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的曾國藩,是怎樣在京城打造自己的人脈圈的?

在今天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有一個遠大的夢想。但是這個社會又紛繁複雜,很多朋友都會在生活中“迷了路”,有的時候信心滿滿,有的時候自怨自艾,有的時候也會喪失動力。我想啊,這應該是很多人的一個常態。但是有那麼一個人,和我們一樣,沒錢沒地位沒背景,硬生生靠著自己的雙手打拼了屬於自己的未來。那就是曾國藩。

說起曾國藩順暢的官場,除了他自我管理能力很強,給自己設立了修身十二法等,更重要的是他為人處世這方面也很厲害。畢竟,從一個芝麻小官,十年升到了二品官員,可以說是光速了,非常快的。那曾國藩是怎麼給自己打造人脈圈的?


白手起家的曾國藩,是怎樣在京城打造自己的人脈圈的?

交朋友這點,古人是很看重的,清代的一個名臣張瑛就曾經說過:人生以交友為第一件大事。古代交通、通訊都沒有我們現在發達,想要找人幫忙,如果身邊有一個朋友的話,與其等著寫信回家通信,還不如就近解決。

在瞭解曾國藩的過程中呢,我發現曾國藩的人脈學有一個“四項基本規則”,分享給大家,分別是:君臣之知,積誠以相感;朋友之交,積漸以相孚;上下之和,積義以相助;兄弟之愛,積善以相勸。


白手起家的曾國藩,是怎樣在京城打造自己的人脈圈的?

首先:君臣之知,積誠以相感。

這個說的是怎樣和上司之間相處,這也是現在很多人都苦惱的一個問題。曾國藩認為要“上下相知”,一方面,要儘量去了解上司的喜好,投其所好。這不是讓大家去“諂媚”上司,而是確保自己辦的事情能夠讓上司滿意。另一方面,也要讓上司瞭解你,以防讓上司對你造成誤會。


第二個原則是朋友之交,積漸以相孚。

這點說的是怎樣和朋友交往,朋友之間也要講究一個以誠相待。在曾國藩剛做官的時候,他對待朋友用金星老師的話就是“還有兩幅面孔呢”,對待京城裡的朋友和老家的朋友,態度都是不一樣的。後來,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就在自己的日記裡反思了。

在曾國藩的家書當中,有一段話是專門為家人介紹他的朋友的。他說,“現在朋友愈多,講躬行心得者則有唐鏡海先生、倭仁前輩……”他列舉了好多名人,不誇張地說,在京城的這十幾年,曾國藩能夠有這樣的成就,離不開的就是他的朋友。

而且他不光朋友多,還很會維護人脈。在來京城的第一年過春節的時候,大年初一,曾國藩天還沒有亮的時候,他就整理好衣著到太和殿參加朝賀大禮。儀式結束之後,他也不是立馬回家睡覺或者找朋友去娛樂,而是拿著自己寫滿貴人的本子,挨個去拜訪。這點,在他的家書當中也有提到,他說“予不欲先去拜人,恐徒標榜虛聲”,隨著朋友越來越多,自己不去拜訪的話,會顯得自己耍大牌,空有名聲。


白手起家的曾國藩,是怎樣在京城打造自己的人脈圈的?

第三個原則是上下之和,積義以相助。

這點說的是和下屬怎樣打交道,這點,很多企業老闆也應該學學,要把下屬當成自己人。因為作為老闆,你的資源和能力是很多的,應該能幫到下屬就幫一把。這就叫做“你為他著想,他為你賣命”。你如果不幫他著想,不幫他解決後顧之憂的話啊,他又怎麼可能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工作上呢?

雖然曾國藩位高權重,他並沒有“高處不勝寒”,對待自己的下屬,他一直用心栽培,一直用鼓勵的方式對待他們。他建立了一套激勵機制,武人給錢,文人給名。他總是獎勵自己的下屬,逢年過節都會發點東西。而且他最大度的一個地方是,他從來不擔心自己的下屬會超過自己,不僅鼓勵他們“自立門戶”,還會去幫助他們。李鴻章、左宗棠都是他提拔出來的。


第四個原則是兄弟之愛,積善以相勸。

這點說的是兄弟之間的感情,要“積善以相勸”。面對家裡年輕氣傲的弟弟,他從來不擺大哥架子,都說“長兄如父”,曾國藩這個大哥當得就很值得學習。曾國藩有四個親弟弟,分別是四弟曾國潢,六弟曾國華,九弟曾國荃和季弟曾國葆。道光二十三年,曾國藩32歲,在翰林院已經呆了三年了。已經22歲的四弟對大哥的怨念很深,嫉妒大哥去了京城,自己也想去京城讀書。其實曾國藩早就知道,四弟並不是想去京城學習,而是想借著學習的名號,出去玩。但是又不能直接拆穿四弟,就和弟弟分析了在北京城工作的利弊,說弊大於利。但是說歸說,他也沒有明令禁止四弟不許來,最後還說了,如果你要來京城學習的話,要去找汪覺庵和歐陽滄溟這兩位老師學習。

我在想,如果這件事放到現代的一些父母身上,知道孩子不是學習的料,會直接挑明,嚴令禁止孩子。而曾國藩的這個做法,很明顯就比較“人道主義”,他會盡大哥的責任,幫助弟弟分析利弊,還會給弟弟找好後路,讓弟弟自己選擇。畢竟,兄弟之間都是打斷骨頭連著肉的,有些話也不能說得太難聽。


白手起家的曾國藩,是怎樣在京城打造自己的人脈圈的?


俗語說得好:“高樹靡陰,獨木不林。”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想要成就大事,必定離不開他人的支持和幫助。這個道理,從曾國藩去京城的時候就知道。


而且他很遵循“友道”這個“五倫”之一,時刻警醒自己:不要因為一時風光而攀附,也不要因為一時落魄而疏遠。也正是因為遵循這樣的交友原則,他才能在日後能夠做到十年七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