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話,總被孩子當成“耳邊風”?試試用“非語言信號”效果佳

家長的話,總被孩子當成“耳邊風”?試試用“非語言信號”效果佳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這種情況都已經見怪不怪了:每次教育孩子時,不管是用嚴厲的口吻,抑或是循循善誘的方式,孩子都會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根本不把父母的話放在心上,今天教訓完,明天依舊我行我素。

父母的話,總被孩子當成“耳邊風”?試試用“非語言信號”效果佳

對此,大多數家長都手足無措,其實在教育孩子時,許多家長都走進了一些誤區:只要說得多,孩子就會被感化。其實不然,往往無聲的非語言信號,能讓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獲得更好的效果。

有位朋友就處在這種狀態中:心太累。每次孩子犯錯,自己苦口婆心的向孩子說教,孩子總是兩耳不聽窗外事,一心只“玩玩具”。

自己給孩子講了無數遍,不要再把自己的玩具亂扔,孩子也就只是敷衍的應了一聲,卻根本沒有實際的改正行動,這讓她十分苦惱。

其實家長的說教也好,呵斥也好,都是一種語言性的教育,而孩子往往對語言上的堆積,這種教育方式十分不敏感,甚至會產生不耐煩的心理。

所以說家長如果在教育道路上遇到挫折,就要主動去探尋其他的教育方式,比如非語言信號傳遞的方法。

父母的話,總被孩子當成“耳邊風”?試試用“非語言信號”效果佳

什麼是非語言信號?

"非語言信號",指的就用肢體動作,代替語言的方式,來表達我們想說的話。

比如,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不必用語言去安慰孩子,或許一個簡單的擁抱,就可以讓孩子心安。

又或者,當孩子成功或者失敗時,家長可以鼓勵性的給出一個大拇指。

抑或是把手放在孩子肩膀上,以表示肯定,等等這些就屬於非語言信號,往往無聲勝有聲,非語言信號反而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安全感,更有信服力。

父母的話,總被孩子當成“耳邊風”?試試用“非語言信號”效果佳

為什麼非語言信號比語言信號更有效果?

語言是一種傳遞信息與數據的媒介,而語調和動作是傳達感覺與情緒的媒介,而在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孩子會更注意家長傳遞給他們的動作和語調。

因此,他們有些話或許聽不懂,但是他們可以很容易地接收到家長給出的感覺與情緒。同樣,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非語言信號,來決定自己與孩子溝通時用的語言的恰當與否,以及用詞程度。這樣可以:

一、不至於因為口誤而造成語言攻擊

許多時候,人們會因為情緒的激動或者緊張而發生口誤,心裡所想的和嘴裡說出來的完全是兩碼事,這樣就會很容易對孩子造成二度傷害。

而當父母學會用非語言信號表達情緒時,就會輕易避免語言上的失誤,以免禍從口出。

父母的話,總被孩子當成“耳邊風”?試試用“非語言信號”效果佳

二、可以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有些家長經常抱怨,自己苦口婆心給孩子說了這麼多大道理,孩子依舊左耳進右耳出,但是家長真的瞭解孩子心裡想的是什麼嗎?

其實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可以換位思考,任何一個人總是被在耳邊教訓,終究會出現某些消極情緒,會產生聽覺疲勞,繼而有不耐煩的心理,孩子亦是如此。

所以說家長不妨使用非語言信號,來向孩子傳達家長的情緒和感受,這不僅僅可以給孩子帶來一些新鮮感的體驗,更能夠讓孩子比較容易的接受家長的信息。

父母的話,總被孩子當成“耳邊風”?試試用“非語言信號”效果佳

家長應該如何學會使用非語言信號教育孩子?

一、多給孩子善意的眼神

一個人的眼神可以傳達出許多信息,所以家長可以時不時的給孩子投出善意的眼神,讓孩子從家長的眼神中體味出父母對自己的愛,這樣不僅可以拉近彼此間的距離,還能夠讓孩子充分體會到來自於父母的鼓勵與關愛。

眼睛是一個人的心靈的窗戶,當家長向孩子敞開心扉時,孩子又何嘗不會接受來自於父母的關愛呢?

父母的話,總被孩子當成“耳邊風”?試試用“非語言信號”效果佳

二、多給孩子鼓勵的擁抱

中國人是不太善於用語言表達的,所以既然如此,家長們倒不如嘗試一下用非語言信號,來表達對孩子的鼓勵和支持。

比如當孩子成功完成一件事情後,家長就可以給孩子一個鼓勵性的擁抱,讓孩子獲得充足的安全感,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還能夠拉近親子間的關係,同樣也能更好的消化父母給出的關愛。

父母的話,總被孩子當成“耳邊風”?試試用“非語言信號”效果佳

三、豎起大拇指

肢體語言其實算是家長與孩子溝通中的主力軍,家長可以利用好非語言性信號,將其滲透到孩子生活的各個方面。

比如當家長在教孩子做功課時,孩子每做對一道題,家長就可以給出一個大拇指,讓孩子得到肯定,這樣也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同時會有足夠多的自信心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困難。

父母的話,總被孩子當成“耳邊風”?試試用“非語言信號”效果佳

非語言性信號固然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家長們也要在使用過程中注意以下事項

  • 注意場合和時機

並不是所有的非語言性信號都適應於任何場合,任何時候,家長一定要學會選擇在正確的場合使用相應的非語言信號。

比如當孩子做一件事成功時,家長可以投出一個善意的眼神,那麼孩子心中也會十分滿足與高興,但是當孩子正在調皮搗蛋時,家長如若再去投出一個善意的眼神,這就將非語言信號變成了一種縱容孩子的方式。

所以說要學會在不同的時機裡使用相應的非語言信號或者語言信號。因為有時候孩子對家長的肢體語言並不感冒,家長就需要用委婉的語言去激發孩子。

  • 不能過度使用非語言信號

儘管非語言信號可以使得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事半功倍,但是也會有物極必反的情況。

譬如家長經常使用肢體語言,讓孩子得到了充分的關愛,而缺乏了語言上的一些恰當的批評,這時可能就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被寵愛過度的幻覺,待到家長再去用語言教育孩子時,他們更會不聞不問了。

父母的話,總被孩子當成“耳邊風”?試試用“非語言信號”效果佳

不管是用哪一種方式,家長的最終目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但是每一種方法,都不應該過度濫用,應該分場合分時機恰當使用,孩子才能逐步消化家長投出的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