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淘灘,低作堰」中的經營哲學

“深淘灘,低作堰”,是聞名世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治水名言。這六字治水真經,不僅體現了古人卓越的治水理念和思想,也對現代人的人生治理以及企業經營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深淘灘”中的“灘”,指的是鳳棲窩下的一段內江河道,每年洪水過後這裡會有沙石淤積,必須歲歲勤修。“深淘灘”就是指每年歲修時,河床淘沙要淘到一定深度,淘得過深,寶瓶口進水量偏大,會造成澇災;淘得過淺,寶瓶口進水量水量不足,難以保證灌溉。為此,相傳李冰才在河床下埋石馬,明代起改埋臥鐵,作為深淘標誌。“低作堰”是指飛沙堰在修築時,堰頂宜低作,便於排洪排沙,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減災”的作用。切忌用高作堰的方式在枯水季節增加寶瓶口的進水,那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在洪水季節會造成嚴重淤積,使工程逐漸廢棄。

「深淘灘,低作堰」中的經營哲學

對企業經營的啟示

“深淘灘,低作堰”這一準則本身,也可作為現代企業經營的借鑑。“深淘灘”,就是企業要確保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投入,確保對未來的投入,即使在企業暫時經營狀況不好時,也不動搖這一根本。同時要不斷挖掘內部潛力,降低經營成本,為客戶提供更有價值的服務。“低做堰”,就是要節制對利潤的貪慾,自己留存的利潤低一些,多一些讓利給客戶,並善待上游供應商,不要為獲得更高的利潤率而放棄對市場的培育和對客戶的回報,不能因為短期的目標而損害長遠的目標。


2009年,面對金融危機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壓力,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在年初公司的一次內部講話中,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新理念叫做“深淘灘,低作堰”


「深淘灘,低作堰」中的經營哲學

任正非提出的“深淘灘,低作堰”,可以有多重意義的解讀:

“深淘灘,低作堰”是對華為商業模式的一種概括。高科技企業“高投入,高回報”傳統商業模式,早已深入人心。當科技企業持續在研發上“高投入”,形成了一定形式的成本優勢,企業無不正大光明地把“高回報”裝入袋中。有些巨無霸一旦形成壟斷,還千方百計地製造壁壘,壓制創新技術的應用。任正非不認同這樣的哲學。在2008年中國電信CDMA網絡工程招標,朗訊、阿爾卡特、北電等巨頭,紛紛投出了70億至140億元的標,而華為卻只報了不到7億元的超低價。一時間華為“裸奔”、“不正當競爭”等評論鋪天蓋地,而任正非則很淡然。這既是華為成本優勢地頭力的集中體現,又是華為一貫經營戰略的具體體現。華為歷來秉持的是“低作堰”,與運營商形成共生的關係,用低價減輕運營商的成本壓力,讓利給運營商,贏得其長期信任與合作,最終定能取得合理回報。

“深淘灘,低作堰”也是對華為內部運營模式的一種概括。從一線摸爬滾打出來的任正非,最重視一線的“深淘灘”。當公司一個個業務現場,都具備了很強的突破能力,都能做到精進、極致,作為所有業務現場突破能力的集合的公司競爭力,就會特別強大。而要形成這樣的局面,最為重要的是讓所有層級的高管,都戒掉頤指氣使的工作方式,真正成為一線的服務生或僕人。這樣才會形成上下心身合一的氛圍。任正非作為創始人,從來不缺乏貼近一線的激情和對一線的敬重。他習慣於把意識化為具體行動,不斷縮小自己的持股比例,擴大華為股東群體,不斷把公司利潤轉移為員工的福利,以至於華為的高工資成為中國企業界的一道獨特風景。

“深淘灘,低作堰”還是對華為學習型組織的一種概括。任正非是一個學習能力很強的人,能夠隨時清空那些既定的經驗和做法。任正非清醒地認識到,到了一個要否定以前助推華為成功的經驗、做法、體制、流程等既定的東西的轉折點。華為只有“低作堰”,才能不斷排除公司沉積下的淤泥,才能讓成人華為保持一雙單純的眼睛,才能把公司外部新的東西不斷引進來。有了這樣的氛圍,才能使華為上下堅定不移地“深淘灘”。他呼喚地頭力,呼喚一線追求極致的創造,就是這種不斷精進精神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