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審醜,正在掏空年輕人

最近,國內國外冰火兩重天。中國在恢復正常生活時,國外疫情越來越嚴重了。

截止4月17日,全球確診破215萬,死亡達14萬人。

海外口罩依舊緊缺,有效藥物連花清瘟膠囊更是一盒難求。

許多留在海外的中國留學生感覺孤立無援。

就在這時,一位在意大利米蘭的中國留學生收到中國駐意大利使館發的健康包。

打開健康包,裡面除了有口罩、藥品,還有一張紙。

這張紙上用毛筆手寫了一句詩:細理遊子緒,菰米似故鄉。

中國式審醜,正在掏空年輕人


看到這首詩,留學生們瞬間淚奔,連聲感嘆:祖國太有心了。

網友紛紛感嘆:好優美的中國話。僅僅10個字,既表達了祖國的牽掛,又理解留學生們想回家但是又回不來的心情。

更讓網友意外的是,這首詩來自1200多年前。

1200多年前的詩歌,放在今日,仍能恰如其分地表達華夏子孫的心情,漢語實在博大精深。

隨著中國健康包遍佈各國,優美的中國話也傳遍了世界。

對新西蘭留學生,祖國用明月述擔憂:

“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中國式審醜,正在掏空年輕人


對德國留學生,祖國用山海表依靠:

“憑寄父母念,安然海岱山。”

中國式審醜,正在掏空年輕人


對多倫多留學生,祖國用路途表心連心: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中國式審醜,正在掏空年輕人


很多人發現,隨著疫情的大爆發,在全球華人擔憂恐懼的時候,漢字和詩詞把世界各地華夏子孫的心都連在了一起。

中國式審醜,正在掏空年輕人


01

語言的匱乏,正在掏空年輕人

最近,在多個國家疫情蔓延,物資短缺時,剛剛經歷疫情洗禮的中國向世界伸出了援手,陸續向83個疫情國捐贈物資。

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著捐助物資同去的,還有中國對其它國家的尊重——捐贈物資的寄語。

對韓國,一句“肝膽每相照,冰壺映寒月”,寄託風雨同舟,守望相助。

中國式審醜,正在掏空年輕人


對日本,一句唐朝的“青山一道,同擔風雨”,表達患難與共。

中國式審醜,正在掏空年輕人


對意大利,一句400年前的“雲海蕩朝日,春色任天涯”,感謝恩情。

中國式審醜,正在掏空年輕人


對印度,一句玄奘的“尼蓮正東流,西樹幾千秋”,給印度加油。

中國式審醜,正在掏空年輕人


雋永情深的詞句,背後是中國投桃報李的感恩,更是厚重的華夏文化底蘊。

外國朋友稱自己目睹了一場世界詩詞大會,更要花點心思學優美的中國話了。

可在國內,卻正在上演一場漢語的人間迷惑行為,堪稱中國式土味審醜。

明明在好好說話,突然開始狂飆成語故事:

中國式審醜,正在掏空年輕人


中國式審醜,正在掏空年輕人


這一大段莫名其妙的成語堆積出自短視頻網紅博主郭老師,大家將這段《郭言郭語》稱為史詩鉅作,爭相模仿。

一個姑娘去去海邊看海浪,面朝大海,眺望波瀾壯闊,卻不知道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

於是激情創作:

“看著風景美如畫,本想吟詩贈天下,奈何自己沒文化,只能臥X浪好大。”

於是,在各大視頻平臺和評論區,各大景區,大家開始一句“我X”走天下。

出去玩,別人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而他說我X好美。

別人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他說我X好美。

有人覺得念古詩詞太裝,一句“我X”走天下卻很真實直爽,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中國式審醜,正在掏空年輕人


再後來,網上流行《三國演義》裡的片段。

當年劉關張三結義時,關羽熱血沸騰地對劉備說:

正所謂擇木之禽,得棲良木;擇主之臣,得遇明主,關某平生之願足矣。從今往後,憑驅使,絕無二心。

張飛聽完,立刻隨之跟上:俺也一樣!

關羽繼續表忠心:“某誓與兄患難與共,終身相伴,生死相隨。”

張飛仍是一句:俺也一樣!

最後關羽忠貞發誓:有渝此言,天人共戮之!

張飛依然還是那句:俺也一樣!

魔幻的是,大家都開始模仿張飛,一句“俺也一樣”走天下。

中國式審醜,正在掏空年輕人


身處信息爆炸時代,大家獲取信息資源越方便,漢語能力越來越匱乏。

有人說,這樣說話很方便。

在我看來,說話方式可以簡潔,方便,可是你總得言之有物吧?

習慣了言之無物,只會讓我們的語言越來越匱乏。

語言的邊界,就是你世界的邊界,語言的質感,就是你世界的質感,而語言的貧乏則是終極貧乏。

可不得不說,隨著經濟發展,很多人世面越見越多,世界越走越大,衣服越穿越好看,但人卻越來越貧乏。

中國式審醜,正在掏空年輕人


02

表達方式匱乏,加劇語言匱乏

儘管全球掀起了漢語熱和詩詞熱,可在國內,我們的漢語使用能力正在退化。

就拿最近的日本物資捐贈語來說 。

在疫情席捲中國時,日本捐贈口罩的同時,還貼心附了幾首詩: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中國式審醜,正在掏空年輕人


網友很驚喜,沒想到還能用這種方式表達對疫情的關心和鼓舞,既振奮人心,又顯文化底蘊。

關鍵,這句詩還是來自咱們的文化瑰寶《詩經》,現在反而是日本朋友用得很應景。

日本至今還在熟練運用著中華幾千年前的詩詞,不得不說,這是中國漢語文化輸出的成功。

可當日本網友對中國詩詞信手拈來,可一群看哭的網友卻一句詩詞都回應不了時,大家才明白,咱們表達的方式有多枯燥,多貧瘠。

似乎,我們白白浪費了漢語這座大寶藏。

中國式審醜,正在掏空年輕人


一直以來,我們覺得詩詞是知識分子才能懂的東西,很高大上。

其實,《詩經》的創作者不是知識分子,而是來自一群文盲種田老百姓。

它是人們在桑樹底下唱的歌,然後被知識份子記錄下來,才稱為“詩”。

當年,田間女子看到桑樹黃了,落葉了,她會傷感,覺得自己老了,自然而然唱出: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這種最貼近生活的樸素情感,成為了千古佳句。

而今日,我們看到桑樹黃了,會興奮,拿出手機自拍,發個朋友圈,配詞:葉落,好美。

除了好美,我們的內心毫無波瀾。

我們不是要求去模仿古人說話,可起碼,你得會聯想,會想象,可別浪費了這大好風景,不然風景看得再多,也會麻木。

我們眼睛看到五彩世界,可心裡卻一片貧瘠,最後只能啞口無言。

中國式審醜,正在掏空年輕人


03

生活感知力越低,情感表達越無力

有一次,作家蔣勳去貴州一個非常窮的地方聽當地人唱民歌。

一個男聲剛起來,一個女聲就追上去,彼此一直這樣對唱,沒有安排,完全即興,非常動聽。

關鍵是,他們全是文盲,大半輩子都在田裡幹農活。

他們情感豐富,情到濃處,就唱出來,自然流露,完全不需要打草稿,也不需要會很多高大上的詞。

據說,當地女生是從歌聲裡瞭解一個男人的機智和性情的。

這打破了蔣勳等作家們對農村人民不擅於表達的偏見。

中國式審醜,正在掏空年輕人


電影《黃土地》裡,有一段蔣勳印象深刻。

翠巧生活在陝西黃土地。有一天,城裡來了一個知識分子,專門收集民歌。見到翠巧父親,立刻掏出筆記本,說:你可不可以唱民歌給我聽,我是來收集民歌的。

翠巧父親說:“不悲,也不喜,唱什麼?

在蔣勳看來,村裡人是不隨便唱歌的,悲哀唱,高興唱,我不悲不喜,唱什麼歌。

一較之下,知識分子是做作的,情感空洞的,像極了現在的我們,而村民是真誠樸素情感豐沛的。

日夜相處,翠巧愛上了知識分子。當他要離開時,讓翠巧唱首歌,翠巧當時心裡也毫無波瀾,唱不出。可望著他離去的背影,想著以後再也見不了面,翠巧驚人的歌聲就出來了:“黃河九十九道灣……”

這首歌后來成了世界名曲《黃河船伕曲》。

中國式審醜,正在掏空年輕人


歸根到底,與其說生活用語斷崖式匱乏,不如說情感表達無力,當代流行歌都無力到用嘶吼表達孤獨和寂寞,歌詞矯情,作曲空洞。

你想唱一首歌,你想寫一首詩,你想畫一張畫,都是有感而發,當你眼裡有物,心裡有情,自然而然能說話,也能畫畫。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便是如此,沒有那麼多花裡胡哨,也不是一定要讀那麼多萬卷書才能出口成章。

04

一句“我X”走得出家門,走不出國門

生活感知力也好,情感表達無力也罷,這些都可以去改,可是,有些人骨子裡對漢語的民族文化不自信,是很難改的。

其實,漢語熱已經席捲大半個地球。

早在2018年,在素有“英國高考”之稱的A-level考試中,選考漢語的考生人數首次超過德語,漢語成為英國第三大熱門外語。

英國喬治小王子剛邁入學堂,必學的課程就是漢語。

外國語言專家表示,這意味著年輕人開始思考未來哪些語言對他們來說更有用。畢竟,中國在過去25年中已經崛起為全球發展最快的經濟體。

在俄羅斯,漢語考試早就納入高考。

在美國,漢語熱的席捲,早就讓漢語老師供不應求。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我們說的話,越來越國際化,只是,我們不自知。

中國式審醜,正在掏空年輕人


圖片|視覺中國-攝

不自知,讓我們對漢語文化不自信。畢竟,講流利漢語的外國人實在太少了,感受不到。

但是,外國朋友表示,不是我不想講流利,與世界上的其他語言相比,漢語是一個博大精深的語言體系,實在太複雜了,我要慢慢學。

比如,一個簡單的“和”字,就有五種不同的讀音和含義,既可以用作一個連詞,也可以表示平靜、協調等等。但這正是中文的魅力所在。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漢語不光是一種工具,一個“和”字還傳達出中華幾千年“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儒學理念。漢語的背後蘊含著深厚的文明底蘊。

朋友,多學學漢語,多對生活投入點感情,一句“我X”走得出家門,走不出國門,更走不出心門。

共勉。

中國式審醜,正在掏空年輕人


圖片|視覺中國-攝

參考資料:

1. 蔣勳說文學:從《詩經》到陶淵明

2. 人民日報:細理遊子緒,菰米似故鄉!#多地中國留學生曬健康包#

3. 新華網:漢語將正式納入俄羅斯“高考”

4. 光明日報:美國“漢語熱”背後的“中國熱”

5. 中國日報雙語新聞:漢語成“英國高考”第三大熱門外語!英媒:漢語更有用!

6. 觀察者網:西方人學漢語,可不只是為了做生意

7. 新週刊:中國人為什麼越來越不會說漢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