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鬆談教育: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追求完美

白巖松談教育: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追求完美

作家周毅曾在《長江日報》上,發表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男孩班級測驗考了倒數第二名,被同學嘲笑為“笨小孩”。


出乎意料的是,爸爸知道後,不但沒有絲毫的憤怒,反而對孩子笑道:


“兒子,我給你出題,如果你能得零分,爸爸給你買一雙運動鞋。”


於是,爸爸出了20道選擇題,連續測試了兩次,兒子都沒能得零分。


爸爸語重心長地問:“兒子,你知道為什麼不能得零分嗎?”


兒子說:“有些題我能夠選出正確答案,有些題我是猜的。”


爸爸又問:“你怎麼知道那幾道題的正確答案呢?”


這一下兒子來勁了:


“爸爸,我懂的東西可多了。同學們都以為我笨,其實我才不笨呢。”


爸爸拉著孩子的手,激動地說:


“兒子,爸爸就愛聽你這句話,你其實一點都不笨。


兒子,你要永遠記住爸爸這句話——殘餘的火花,看上去並不明亮,可是一旦綻放,或許是最絢爛的。”

白巖松談教育: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追求完美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


這個世上,沒有天生的笨小孩,他們只是不完美而已。


“梅需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生而為人,我們都在盡力追求完美;


但是,世間沒有完美的樹葉,缺憾才是萬事萬物的原貌;


同樣,在教育孩子中,我們也不能要求孩子做到十全十美。


白巖松就曾說:


“毀掉一個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追求完美和達到極致。”


父母的教育,應該是讓孩子明白:你不完美,但你永遠是爸媽的驕傲!


接納不完美的孩子 是天下父母的必修課


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是個天才,曾獲得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


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創立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


他被公認為繼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但就是這樣的天才——愛因斯坦,在年幼的時候,卻被人看不起。


小時候的愛因斯坦,絲毫沒有天才的跡象,甚至一度被懷疑是“低能兒”。


直到四五歲,愛因斯坦還沒有學會說話,而比他小兩歲的妹妹,早已牙牙學語了。


他的父母,幾乎相信這個孩子不會說話了。


小時候的愛因斯坦,不僅開始說話的時間晚,而且語言遲緩,動作笨拙。


但是,他的父親,卻沒有對兒子失去信心,而是想方設法讓他發展智力。


他給兒子買來積木,教他搭房子。


小愛因斯坦每搭一層,父親便表揚和鼓勵一次。


在父親的激勵下,他一直搭到了十四層。


上學後,愛因斯坦依然顯得平庸,學校的老師曾對他父親斷言:


“你的兒子將一事無成。”


外界的譏諷,讓愛因斯坦非常沮喪,他意志消沉,不想去學校,害怕老師和同學。


但是,父親卻鼓勵他:


“我覺得你並不笨,別人會做的,你雖然做得一般,卻並不比他們差多少;


而你會做的事情,他們卻一點都不會做。


你表現的沒有他們好,是因為你的思維和他們不一樣;


我相信你一定會在某一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


父親的鼓勵,讓愛因斯坦振作了起來。

白巖松談教育: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追求完美

愛因斯坦的母親,對他也是百般呵護、鼓勵。


有一次,母親帶他到郊外遊玩;


親友家的孩子,有的在游泳,有的在爬山,只有愛因斯坦默默坐在河邊,靜靜地凝視湖面。


這時,親友們悄悄走到他母親的身邊,忐忑不安地問:


“您的孩子為什麼總是對著湖面發呆?


是不是神經有毛病啊?


還是趁早帶他去醫院檢查檢查吧?”


這時,母親十分自信地回應道:


“我的孩子沒有任何毛病,你們不瞭解,他不是發呆,而是在沉思。


他將來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


白巖松談教育: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追求完美

父母的愛,讓愛因斯坦的智力迅速發展...


可以說,愛因斯坦的家庭教育,為他搭建了成長的實驗室;父母愛的溫暖、鼓勵,都為他鋪平了道路。


良好的家庭教育,發展了他的智慧、保護了他的創造精神、培育了他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正面管教》裡有句話:


“孩子一生最寶貴的財富,是歸屬感和價值感。”


為人父母者,只有學會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才能給他們信任與希望,這是父母的教育必修課。


不允許孩子犯錯 就是不允許孩子成功


跟你說了多少遍了,還犯錯?.....你想氣死我嗎?!


你再不聽話,媽媽不喜歡你了,不要你了!


你錯了沒,下次還這樣做嗎?


你說,你下次再犯怎麼辦?!


.............


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呢?


美國作家珍妮·艾裡姆曾說:


“孩子有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之前,曾看過這樣的新聞:


一個13歲男孩,在天台玩耍時,不慎將眼鏡掉在了頂樓遮雨簷上;


這時,一般人的做法, 是叫來家長幫忙撿。


但是,他卻做了件十分危險的事:


因擔心被父母責罵,他便翻過圍欄去撿眼鏡,結果被困。


民警到場前,有兩名市民拉著他防止掉落,才沒有造成悲劇。

白巖松談教育: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追求完美

還有一個新聞,讓人觸目驚心↓↓↓


12歲的男孩,打死了一名6歲小女孩,只是因為害怕被家長懲罰。

白巖松談教育: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追求完美

不小心掉了眼鏡,讓家長撿回來就好嘛;


可孩子寧願冒著生命危險自己去撿,也不想讓父母知道受罰。


小孩子間玩耍、小打小鬧,原本是正常的,但12歲的男孩寧願打死親戚,也不允許對方去“告狀”。


這樣的懼怕,是深入骨髓的。


原因何在?


根源還是出在父母身上。

白巖松談教育: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追求完美

心理學家泰勒博士的研究證明:“苛求完美恰恰是我們尋求幸福的最大障礙。”


不允許孩子犯錯的父母,教育的結果必然失敗。


過度的嚴格的愛,只會讓人窒息。


對孩子要求極致,只能養出害怕失敗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不敢去嘗試,不敢去試錯,自然也無法摸索著走向成功。


白巖松談教育: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追求完美


真正的愛,是給孩子適度的自由


之前,一位 “留美研究生”,寫萬字書信控訴父母的新聞,震驚了很多人。


12年未回家過春節、與父母決裂6年...


這一切的根源,都因父母的“過度關愛”。

白巖松談教育: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追求完美

王猛(化名)在信中提到,母親不能接納他是個男孩子,並事事操控著他。

白巖松談教育: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追求完美

因為母親喜歡女兒,便給他穿裙子,完全不尊重兒子的性別;


班裡搞文藝演出,王猛因不按要求著裝,而遭到班主任老師的訓斥,因為母親“不由分說地讓他穿長褲”。


在美國時,他第一次做心理諮詢,諮詢師說他幾乎有了創傷性應激障礙的所有症狀;


王猛給父母寄回了心理諮詢報告,但父母“依舊不以為然”。


父母管教孩子,乃人之常情。


但是,倘若因此讓孩子失去了自主呼吸的自由,就得不償失了。


太多的愛,會擋住孩子成長的道路;


太密的愛,讓孩子找不到透氣的窗口。


每個家長,都應該明白: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你給了孩子生命,也養育了他,但不代表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要求孩子一生。


真正的教育,是父母在合適時候的得體退出;


給孩子真正的愛,是適度給他做自己的自由。


願每位父母,都能適度給孩子試錯的自由,讓孩子在不完美中,不斷追求更好的人生!

▲本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