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成長的時代要義——俞秀鬆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中國青年成長的時代要義——俞秀松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中國青年成長的時代要義——俞秀松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我的志願,將來要做一個有利於國有利於民的東西南北人”;“我的志願早已決定了……我要救中國最大多數的勞苦群眾”這句擲地有聲的呼喊是一名中國青年在中國時局最為風雲變幻之際,決定挺身而出的誓言。

中國青年成長的時代要義——俞秀松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他以學生身份勇立五四運動的灘頭,組織同學們走上街頭,反對帝國主義對祖國的壓迫;以一個知識青年的身份投身共產主義,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由他傳遞,並作為上海共產主義發起組的主要成員,為共產黨和青年團的創立作出傑出貢獻;

他四處奔走,為國家和平與民族和諧,為了我國的革命事業不懈奮鬥著,他是俞秀松。

俞秀松的革命道路,是他自己的選擇

俞秀松的革命道路,是他自己的選擇,也是由他自己開拓,這條道路的走向與他童年、少年、青年時期的種種選擇和經歷有關,而他這一階段的選擇和經歷同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時代特點分不開。俞秀松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五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是中國社會各界強烈尋求變革的時代,是無數有志之士為中國殫精竭慮奮鬥的時代,這個時代下的中國社會暗藏著無數矛盾衝突和機遇。

對於當時像俞秀松一樣最渴求新知識新思想的學生群體來說,來自教育和文化的衝突的影響是最大也是最直觀的。當時的新文化、新思想,引導著學生時代的俞秀松逐漸從個人英雄的崇拜者、無政府主義者,最終選擇了他所認可的可以拯救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成為一個共產主義者。

從俞秀松身上,我們也能看到一個青年,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浪潮背景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分別起到的關鍵作用和深刻影響,這對我們培養未來新時代紅色接班人和有信仰、有擔當的青年人有重要借鑑意義。

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卻充滿了熱血和傳奇。

新文化浪潮下的革命覺醒

俞秀松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8月1日出生於浙江諸暨次塢鎮(原大橋鄉)溪埭村。那時中國的新式教育已經有一定的影響,普通民眾也開始接受這種全新的教育。俞秀松正是在一種理解與鼓勵新式教育、認可新文化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1916年,俞秀松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彼時,國運動盪,山雨欲來。袁世凱妄圖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逆民願當皇帝。面對西方列強割據,國內軍閥混戰,中國的思想界和文化界的有識之士,舉起民主與科學的大旗,發起了批判封建文化、反對帝國主義的新文化運動。俞秀松所在的浙江一師,崇尚自由平等,大膽推行教育改革,提倡白話文。在這裡,俞秀松如飢似渴地吸取新思想、學習新知識,樹立新觀念,並經常和同學們討論時事,探討救國之路。

中國青年成長的時代要義——俞秀松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閱讀中的俞秀松

這幾年是他快速成長的重要階段,是他思想成熟的關鍵時期,創辦刊物和參與學生運動的經歷增加了他的革命實踐,也為他積累了寶貴的人脈資源,直接影響了他走上更加宏闊的革命先行者道路。

杭州學生運動的領導者

1918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以戰勝國身份參加巴黎和會,卻發現其實質是西方列強把持的分贓會議。1919年5月3號這天,北京學生高呼“還我青島”、“誅賣國賊”。各地學生群起響應,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就此席捲全國。

中國青年成長的時代要義——俞秀松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1919年5月4日,北京愛國學生在高呼“外爭主權,內懲國賊”的口號,掀起了全國規模的反帝愛國運動。

北京消息於5月6日傳到杭州,杭州之江大學率先響應,派代表到浙江一師、杭州一中、甲種工業學校、女子師範學校、法政學校等學校聯絡。10日晚,各校學生代表於浙江一師開會,俞秀松作為主持人。這是他革命生涯中首次擔任運動領袖,展現出極其出色的領導組織能力。這次會議最終商定杭州學生運動方案。5月12日上午8時,杭州14所學校三千餘名學生在湖濱公園集聚後,在杭州城內列隊遊行,遊行隊伍最前列的正是作為遊行領導者和組織者的俞秀松和宣中華。

面對當權者的施壓,俞秀松等人毫不退縮,繼續“堅持在校鬥爭,並帶領學生查、燒日本貨”。期間,他帶領了一支由20個學生組成的宣講團,在湖墅路至拱宸橋一帶沿街演講,向過往群眾講述五四運動爆發的起因,聲援北京愛國學生,還在拱宸橋的日本藥店門前宣揚主張打倒帝國主義、堅決不買賣東洋貨物,他的演講情真意切、條理清晰,聽眾常常報以熱烈的掌聲。

當時組織會議、帶領遊行的青年俞秀松,或是憑藉一腔熱血,尚不知自己未來的道路將走向何方,未來的選擇將為中國革命的進程帶來多大的影響。

而他在杭州五四學生運動中的表現,已經展現出其作為一個未來的革命者勇於開拓、敢於承擔、堅持不懈的優良品質,也證明了他的落實能力。

在五四運動的實踐中,俞秀鬆開始認識到階級的對立性,不同的階級是服務於自己階級的,認為資產階級並不為窮苦的勞動人民,因此他提出為了追求“生活、幸福和進化”的目的,要達到三個條件,分別是“自由”、“互助”和“勞動”。開始逐漸從通過學生運動表達訴求,轉向思考如何通過自己來實現目標。

建黨建團 居功至偉

迷茫與探索中,俞秀松也曾經加入過北京的“工讀互助團”。但現實很快擊碎了工讀互助團的泡沫,俞秀松明白了一個道理:改良主義,空想的社會主義,是無法改造社會的。

1920年初,中國大地上響起了“勞動團體應當自己起來成立一個大政黨”的呼聲。李大釗、陳獨秀等人,在俄共(布)遠東局的維經斯基等人的幫助下,著手建黨問題。

黨組織的建設,發展黨員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工作。青年人是思想最活躍,參與社會改造最積極的生力軍,同時也是缺少社會經驗、急需培養塑造的一個群體,是發展黨員重要的預備力量。為此,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決定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團,並指派最年輕的俞秀松領導籌建工作。

8月22日,在上海法租界飛路霞新漁陽裡6號的《新青年》編輯部裡,俞秀松,施存統等八名團員,組成了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隨後,團員們迅速積極地發動和指導北京、武漢、長沙、廣州、天津等地青年團組織的建立。1921年3月,社會主義青年團臨時中央委員會在上海成立,俞秀松擔任第一書記。團中央就這樣誕生了。

在那個時候中國共產黨還是個秘密組織,而社會主義青年團是半公開的組織,在俞秀松的努力下,到1921年上半年,上海的團員已發展到200多人,黨的許多活動也是以青年團的名義進行。

俞秀松因工作出色,受邀參加1921年7月在莫斯科舉行的青年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從此以後,俞秀松堅定的踏上了革命的道路,為黨和團,以及中國社會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傳承五四精神

爭做時代新文化的傳承者

中國青年成長的時代要義——俞秀松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縱觀俞秀松從童年到青年的成長,從小農村走向大城市,在失敗和挫折中磨礪,逐漸建立自己的信仰,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懵懂的熱血青年學生成為一個理性思考、奮勇向前的革命者。這與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青年的要求不謀而合,即

“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擔當時代責任、勇於砥礪奮鬥、練就過硬本領、錘鍊品德修為”。

習近平總書記評價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這是一個不褪色的命題,通過俞秀松,我們能清晰的認識到時代背景下的青年成長可塑性極強,青年的發展軌跡和發展程度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努力,學界和社會“加強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激勵廣大青年為民族復興不懈奮鬥”,這也是青年在成長過程中要樹立的健康、成熟的觀念的應有之意。

以史為鑑,一百年前的青年榜樣栩栩如生,新時代的青年自當砥礪前行,“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託,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時代”。

中國青年成長的時代要義——俞秀松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中國青年成長的時代要義——俞秀松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凝聚青年 服務大局

當好橋樑 從嚴治團

素材來源 | 學校共青團

編輯 | 雲雨薇

審核 | 杜莎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