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煒《寡人有疾》的作者,三段黑色幽默的故事,三種絕妙隱喻?

《寡人有疾》一共有三個故事,第一個故事叫《詩人與醫院》,講唐朝詩人盧照鄰,得了麻風病,遇到醫聖孫思邈,雖然治不好病,但詩人信奉孫思邈的哲學;第二個故事叫《蒙古兵和瘟疫》,蒙古入侵開封之前,開封城裡鬧瘟疫,名醫李東皋控制住了瘟疫,蒙古兵隨後殺進了城;第三個故事的背景在民國時期,名字叫《父與子》,一個從美國留學回來的醫生,用現代化的醫療手段,治死了他的父親。

苗煒《寡人有疾》的作者,三段黑色幽默的故事,三種絕妙隱喻?

苗煒當過資深的足球專欄的編輯,同時他也會寫旅遊,也出了一本書專門寫旅遊的。

苗煒很早之前出過3本書,但他說這3本書屬於“文藝青年”的作品。他認為《寡人有疾》是一本純文學的書,可以把“文藝青年”去掉。

這本書的腰封上人家說了,原來只有讀過《寡人有疾》,人們才會意識到,苗煒是一個嚴肅的小說家,而且很優秀。在這本書上,苗煒改變了自己寫作的立場和方向。

苗煒《寡人有疾》的作者,三段黑色幽默的故事,三種絕妙隱喻?

文人能有什麼藥方,文人就是負責瞎說話,在邊上說點風涼話。在班上啊這種東西是一個滲透到你血液裡煩心事極致的其實

每個人都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病態,嚴格意義上健康的人並不存在。包括心理上的或者身體上的。其實,這種病態是指一個人的困境,就是他處在一個特別尷尬和不舒服的一個位置。

書裡面第一個故事,盧照鄰是一個詩人,他想參與開醫院拯救別人。但是隨著他的靠山,那個王爺的倒臺,他自己也被抓到牢裡面去了,可是自己又突然得病了。

他本想幫助別人的心願,根本就沒來得及施展,這樣就使自己處在一個特別難受的一個位置。

苗煒《寡人有疾》的作者,三段黑色幽默的故事,三種絕妙隱喻?

絕望是這樣的一種病症,從來不曾體驗它是最大的不幸,得到它是一種上帝所賜之福。這句話來自於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的名言,被苗煒放在了《寡人有疾》的作品當中。

人們時常會陷入困境,體味絕望的痛苦。作家不是醫生,或許開不出良方妙藥。但苗煒卻給出了自己,作為一個文人的理解和態度。

苗煒的作品總是特立獨行,比如說他的書名,反正平庸從來不會出現在他的創作裡。在他看來,關注人們有疾的狀態,天馬行空的去構架故事。才是他寫作最大的樂趣所在。

苗煒《寡人有疾》的作者,三段黑色幽默的故事,三種絕妙隱喻?

《寡人有疾》和苗煒之前的3部作品,完全不一樣。在開始的時候,苗煒就告訴自己要寫一個嚴肅的長篇小說了。

如何從之前的寫作風格當中跳脫出來,成為他留給自己的一個命題。而破解的答案,也來自於他內心深處,最真誠的表達方式。

2009年的夏天,苗煒鄭重的告訴了,作家好友馮唐說自己終於要當一名作家了。對很多人來說,作家的稱呼是那麼神聖而遙遠。

苗煒也分享自己當作家之路,正如在新作的自序當中寫的那樣,“如此的重大,所以我沒把他當回事兒”。

苗煒《寡人有疾》的作者,三段黑色幽默的故事,三種絕妙隱喻?

作家用自我的封閉,灌溉出與大眾共鳴的作品。而許多與文字為伍的人們,都酷愛的旅行。苗煒也因為一本遊記的出版,被稱為旅行寫作家。

如果說面對寫作和文學的苗煒,是專注而內斂。旅途上的他,更像是一位灑脫不羈的行者。

60後的苗煒,已經走過了數不清的城市,花花世界的領略無數。看似漫無目的,但其實每一次出發,都可能源於一個書本上的發現。旅行和閱讀都為苗煒,認知世界打開了一扇窗。

苗煒《寡人有疾》的作者,三段黑色幽默的故事,三種絕妙隱喻?

擺脫自我的枷鎖,撒歡地用文字奔跑。在馮唐為他的好朋友苗煒,寫的序當中這樣說到,“心中有一撮火,不做螻蟻、不做神,做個寫字的人”。

在這裡小編也希望苗煒字越寫越好,小說寫得越來越精彩,故事更有意思和天馬行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