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坐缸屍身不腐,後輩僧人和信眾會為他鑄上金身

在福建閩南,有許多佛教的信眾,今天這個儀式,也是表達了信眾對有德高僧的尊敬之情。 泉州紫帽山普照寺住持振宇師父,在文革期間,因為政治的原因,很多出家人都回家了,在崇福寺裡面,他是唯一沒有回去的。

  在我們這些晚輩見到的老和尚,他就是自己默默修行,平常都不講話的這麼一個老和尚。

高僧坐缸屍身不腐,後輩僧人和信眾會為他鑄上金身

  所謂“開缸”,指的是佛教中的僧人圓寂後舉行的一種儀式,包括坐缸、封缸、開缸三個主要環節。

  在普照寺中圓寂並坐缸的這位老和尚法號福厚,1919年生於晉江/青陽,13歲時由泉州崇福寺的妙月和尚剃度出家,從此開始了長達81年的修行。

高僧坐缸屍身不腐,後輩僧人和信眾會為他鑄上金身

  福厚老和尚是泉州崇福寺的首座,也擔任過紫帽山普照寺的監院。他修行虔誠,日常緘默無言,心中默持佛號,後輩稱之為“密行尊者”。

  2012年,福厚老和尚以94歲高齡圓寂,出於尊敬,普照寺決定以“坐缸”之禮來收斂他的遺體,福厚老和尚以盤腿坐姿被封入缸中。  三年半之後開缸,福厚老和尚體態依然,眉毛、鬍鬚隱隱可見。

  在佛教文化當中,只有獲得廣泛肯定和讚揚的僧人,才有資格在圓寂之後被鍍以金身,成為肉身菩薩受人膜拜。普照寺此舉,也顯示了福厚老和尚在後輩僧人和信眾心裡的地位。

高僧坐缸屍身不腐,後輩僧人和信眾會為他鑄上金身

  佛教對“肉身不壞”之追求,最早源於釋迦牟尼佛。

  後世僧人選擇“坐缸”,主要也就是為了成就所謂的“肉身不壞”,我國曆朝歷代的文獻也多有記載。高僧坐缸屍身不腐,後輩僧人和信眾會為他鑄上金身,當做肉身菩薩來供奉。

  直到現在,我國多地仍有肉身菩薩的金身塑像存在。國內最為出名的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華山上的肉身菩薩,有據可查的就達14尊,現在能看到的還有5尊。

高僧坐缸屍身不腐,後輩僧人和信眾會為他鑄上金身

  在多元文化交融、多種宗教共存的泉州,佛教的“坐缸”和肉身菩薩文化也影響了本地的民間信俗。民眾把生前做過巨大貢獻、受人敬仰的人物以“坐缸”的方式殮葬,並塑成金身。

  永春百丈巖內也供奉著一尊罕見的宋代肉身佛,原名馬金英,因為她孝感動天而受到百姓愛戴。

高僧坐缸屍身不腐,後輩僧人和信眾會為他鑄上金身

  南安水頭鎮埕邊村,傳說兩百多年前有一對姓高的姐妹,醫術精湛,常行善事,老百姓非常感恩,在她們逝世之後,把她們塑成了肉身佛,專門建寺供奉。

  近日報道了泉州地區的部分“肉身佛”,引發關注。為了更進一步瞭解“肉身佛”的製作過程,記者電話採訪了有著豐富“肉身佛”製作經驗的九華山專家朱國勝。

  九華山有僧人圓寂後“坐缸”的殯葬習俗,雖然坐缸過程很簡單,但“能否肉身不腐還是要看因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