輸家,堪稱活在一片語言和對話的“黑暗森林”裡。


每個為之感到無奈和痛苦的個體都撬不動這黑暗森林生長土壤,但至少能做的就是提醒自己,不要溫馴地走入這個“良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