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再砸2000億,為什麼說這僅僅是一個“新起點”?

這兩天,阿里雲未來3年將再投2000億的消息刷屏網絡。

其目標相當明確,即用於雲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以及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

簡單而言,就是推動核心技術研發和數據中心建設,而最終目的都是雲計算。


阿里雲再砸2000億,為什麼說這僅僅是一個“新起點”?

圖片來源:阿里雲官方公眾號

對此,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對未來有信心,對數字經濟有信心。雲智能是阿里巴巴的核心戰略之一,我們已經堅持投了11年,不會因為疫情而減少投入,反而要加大投入。未來三年,阿里雲再投2000億,用來搞新技術、新基建。”

最近,核心技術、數據中心、新基建、數字基建、數字經濟、新經濟等一大堆新名詞佔據網絡頭條位置,令人眼花繚亂。但毋庸置疑的是,阿里雲此舉勢必將震動整個行業,甚至影響多個產業和整個經濟的發展。

那為什麼是雲計算?雲計算到底有多大的威力,讓阿里如此傾囊投入呢?


阿里雲再砸2000億,為什麼說這僅僅是一個“新起點”?

重大核心技術的基礎平臺

眾所周知,雲計算是為企業IT構架和核心技術帶來顛覆性的變革,也為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帶來新動能。

隨著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前沿科技日益成為科技企業以及世界各國爭奪的焦點領域,坐擁數據和算力兩大紅利的雲計算順其自然成為其重要的基礎設施和平臺,匯聚大量核心和關鍵技術。


阿里雲再砸2000億,為什麼說這僅僅是一個“新起點”?

例如,雲計算從基礎層、平臺層到服務層,都蘊藏著大量人工智能相關技術,例如位於基礎層的機器學習構架、平臺層的AutoML和AutoDL,以及服務層的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虛擬助手等各種認知計算技術。

這些技術均基於雲計算平臺,可以以應用和服務的形式,為第三方提供一站式的技術和解決方案的輸出,提升效率並降低成本。這就是目前流行的“雲端智能”。

目前,阿里依託於達摩院和“平頭哥”等研發機構和平臺,在軟硬件上都獲得了的出色的成果,包括飛天雲操作系統、含光800芯片、神龍服務器、自研雲交換機、高性能低延時網絡、大計算系統集群等核心自研技術,進一步推動阿里雲的快速發展。

另外,雲計算平臺也是產業互聯網及To B業務的重要基礎平臺。阿里力推的“阿里商業操作系統”,其底層也基於阿里雲,才能賦能客戶數字化轉型升級。


阿里雲再砸2000億,為什麼說這僅僅是一個“新起點”?

加速構建全球基礎設施

雲計算不僅是核心技術的基礎平臺,也是重要的數據“雲端倉庫”,為大數據挖掘和分析帶來便利。

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的挖掘和分析,也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帶來更充沛的資源儲備(數據+算力),更為人工智能的訓練和推理創造良好的條件,從而提升決策的效率。

如今,在疫情的倒逼下,“宅生活”、“雲生活”等新趨勢的普及,催生出大量應用的同時,也在推動雲服務的發展,而數據中心的建設不可或缺。

而在物理和落地層面,各類大數據應用和管理都離不開龐大的服務器集群以及數據中心的支撐。同時,為了提升覆蓋的範圍,數據中心還需要全球化的佈局,以應對更大需求和挑戰,構建全球基礎設施。


阿里雲再砸2000億,為什麼說這僅僅是一個“新起點”?

據悉,目前,阿里雲在全球21個區域部署了上百個數據中心,同時服務器規模在100萬臺。在國內,阿里雲數據中心重要分佈在中西部、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等數字經濟發達地區。此次計劃未來3年再投2000億元,就意味著阿里雲的數據中心和服務器規模大幅增加。

而騰訊雲在全球26個物理區域內運營了53個可用區。在國內,騰訊雲已在全國有超過50個成規模的數據中心,主要分佈在以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為核心的沿海區域,以匹配互聯網用戶的分佈特點。最近,騰訊與上海松江區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騰訊長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及產業基地項目,將承擔各種大規模AI算法計算、機器學習、圖像處理、科學計算和工程計算任務,並以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存儲能力為全社會提供雲計算服務。

據IDC公佈的2014-2019年全球雲計算市場增速報告顯示,2019年阿里雲營收破50億美元,已成為全球第三大雲計算公司,僅次於亞馬遜AWS、微軟Azure,超越IBM和谷歌。

據英國調研機構Canalys發佈的《2019年第四季度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報告》,中國雲計算市場規模在第四季度已達33億美元,並將持續保持高速增長;阿里以46.4%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騰訊以18%位列第二,百度超過亞馬遜雲服務(AWS)位列第三。

無論排名如何,阿里雲、騰訊雲都已經佔據國內市場的前兩位。而百度雲、華為雲、浪潮雲、京東雲、金山雲等各路豪強均對市場虎視眈眈,積極佈局數據中心,以求分一杯羹。


阿里雲再砸2000億,為什麼說這僅僅是一個“新起點”?

加碼新基建佈局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型基礎設施的範圍,即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其主要包括三類: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三是創新基礎設施。

其中信息基礎設施包括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融合基礎設施包括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創新基礎設施則包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內容。

由此可見,雲計算既是信息基礎設施,又可以認為屬於融合基礎設施,更可以覆蓋創新基礎設施。

總之,雲計算是典型的新基建。


阿里雲再砸2000億,為什麼說這僅僅是一個“新起點”?

因此,阿里雲此次的巨資投入,不僅圍繞雲計算,更是緊跟新基建大潮,加碼佈局,以搶佔市場的先機。

除了加劇數據中心的建設,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和產業,都形成了高速發展和激烈的競爭態勢。在5G領域,國家正在啟動全面的獨立組網5G基礎網絡建設,三大運營商計劃2020年內要建成60萬個基站;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包括海爾、TCL、三一重工、徐工集團等大型製造業企業,都在加快建設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部署與機械裝備相互連接的邊緣計算網絡;在人工智能領域,百度、曠視、依圖等企業都正在建設人工智能開放平臺,並在自動駕駛、人臉識別、醫療讀片等領域推動生態化發展。

在新基建概念興起的同時,也將帶來新一輪的商業投資、加快建設、城市競爭等新浪潮,更將形成新生態、新業態,最終催生出全新的經濟形態。


阿里雲再砸2000億,為什麼說這僅僅是一個“新起點”?

打造新經濟“引擎”

在數字化驅動和承載的新經濟和新社會當中,一切都在被重新定義。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勇曾表示:“當數據在數字經濟時代以幾何倍數增加,隨之要求的是幾何倍數的強大算力。“

“如果說大數據是石油,算力就是發動機,它們共同構成面向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能力。”在張勇看來,最重要的是讓數據被高效使用。然而,數據的背後離不開雲計算平臺以及相應的基礎設施的支撐。

疫情之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並被重新定義。


阿里雲再砸2000億,為什麼說這僅僅是一個“新起點”?

4月13日,上海經信委發佈《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方案明確:集聚“100+”創新型企業、推出“100+”應用場景、打造“100+”品牌產品、突破“100+”關鍵技術等行動目標;聚焦無人工廠、工業互聯網、在線醫療等12大發展重點;實施智能交互核心技術攻關行動、新型基礎設施支撐行動等6項專項行動;落實加大統籌協調等5條保障措施。

其中,“在線新經濟”這一新概念的提出,從深層次來看,也與雲計算有密切的關聯。

例如,所謂在線經濟,強調的是新業態和新模式,也更聚焦應用場景,例如在線醫療、在線教育、在線會議、在線直播、遠程辦公、無接觸配送等疫情期間興起和加速發展的新模式,也包括無人工廠、工業互聯網等新模式。

無論業態和模式如何變化,這些應用場景歸根到底都離不開雲計算的助力。

因此,作為新基建之一的雲計算,當仁不讓地將承載新經濟發展的重任。

從上海提出“在線新經濟”的方案可以看出,經過疫情的洗禮和社會進步,新經濟已經成為國內發展的大勢所趨。如何充分地將新技術、新理念融入其中,推動新業態和新模式的發展壯大,助力新應用場景的快速商業化落地,成為重中之重。

而作為重要的信息基礎設施和新基建,雲計算將推動各行各業加快轉型升級的速度。尤其對於新經濟來說,雲計算更將成為新引擎和新動能,給新經濟帶來巨大的加速度和增長點。

所以,2000億元,對於阿里雲來說,僅僅是一個新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