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若是以往,電影界的不成文標準大體是這樣的:總票房越高越好,這個數字代表著中國電影的市場規模,並且決定了未來會不會有新的資金投入。

國產片的票房最好也超過引進片,這樣說明中國本土電影的製作能力有所提升,最終有望與好萊塢電影角逐全球市場;而最理想的情況,是口碑高的電影也能獲得與其品質相匹配的票房,它代表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潛力。

因為觀眾審美成熟,能夠對影片進行“篩選”,從而淘汰那些投機取巧的網絡小電影。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但是顯然,這些標準在今年顯然並不適用。

2020年的中國電影並非一個正常的市場。

受到年初的疫情影響,在長達半年的時間內,影院關門、劇組停工、影視公司紛紛倒閉,傳統意義上的“製作、發行、放映”產業鏈全部停止運作。

即使是在7月末,電影院線被允許重新開放之後,整個行業也依然無法供應足夠的電影。國產大片希冀市場完全恢復後放映,而好萊塢大片則受美國疫情影響而完全斷供。

缺乏有市場號召力的電影,使得2020年國內總票房截止12月24日僅有186億元,最終今年的總票房或許僅有200餘億元,這個數字是不到2019年的三分之一。

而在今年9月、10月、11月這三個放映已經漸趨正常化的月份裡,其月度票房相比2019年同期均不到原本的八成。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2020年證明:我們的機制是脆弱的

以上的數據到底說明了什麼?

很大的一點就是業界標準失效的原因是評價的基礎已經變了。

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電影生產模式,因而對電影有著不同的標準。

然而僅在數十年前,電影是一種藝術和水準,因此它不看重口碑也不看重票房。

而如今人們熱衷於談論口碑和票房,大體是因為這樣一種對電影的認知:電影兼具藝術和商品的屬性。

他們主要由好的劇本發起,由企業或發行商投資,並且經由相對市場化的機制去整合資源拍攝製作。電影成片最後通過影院再發行至網絡。最終電影得以通過票房回收成本,通過觀眾反饋積累口碑,從而反哺到新的電影創作和創作人當中。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這樣一套機制在2020年被證明是脆弱的。

在疫情的影響下,整個產業鏈基本全面停滯。創作者難以集中精力投入新的創作,而整合資源的民營電影公司因為資金鍊吃緊而大規模倒閉,下游影院也同樣缺少觀眾面臨經營困難。

儘管到了2020年末,情況似乎有所緩和,但能否完全恢復到2020年初的情況,仍充滿變數。

而在傳統電影產業鏈失去對電影的控制之時,另外一些力量開始進入電影行業,填補真空,試圖掌握其中的部分資源,為己所用。

2020年發生在這個行業中的重大事件,均體現瞭如今各方都在爭奪中國電影的混沌場景。

而理解各方想要如何改造電影,或許才能真正理解在這一年中,中國電影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速度之快違悖電影規律:強勢與軟肋

首先毫無疑問,管虎今年應該是“時勢造英雄”。

以抗美援朝戰爭為主題的電影《金剛川》是某局交給電影人的一項任務,而它的誕生過程幾乎可以說是“違反”了過去二十年中國電影市場建立的規則,就連電影的總製片人梁靜都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金剛川》不應該成為影視公司效仿的案例”。

《金剛川》最反常之處在於整個項目的推進速度。

明面上電影是在3月正式立項的,但綜合主創團隊的採訪,《金剛川》前期策劃的啟動時間不早於6月,而拍攝更是遲至8月底才正式開始,並在兩個月內就完成了拍攝和後期製作,最終於10月23日正式上映。

這一切的背後是2600多人的特效團隊,管虎、郭帆、路陽這樣的神級導演組合,高達4億的總投資額,以及創作團隊每天需要工作16個小時以上的工時。與其說它符合電影創作規律,不如說它符合國家所熱愛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口號,以及對於“China速度”的迷戀。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而與以往的“集中力量辦大事”不同,這一次並沒有調用其能夠直接調用的國營製片廠的力量,而是交給了民營北京7印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來操盤整個《金剛川》電影。

若是在數十年以前的國營電影製片廠時代,電影局直接組織劇本,並將之派發到各個電影製片廠。

製作完成後,再經由電影局所轄的發行部門,將電影拷貝發放至城市和農村的放映點。

而這一次,電影局只是將任務交到了導演管虎手中。

很快,與管虎長期合作、也同時是他妻子的梁靜作為砥柱力量,承擔了協調資源的工作。在媒體報道中,梁靜表示,在接到任務的第二天晚上,其創立的7印象傳媒就召開了製片會議。7印象傳媒此前參與了另一部戰爭片,並積累下相應的資源,最終這些都成為了組建《金剛川》製作班底的基礎。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金剛川》中官方與民營電影公司如何互動的細節並不明確,但梁靜的表態似乎暗示了兩者之間出現了一種新的合作模式。

相關部門可以指定一個電影項目,並交由民營電影公司操盤。

而後者可以借用在過去近三十年中國電影市場化過程中積累的資源和經驗,快速統合,從而在4 個月內交出一部質量還算過關的戰爭大片。

注意,是大片。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政府部門與民營電影公司的合作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近年來,市場關注的更多是雙方合作對於傳統主旋律影片的改造。

這個被稱為主旋律大片化的風潮,包括啟用大量一線明星吸引觀眾,升級動作場面營造更刺激的觀影效果,以及用商業類型片的劇情模式讓影片故事更符合當下審美。

在這個過程中,民營電影公司似乎掌握更大的能動性,至少他們可以選擇合適的電影項目,更多隻是在劇本層面進行審查。

而在《金剛川》案例中,相關部門的表現更為強勢與威權。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主旋律電影全面開花:民營公司被護航

《金剛川》並非孤例。2019年《我和我的祖國》、2020年《我和我的家鄉》亦同樣是某局指派的任務。

只不過,《金剛川》違背電影創作規律的“高效”顯示,這樣一類的電影其實與傳統電影不同。

他們分別遵循著不同的產業邏輯,經歷不同的創作流程,也面向不同的觀眾群體。

姑且將這一類電影稱為主旋律電影:他們發端於官方明確或暗示的宣傳需求,經由電影公司拍攝製作,並配合國家宣傳節點放映。

主旋律電影更看重“思想正確”,而非票房本身。

更何況,各類包場觀影亦會成為主旋律電影重要的票房來源。

它們頭頂光環,腳踩祥雲,一路乘風破浪……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在某局有意無意的引導下,主旋律電影的規模正在逐漸膨脹。

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下轄相關媒體發佈的《2021年院線電影前瞻報告》即指出,“主旋律影片全面開花”,包括《1921》《長津湖》《鐵道游擊隊1939》《地道戰之地下奇兵》《深海危機》《神舟》《中國·醫生》《中國乒乓》等十數部影片誕生提程。

而康泰納仕《CQ雜誌》則稱,《金剛川》之後,四五十部主旋律影片已提上日程,行業頭部資源參與制作,將在未來五年內陸續上映。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商業動機是民營電影公司參與主旋律電影的考量之一。

包場票房大體上保證了主旋律電影能夠回收成本。

而來自於國家的大力支持會讓拍攝過程以及上映過程更為順利。

《我和我的家鄉》和《金剛川》就是2020年為數不多能夠在當年就開機拍攝並上映的電影。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另一方面,民營電影公司或許也有通過主旋律電影,來為其自身存續保駕護航之意。

導演管虎參與了《我和我的祖國》與《金剛川》兩部主旋律電影。

而其導演的《八佰》也在經歷了原定上映日期前十天臨時撤檔等一系列風波,成為在2020 年疫情穩定後第一部上映的電影。

不過,正因為調用的是民營電影公司的資源,相關部門也會遭遇到一定的阻力。

在商業回報方面,《金剛川》投資超過4億元,最終票房約為11.2億元。按照票房分賬比例計算,或許只是勉強收回成本。

此外,《金剛川》的意識形態傾向也遭到了部分觀眾的質疑。

有觀眾認為,管虎拍攝的《八佰》對國軍抗日進行了正面描繪,這才是他真正支持的立場。而他在《金剛川》中對人民志願軍的刻畫明褒暗貶。

從“思想正確”的角度,這或許並不是某局樂於看到的。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在這裡我要多插一句了,現在的電影審查越來越嚴格,然而在年末上映的電影《棒!少年》卻讓我看到了奇景。

這是一部紀錄片,講的是一個從事棒球教育的慈善機構中兩個少年成長的故事。

其中一個小孩是西北籍的穆斯林,雖然長相非常有異域特色,但應該是回族。

片中這個孩子被描繪得野蠻、暴力,喜歡不顧其他孩子的看法對他們開惡意的玩笑,喜歡用拳頭解決問題,因而受到全體孩子的孤立,令教練們陷入憂慮。

他們想盡一切辦法,恩威並施,讓他意識到自己的任性,意識到自己只有通過好好學習和刻苦訓練才能擺脫自己貧困的家庭和混賬的父親。然而這個孩子確實比其他人要倔強,導演捕捉到了非常多的“反抗”言論。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隨著影片的發展,這個孩子必然要逐漸“改邪歸正”。

但導演為此設計的情節卻令我瞠目結舌。這個孩子所在的棒球隊獲得獎勵,要去美國參加比賽。在比賽之前的大巴上,教練要保證每個人都能唱國歌。

這個少數民族小孩不會,教練回了一句“你不會唱國歌還算得上是中國人嗎”,之後安排他的室友幫助他學唱,之後的鏡頭:

“起來,不願做‘努力'的人民……”
“是'奴隸',奴隸你知道什麼意思嗎?把奴隸念十遍!”
“奴隸,奴隸,奴隸……”

兩分鐘以後,這個場景居然又被導演重複了一遍。這次他的同學對他說,不學會“奴隸”不許睡覺!

我看到這裡十分震驚,不能確定導演是真的想有所表達,還是隻是紀錄片拍到了這個場面就把它留下了而已。但這部電影實際上是個非常商業的、充滿設計的紀錄片“項目”,每一個鏡頭都是有意為之。而且我看了這個導演以往的作品,發現他是非常政治化的,他以前的所有作品拍的全是敏感話題(比如汙染、計劃生育)。

所以我越來越懷疑這樣的設計是別有用心,是導演許慧晶故意加入的諷刺。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毫無疑問,這部電影的情節如果讓對多元文化議題有敏感性的人看到一定會引發爭議。

但是這部電影卻在政治審查極其嚴格的中國通過了審查,獲得了廣大網友的一致好評,豆瓣評分達到8.7,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今年國內院線的最佳電影。

然而在眾多的影評中,觀眾們提到了片中反映的貧困問題、教育問題、體育產業問題,甚至還有相當敏感的“驅逐低端人口”事件,但沒有一個人討論族裔問題。

你難以想象這些觀眾和幾個月以前那些拿著顯微鏡對著《八佰》《金剛川》裡的軍服挑錯、對《一秒鐘》的刪減問題進行激烈辯論的觀眾是同一群人……這部電影裡的這些在歐美可以被視為殖民主義者的奇觀的描寫,他們不是看不出問題,而是根本就認為沒有問題!所以可想而知,網友們對民族問題的無知和漠視。

這真的不是個例。當然有些扯遠了,我們接著聊電影。

……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視頻網站將取代電影院?

2020年1月24日,影院也在疫情防控的要求下停止營業。

就在全行業哀嘆損失了至少100億元票房的時候,原定於春節檔上映的《囧媽》宣佈將在25 日直接上線西瓜視頻。此舉引發業內震動,影院方面認為,這會讓他們失去日後《囧媽》在院線上映的分成,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縱觀整個2020年的影業情況來看,《囧媽》所作所為的真正意義在於,它擊潰了業內人士對於電影行業“製片-發行-放映”這一產業鏈的認知。

原來,即使是可以拿到至少15億元票房的電影,也會選擇放棄影院這一收入來源,並且依舊能夠賺到與原本差不多的利潤。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影院和視頻網站之間的衝突由來已久。

放映電影是影院唯一能夠吸引觀眾的方法。

電影直接上線視頻網站,對於影院而言,是釜底抽薪式的打擊。

而視頻網站則更希望電影直接在網絡上播放,這樣一來,他們也能吸引更多的用戶,並且探索新的收費模式。

那些國內主流視頻網站期待,用戶能夠在支付每月的訂閱費用之後,依然為電影新片進行二次付費。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在這一年,情勢終於無可避免地倒向了視頻網站這一端。

疫情所致,影院無法開門,觀影人次銳減,使得許多急於收回成本的電影選擇了直接在視頻網站播出。除了《囧媽》在一開始引發的行業震動以外,受到業內關注的作品還有《大贏家》《肥龍過江》等商業片,以及《春江水暖》《春潮》等藝術電影。

而在受疫情影響更重的美國,出品《哈利波特》系列、DC宇宙超級英雄的華納兄弟更是在12月宣佈,2021年其所有電影都將同步在院線和HBO Max上放映、播出。

這成為了如今院線和視頻網站間博弈的最極端的兩個案例。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從院線轉向網絡,並不只是一個在哪裡放電影的問題。

終端渠道的變化,也會相應影響到電影製作公司的整體策略規劃。

工廠大門影業以出品藝術電影著稱,也是他們放棄了《春江水暖》的院線發行計劃,交由愛奇藝播出。其CEO黃旭峰自2020 年8月起就對媒體表示:“目前有三分之一的項目是以對標網絡發行、嘗試單點付費模式而準備的”。

而這種策略又會進一步影響電影導演的創作傾向。

試想,若是一部電影不會在院線中上映,導演特別是無名導演們是否會願意花錢,去讓電影擁有匹配多聲道的聲音,以及能夠在黑暗中也纖毫畢現的畫質?這一心態的變化,多少會抹殺電影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屬性。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反過來,視頻網站也會抓住疫情對於傳統電影產業鏈的打擊,利用原本的院線電影來拓展自己的用戶規模,並且開發新的付費模式。

騰訊視頻電影頻道主編宋爽在11月末的中國娛樂產業年會上表示,很多頭部網絡電影的會員貢獻已經可以與頭部院線電影媲美。

最終,網絡電影會“出現更多頭部影片,實現單點付費等新模式”。

而愛奇藝電影中心總經理宋佳的表態則更為直白。她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說:

“有些電影如果不太能找準檔期和位置,網絡可以給它們新的機會。另外,院線電影可能會受市場的限制,網絡更靈活,互聯網觀影人群的顆粒度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影院更精細,影片類型也可以更多元,小眾的、3 小時以上的長片也可以有市場。”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所以與主旋律電影一樣,網絡電影最終也會形成自己的運作模式。

一大批電影,會在一開始就面向網絡觀眾,並以此來構建自己的故事、劇情、視覺、以及音響效果。他們也會繞過傳統的發行和放映環節,最終成為視頻網站獲取新用戶和新收入來源的方式。

他們對於傳統電影業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則可以參考Netflix這個全球最大的視頻網站此前的經歷。它為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提供了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不願意提供的資金,幫助他拍出了《愛爾蘭人》。

但同樣的,因為Netflix出錢,他們不願意《愛爾蘭人》出現在電影院線裡,最終只有少數幸運兒獲得了能夠在大銀幕上觀看這部優秀電影的機會。

這一切是好是壞,則完全取決於不同人對於電影的認知。而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依照這種模式生產出來的電影,與傳統意義上認知的電影,並不是同一種事物。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民營電影公司恢復產業鏈有多難?

從2019年的情況來看,傳統電影,包括人們常說的商業片和藝術片,所佔有的市場規模大約在600億元左右。

現在,主旋律電影分走其中一部分,視頻網站又分走另一部分。

無疑,那些純粹出於商業動機和藝術探索而創作的電影所享有的空間變小了。

縮小的空間並不僅僅體現在縮水的票房數字之上,創作資源是一方面。

近來拍攝了《奪冠》《李娜》這樣電影的陳可辛,自然就更少會選擇《甜蜜蜜》《雙城故事》這樣基於其個人成長背景的電影項目。而同樣來自香港的導演林超賢早期長於拍攝運動題材電影和警匪片,但他最近三部電影的主角,均為某局下轄的各個部門。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另一方面還有市場空間的擠壓。

以往商業大片可以選擇國慶檔上映,如今看來,這個檔期或許也將成為主旋律電影的專屬檔期。這也意味著,類似開心麻花電影《羞羞的鐵拳》這樣的純喜劇電影在2017年國慶檔獲得超過22億元票房,將成為短期內無法複製的案例。

不過,對於傳統電影來說,目前更緊要的是儘快恢復產業鏈的正常運作。

而這又在某種意義上陷入了尷尬的循環。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循環的一端是,觀眾的觀影習慣能否真正恢復?

看電影作為一種娛樂方式被大眾廣為接受,不過也只是近10年的事情。

它並不具有根深蒂固的文化屬性,因此也很容易被替代。

近年來業內都在擔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看短視頻、遊戲消費、讀網文……

可以用來打發時間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如果電影本身不夠有吸引力,那麼誰又會花錢、花時間走進影院呢?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自2020年7月末電影院重新開放以來,影院面臨的就是這樣的尷尬。

在起先的一個月內,由於缺乏足夠有吸引力的電影,觀影人次始終低迷。

從7月20日到8月20日,全國累計票房僅有11.07億元,僅為2019年同期的不到六分之一。

這些情況只有到了《八佰》上映後才稍有改善。

再加上原定於春節檔的《姜子牙》《奪冠》陸續上映,影院票房開始回升,但始終無法達到2019年同期水平。

以今年聖誕節前的週末為例,這三天的票房為4.67億元,也同樣低於2019年的7.1億元。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要吸引觀眾,就需要有市場號召力強的電影重新進入市場。但短期內,這似乎並不可能發生。

簡單瀏覽未來幾個月安排上映的電影就可以發現,除了《緊急救援》《晴雅集》等少數幾部電影,大部分的大體量影片全部集中在了2021年春節檔,包括《唐人街探案3》《侍神令》《刺殺小說家》等。

這也就意味著,從10月到明年2月間隙,中國電影市場基本仍然處於空檔期。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片荒是怎麼來的?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部分來自於回收成本的壓力。

以《唐人街探案3》為例,出品方萬達電影由於旗下擁有大量影院無法開業,今年上半年的淨虧損就達到了15.67億元。為了能夠通過電影獲得更多的利潤,選擇在春節檔這個全年最佳檔期上映則是最合理的選擇。

此外,電影項目儲備不足也是市場空虛的主要原因。

2018年至2019年,整個電影行業就因為收緊的監管和稅收政策而面臨經營困境。

許多原本計劃拍攝的影片受困於資金問題而紛紛推遲甚至取消。

而在今年整個上半年疫情的影響下,許多劇組都出現了延誤的情況。

如今上映的很多電影其實在去年甚至前年就已經制作完畢。

考慮到影視行業的週期,2021年全年都可能出現片荒的現象。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正面臨的就是觀影熱情消退與電影供給不足疊加形成的惡性循環。

缺少市場號召力強的電影上映,使得觀眾進一步遠離電影,導致整個行業規模縮水。從而進一步削減了電影拍攝所能夠調動的資源,最終又讓觀眾徹底放棄去電影院看電影的習慣。

這一情況在12月的市場中表現尤為明顯。

《緊急救援》是林超賢導演拍攝的第三部主旋律電影,其首週末票房不到3億元,最終累計票房可能在5億元左右,而他的前兩部主旋律電影《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票房均超過10億元。此外,《赤狐書生》如果是放在2019年12月,他們能夠獲得的票房或將明顯超過如今的1.8億元。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這種影響並不只關涉到商業類型片,也同樣會影響到藝術電影。

可供對比的例子來自於藏族導演萬瑪才旦。

2019年4月,他的電影《撞死了一隻羊》僅通過藝術電影聯盟小規模放映。最終,這部電影花了11天的時間取得了超過1000萬票房。而今年11月,他的另一部電影《氣球》上映超過20天,票房也僅有大約650萬。

不得不插一句,《氣球》拍的真的很棒。

而就連備受期待的2021年春節檔,或許也無法重現去年15天94.82億元的盛況。

畢竟在如今疫情陰影仍未完全散去,本土病例偶有出現的情況下,人潮湧動的電影院或許既不所樂見,也同樣會讓觀眾恐懼。

又或者在這裡我做個大膽的猜測:《唐探3》會不會跟今年《囧媽》一樣在西瓜視頻上上映發行?拭目以待吧……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觀眾如何選擇?

過去數十年裡,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大致被描述為一個市場化的過程。

國家放鬆管控,允許民營資本進入。

同時,國家不再全力資助國營製片廠,而是將他們改造成企業,參與到與民營電影公司的市場競爭中。這樣的整體性敘事或許並無根本性的問題,但其缺陷也在於,由於構建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這樣一種簡單的二元對立,缺乏對於更復雜情況的解釋能力。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事實上,如今的中國電影更像是多方力量的博弈場。

至少目前而言,已經出現了三種不同的模式,天下三分已定:

主旋律電影以國家意識為主導,調用民營電影公司資源製作,以宣傳為主要目的;

網絡電影以視頻網站為核心,整合電影人,希望他們能為視頻網站帶來更多的流量;

而包括商業片和藝術片在內的傳統電影,依然以傳統的製作、發行、放映產業鏈為核心,試圖取得電影藝術和商業利益之間的平衡。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今年的狀況就是——電影本就是基於技術、政治、社會、藝術、商業的脆弱產物。

傳統電影產業鏈在長達半年的時間內突然停擺,留下了巨大的真空。

原本中國電影是一個統一整體的幻想被擊潰,從而給予了其他力量進入的機會,而電影的樣貌也因此被重塑,呈現出分裂的景象。

所以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並沒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夠佔據絕對上風。

在民族浪潮的端口,意識形態依然擁有絕對的力量,並且可以依靠市場化的機制更高效地調配資源。

然而,它也並非萬能的。

它受到商業力量和受眾喜好的牽制,因此主旋律電影不得不被商業奇觀化。

同時,意識形態也需要與其他思想力量相抗衡,就如同在張藝謀的《一秒鐘》體現的那樣,它無法限制人們去了解電影刪改的內容,以及那一段時代背景的傷痕。

更重要的是,觀眾都已經習慣了將電影看作是娛樂產品,因此主旋律電影不可能一家獨大。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視頻網站代表的是技術與商業力量的最新合流,試圖用自己掌握的巨大受眾群體,來介入甚至是改造傳統電影行業。

在院線空間被逐步壓縮的情況下,他們以院線電影拯救者的姿態出現,去影響從商業類型片到藝術電影在內的各類創作者。

他們之所以強勢,是因為人們都知道未來互聯網必將會持續擴張。但他們也同樣處於弱勢。

電影的藝術標準和技術標準從來也不站在互聯網的這一邊。

大銀幕作為媒介自有其迷人之處,因此視頻網站永遠也無法將整個電影業納入其中。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民營電影公司看似是最弱勢的。

思想正確與視頻網站的步步崛起,將他們逼入一個正在逐步縮小的生存縫隙當中。

但他們也絕非一無所有。

民營電影公司依然掌握了當下中國絕大多數的電影製作資源,因此當國家有所需求的時候,也必須尋求民營電影公司的合作。

同樣的,民營電影公司也始終是推動電影藝術不斷演進的最前線。這也使得他們永遠會是中國電影行業不可缺少的一股力量。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因此這三種力量在可預期的未來將不斷交鋒與合作。

而最終的結果,除了三者各自的力量,也同樣取決於觀眾本身。

在這個既自由又不自由的國度裡,觀眾用腳投票的能力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過去兩年時間裡,現實題材電影和主旋律電影這兩種看似矛盾的電影類型,都因為觀眾的支持,而迎來了繁榮。

疫情變東風,電影市場三分天下?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評價今年的電影

還是那句話:“有什麼樣的觀眾,就有什麼樣的電影。”

這句電影行業的陳詞濫調,或許才是永恆的真理。

當然,還是希望即將到來的2021年中國電影作品都能大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