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騰訊實習一年,我學到了什麼

版權聲明:本文為博主原創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

https://blog.csdn.net/baidu_26118459/article/details/80680649


在騰訊實習一年,我學到了什麼

去年大概也是這個時候,我有幸拿到了

在騰訊實習一年,我學到了什麼

去騰訊實習的offer。


6月底,我欣然前去,到現在剛好一年時間,馬上要回學校了,我覺得該寫點什麼,因為這是一個很特殊的時間點,我站在學校和社會的交界處,對校園生活保持著最鮮活的記憶,對社會的法則又有了初步的認識,此刻的處境以後不會再有了,所以記錄下來是最好的選擇。


另一方面,我覺得自己讀過很多有用的書,我很感謝作者能分享他們的“人生經驗”,所以我希望自己也能輸出一些知識,創造一些價值


要有一線視野


在我面試的時候,面試官曾問我為什麼想去深圳,我說在二線城市待久了會覺得視野變得狹窄,所以我很希望去大城市。或許有的人不喜歡大城市那種快節奏的生活,我覺得這是個人的選擇,但對於那些還沒有找工作的學弟學妹們,我強烈建議你們去多瞭解外面的世界。


在到深圳的第二天,我和同學一起參觀深圳大學,我跟他說:“你看深大,抬頭就能看見騰訊和百度的大樓矗立在那,而我呢,到了快要找工作的時候才對BAT開始有所瞭解,在大連理工看不到一座像這樣的大樓,我大學三年去過最有名的IT企業可能是東軟了。”


這是環境使然,但也真實暴露了一個問題,在真正找工作之前,我們被大工的那一丁點優越感麻痺了,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人都沒有去真正認識外面的世界,當找工作的壓力驟然而至才措手不及。


我有時候能感受到,秋招過後一些沒找到滿意工作的人非常焦慮。正好我在深圳也認識一個同學,他原本打算考研,可是沒考上,今年年初又在做畢業設計,一直沒找工作,可是一臉淡定,大概5月左右找了一個平均水平的工作,他說先做一年,不滿意再換。


我能明顯感受到兩個學校不同的就業氛圍,在大連,一次優質的面試機會並不那麼容易得到,但在深圳,只要你努力,真的有很多。可是很多同學的信息圈子就拘囿在一個很小的範圍,看不到更多的機會,因而產生不必要的焦慮。


所以希望大家多多關注外面的世界,保持危機感,即使我們抬頭仍看不到百度騰訊的大樓,但至少能看見努力的方向。


轉變思維模式


從校園到職場,我覺得最重要的一個轉變就是思維模式的轉變。個人體會較深的有兩點:


要從過程導向變為結果導向


並不是說過程不重要,而是我們需要用結果來說明問題。比如有一個任務需要你解決,你可以花三天到五天仔細地研究問題的背景和相關知識,然後花兩天解決。這樣看起來自己也會收穫很多,但是在快節奏的互聯網行業,很多問題等不了一個星期的,或許問題得到了解決,但它的意義已經大打折扣了。


根據我的經驗,建議儘早給出問題的初步結論,然後自己花時間去補充相關知識。學生時代的思維驅使我們注重過程,因為我們可以從中獲益良多,但在職場,我們領工資就要產出價值,自己的成長當然重要,但如果過於佔用工作時間,不僅會給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也有悖契約精神。


要從自我導向變為團隊導向


在學生時代,雖然有什麼班級、寢室的存在,但我們本質還是一個獨立的單位,我們的學習不會影響別人的學習,我們考試的結果不會影響別人考試的結果,我們更關注的是個人的成長,但步入職場,我們再也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了,以一個程序員為例,他需要和產品人員對需求,和測試人員對質量,等等。


每個人的工作都會彼此影響,我們不再是獨立存在的,在給自己制定計劃時也要想想別人的進度,要融入到團隊中。


正視理想與現實落差


從學校到社會,我們的工作總會和我們想象的有些差距,就好像我們當初填志願時對專業的期望和實際的落差一樣。我是計算機專業的,我以自己的經歷為例談談。


來之前,我覺得我自己要去一個很偉大的地方,每天做著影響億萬用戶的工作,和一群像Milo Yip那樣厲害的程序員一起工作,吃飯的時候談論著Vim和Emacs誰才是最高效的代碼編輯器,又或者AI技術在2018的新方向……


然而現實卻給了我響亮的一巴掌,自己寫幾個Demo的那點三腳貓功夫和公司的業務能力要求差了十萬八千里,大家也不像Milo那樣在知乎擁有眾多粉絲,吃飯的時候似乎更關心深圳的房價和股票的漲跌。


其實,與其說是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不如說是心理學上的“倖存者偏差”。在來騰訊之前,Milo是我能瞭解到的極少的騰訊程序員,微信和QQ是接觸最多的騰訊系產品,等等。


顯然,用極端的樣本來估計整體的平均水平是極其錯誤的。不能期望每一個程序員都是Milo,也不能指望每款產品都像微信QQ那樣成功。希望每一個遇到這種落差的同學都能冷靜對待,好好反思。


一方面,騰訊確實有很多優秀的程序員,但讓每個人都去用自己的業餘時間去經營諸如知乎之類的賬號顯然不現實,另一方面,程序員不等於代碼機器,房價物價這些直接關係到生活品質的東西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本就應該更加關心。


在象牙塔裡,我對於生活還是缺乏最直接、最切實的體會,理想和現實的落差大概也就是學校到社會的距離吧。


注:Milo Yip是知乎上的一個大V,目前在騰訊。


做好每一件小事


剛來實習的時候,我的導師叫我寫一個應用寶的體驗報告,相信讀者看到應用寶的時候,都會覺得這就是個下載應用的,我當時的第一想法也是這樣。


但是越研究越發現沒自己想象的那麼簡單,現在回頭來看,自己當時輸出的東西真是太膚淺了,甚至都沒思考一個產品的盈利模式。


後來,我開始預研一些技術和想法的可行性,然後輸出一個Demo,還是和正式員工的工作不一樣,但是做了兩次之後,我就發現,如果五天完成的,我是不是可以三天完成,兩天優化呢。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轉變,因為多出來的這兩天,我發現自己很多技術問題都沒有理清楚,即使做一些簡單的工作也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實習,以及剛開始工作,除非人手特別緊缺,都會被安排去做一些簡單、雜亂的事情,一開始我還覺得有些厭煩,並不是自己期望的樣子,後來卻發現自己好幾次本可以做的更好。


如果,你也遇到了工作內容不是自己期望的情況,可以思考一下,有沒有優化的空間,是不是還可以更好。


關注時事和行業


本質來說,這是一個注意力缺失的時代,曾經霸佔頭條的熱點事件一陣子就會被人們遺忘,媒體總是想挖掘新的事件來不斷刺激你的神經。


可能有的人每天刷刷微博抖音,一天過得很愉快;有的人每天看華爾街見聞,甚至付費閱讀。這些是每個人的選擇,但我覺得一定要做的就是關心自己的行業。


比如前不久,我朋友圈被一篇“騰訊沒有夢想”刷爆了,當然大多是同事轉發和評論的,每個人都很關注,都很有危機感。可能不想所有的公司都像BAT這麼有話題,有爭議性,但我還是強烈建議你瞭解你的行業,只有瞭解才能掌握主動。


我大一的時候讀過一本書叫《誰動了我的奶酪》,內容不大記得了,大意是告訴我們時刻準備迎接變化。


這裡有一個鮮活的例子就是我大一的時候並不是計算機專業的,要結束的時候我發現可以轉專業,但要求是專業排名靠前,雖然最後我達到了這個要求,但當時心裡對自己的排名確實很沒底,如果我能及早了解這個機會,可能很早就準備轉專業了,而不是變化到來時再疲於奔命了。


如果你覺得當前的工作並非永久的事業,那麼一定要多多關心這個世界的變化,不要機會到了時再手忙腳亂。如果你很喜歡現在的行業,那更要關注了,這個行業最優秀的人在幹嘛,你處在什麼位置,你是不可替代的嗎?有太多可以思考的問題。


打磨你的軟實力


學習能力


我舉一個例子,騰訊一面結束後,我感覺不是很好,因為我發現自己一直沉默,導致面試官一直在提問,如果問到我不會的氣氛就十分尷尬。


於是二面的時候我開始非常主動的介紹自己曾經做過的(編程)項目,並有意突出一些“重點”,結果二面十分順利,因為我所突出的“重點”都是我準備非常充分的點。


所以,你看學習能力有多重要,不僅要向網上那些面經學習,還要向自己的親身經歷學習;不僅要思考什麼帶來成功,還要思考什麼導致失敗。


至少在互聯網領域,知識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可能去年大家在說AlphaGo將會開啟人工智能新時代,今年就在談區塊鏈將如何顛覆現有行業了。


前不久,Google I/O大會剛剛結束,我們組內就組織了兩次分享學習。


而就在去年,我跟同學說Google I/O宣佈以後要用Kotlin開發Android了的時候,幾乎沒有幾個人知道,可見在學校和在公司,對於新信息的敏感程度和獲取能力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我在大三的時候,花二百多買了兩年的VPN,為的就是能夠穩定、高速地訪問Google,因為在專業領域的內容,很多東西百度是搜不到的。如果你想了解得更多,一定不要侷限於百度。


文字表達能力


微博、朋友圈時代的到來,簡化了我們的表達方式,簡簡單單幾十字,再來幾張圖,一條逼格滿滿的動態就發出去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正在喪失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文字表達能力。


我所說的文字表達能力是指那種有一定篇幅,能對某一主題做出邏輯清晰表述的文字。我們寫過的實驗報告之類的大多流於形式。這個能力對於某些行業特別重要,而且有一定比沒有好。


舉一個例子,我去年有一段時間在研究Android的熱修復技術,後來我的導師建議我寫一篇技術文章總結一下工作(不管哪個行業應該都存在類似總結工作的需要)。


我寫完之後發到了公司內部的一個社區,後來因為點擊收藏數量很高,被推薦成頭條了,再後來被公司的一個官方公眾號看中,拿去轉載發到外網了,我還因此收穫了200稿費。


說實話,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不是200稿費, 而是我的同事們對我能力的認可。


我並沒有想到這篇文章能火,但結合當時這個技術比較熱門以及自己寫作這篇文章的技巧,能有這麼高的收藏也是自然的。


以技術文章為例,最重要的是內容要好,其次是寫作的出發點,不要因為自己已經研究透了而忽略自認為容易的點,恰恰相反,要從讀者的角度出發,模擬讀者的思維過程,以此組織自的文章的佈局和邏輯。


我肯定不是第一次寫文章就知道這麼弄的,兩年前我就在博客園寫博客了,都是技術上零零散散的總結,後來搬到了CSDN寫,再後來自己搭建了博客還買了個域名。


我覺得就是平時的點滴積累,才有這次的意外收穫。


語言表達能力


程序員通常給人一種比較不善言談的印象,某一段時間我也這麼定位我自己,經常不屑於表達,實習一年後,我覺得在這方面之前存在很大的誤區。


不管哪個行業,表達能力都很重要。表達可以是單向的,比如Presentation、技術分享;也可以是雙向的,如面試,討論工作。


找工作的面試,和產品對需求,向leader彙報工作等等,都需要語言表達能力。


和文字表達類似,我覺得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說話要清晰,最好別帶口音,語言得體,就好像寫東西要語句通順,不能有錯別字。在此基礎之上,你要站在對立面去思考,比如面試、彙報就需要比較正式嚴肅,技術分享就可以穿插些段子活躍氣氛等。


軟實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我寫了兩年多博客,寫這篇文章時我還是需要反覆修改,仔細推敲邏輯是否合理, 是否符合讀者的思維走向,但仍然覺得不滿意。


不斷打磨自己軟實力,總會有用得著的地方。


後記


回看過往,我覺得人生就是不斷洗牌的過程,中考高考、讀研就業。


或許有的人高考的時候沒有把握機會,但大學發憤圖強,贏得了下一次洗牌的主動權,我身邊就有這樣的學霸。


又或許有的人這一次發揮沒那麼好,校招沒有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但畢業一兩年後埋頭苦幹完成跳槽,我身邊就有很多工作一兩年後社招進入騰訊的同事。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工作兩三年後差距這麼大?”,我覺得,工作兩三年後又是一次重新洗牌,希望每個人能把握住每一次洗牌,拿到自己最好的那手牌。希望本文能對大家有點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