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實:經濟戰“疫”中的客觀認知與務實抉擇

來源新華網

作者:程實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 錢智俊 工銀國際高級經濟學家

4月15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二十六次會議。本次會議研判了當前的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風險結構特徵和政策應對方向,傳遞了加大政策調控力度、積極應對疫情衝擊、加強資本市場投資者保護的信號。我們認為,在當前複雜的經濟金融形勢之下,中國經濟戰“疫”需要對全球經濟壓力、金融劇震演進和國內風險重心形成客觀認知,從而在政策搭配、市場建設和經濟主體三個層面,合力做出務實有效的抉擇。

第一,全球經濟面臨空前壓力。2月末至今,本次新冠疫情上升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危機。放之於歷史座標系中,本次疫情的衝擊量級將為數十年來所罕見。從衝擊力度來看,根據IMF最新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料將降至-3%。相較而言,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高峰,2009年全球經濟增速僅跌至-0.1%。由此,當前疫情衝擊的力度已經大幅超越2008-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並且隨著後續演進,存在向“大蕭條”趨近的可能性。從衝擊深度來看,從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至今,現代意義上的全球經濟體系形成並不斷完善,奠定了“要素投入×生產效率=穩健增長”的黃金範式。本次疫情一方面削弱資源、人口等要素供給,另一方面導致國際貿易阻滯、經濟活動停滯、產業鏈條疏離,進一步拖累了生產效率。因此,本次疫情急遽打破全球增長範式,全球經濟或將走入長期的負向循環。

第二,風險結構重心迎來猝變。伴隨全球經濟風險的總量性高漲,對於中國而言,風險的結構和重心也迅速發生新的轉變,對政策應對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此,本次會議做出了兩點關鍵研判。其一,外部風險大於內部風險。我們認為,未來的外部風險主要來源於三個層次:一是海外疫情的輸入風險;二是全球貿易放緩、供應鏈受阻的供求雙弱風險;三是全球經濟長期低迷導致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地緣博弈的漲潮。面對風險結構的複雜化,統籌運用防疫政策、經濟金融政策和社會救助政策,將是應有之義。其二,宏觀風險大於微觀風險。微觀風險可以採用對沖工具加以規避和管理,但是宏觀風險則呈現系統性、全局性特徵,一旦發生,易於引發“經濟-金融-居民福利”的衝擊聯動。面對宏觀風險,提前防範更為重要,因此在當前危機應對之際,更加需要強化對資本市場等關鍵領域的機制建設,從源頭上防患於未然。

第三,全球金融劇震尚未結束。回顧歷史,“大蕭條”、“大衰退”等危機均源於經濟金融的自身矛盾。與之不同,本輪金融劇震的根源在於全球性公共衛生危機的直接衝擊和次生風險。只要全球疫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全球金融劇震的根源就難以阻斷,進而將反覆觸發美元流動性危機、金融被動去槓桿的連鎖反應,並不斷消耗日益逼仄的全球政策空間。由此,作為當前的疫情“震中”,歐美的經濟金融政策只能暫時“治標”,疫情防控政策的有效實施才能“治本”。目前,全球新冠疫情的蔓延仍未見拐點。在此趨勢下,當前全球金融市場的緩和料將是短暫而脆弱的。隨著疫情下市場恐慌的再度累積和兌現,新的衝擊並不遙遠。4月15日,此前持續回暖的美股三大指數再度下挫,正是風險回潮的體現。

基於上述的客觀認知,在經濟戰“疫”的下半場,應該從三個層面的務實抉擇亟待穩步推進、形成合力:

第一,政策搭配的務實抉擇。年初至今的全球政策實踐表明,面對新冠疫情引致的綜合性衝擊,單一的政策工具力有不逮,全面的政策搭配才能收穫實效。基於本次會議精神,下階段中國經濟政策料將強調雙重搭配。其一,在供給和需求兩端發力。當前國內復工趨於完成,而海外需求壓力顯現,需要進一步激活國內需求、調整供給結構,雙向彌合供求落差,從而穩住完備的產業鏈條和充分的居民就業。其二,從總量和結構同時入手。雖然當前在全球視野下,中國經濟的政策空間相對充裕,但是我們認為,本次會議提出的“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並不指一味強化總量性刺激,而是有望更加廣泛地採用結構性工具,更加普惠地對中小微企業、低收入人群進行精準化扶助。不同於3月中旬以來全球盛行的超常規刺激政策,這一搭配有望規避“大水漫灌”所導致的經濟結構扭曲和長期成本,平衡短期危機救濟和長期社會發展。

第二,市場建設的務實抉擇。在全球金融劇震之下,市場信息不對稱進一步加劇,為利用信息優勢侵害投資者利益的行為提供了“溫床”。回顧歷史,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市場失序正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關鍵誘因。聚焦眼前,近期美股中概股的若干風險事件已經敲響警鐘。對此,本次會議專題研究了加強資本市場投資者保護問題,有利於及時扼制風險累積,以“金融穩”夯實“經濟穩”。更為重要的是,放眼全局,面對疫情下全球經濟的長期困局,加速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經濟的根本破局之策。立於這一歷史拐點,積極建設好市場機制與環境,將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對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作用,助力新一輪改革的持續深化,提升中國經濟的長遠潛力。

第三,經濟主體的務實抉擇。宏觀經濟的穩定離不開微觀基礎的強化,在疫情陰霾之下,三類經濟金融主體的務實抉擇將尤為重要。對於實體企業而言,需要理性評估疫情下全球經濟“困難模式”的長期性和複雜性,充分利用各種扶助政策以穩固現金流和員工隊伍,同時更加聚焦自身主業、深耕細分市場,在消費升級、新經濟崛起、新型城鎮化等中國經濟的確定性趨勢中挖掘新機遇。對於金融機構而言,避免“脫實入虛”、推進重心下沉,將強化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持續“輸血”作用,由此所改善的投資信心和經濟基本面,將從根本上拓展金融機構的發展空間。對於投資者而言,在全球降息潮之下,尤其要警惕為彌補收益率而採取短期冒險行為。投資於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長遠未來,將是更為理性而穩健的選擇。

合作、版權請聯繫華小姐:1364170555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