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剛:雪豐谷的詩歌美學(上)

張宗剛:雪豐谷的詩歌美學(上)

南京詩人雪豐谷的名字,容易讓人想起“豐年好大雪”,想起“大雪滿弓刀”,抑或乾脆想起“五穀豐登”之類。自然,“雪豐谷”,這是一個筆名。雪豐谷本名王永福,一個實實在在而又吉祥滿目的名字;他曾經的筆名“江月”未能長久,原因之一即是該筆名流於秀氣、文雅、纖柔,不似“雪豐谷”這般包容大度吞吐萬象。有著兵、學、商諸般身份的雪豐谷,英俊瀟灑,雄姿勃發,亦儒亦俠,重義輕利,更兼世事洞明人情練達,集南人之秀和北人之豪於一身。而其閱歷的豐富和學識的淹通,其對歷史、民俗、邏輯、戲劇、音樂、經濟學的涉獵與鑽研,在當下密密匝匝的詩人中誠不多見。

雪豐谷1980年代起活躍於金陵詩壇,1990年代因故退隱,2006年重返詩壇,近年連續推出《南方牛仔》、《雪豐谷詩選》、《陽春白雪》三部詩集,遽顯頭角崢嶸之勢。詩歌是精神世界的折光。雪豐谷擱筆十餘載而詩心常綠,浪漫無改。詩人未必是世界的王,卻無疑地是自己的王——每個詩人都是自己的太陽。從這意義上,王者歸來的雪豐谷,正如傳說中鮮衣怒馬的王子,詩情重燃,熱情更熾,一發而不可收,開始了其光風霽月的詩歌第二春。

雪豐谷的詩縱橫恣肆,明朗雋永,見性見情,幽深而開闊;其潑墨般的豪情,多向度的人生經驗觀照,才情與思辨的交織,裹挾著一瀉千里的速度與力量,踴動著一往無前的堅硬和豪強。“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劉勰:《文心雕龍·體性》),詩人秉持開放式思維和高調敘述姿態,融以豐富的人生閱歷、才情學識、個性品質,使得文本形態既雄渾如山,復明澈如水,彌散著詩性的大智慧。與時下諸多打著“現代”“後現代”的幌子蜂狂蝶浪胡塗亂抹者不同,雪豐谷的作品遠離種種的幫派、口水和功利,拒絕高深玄奧與小圈子,未曾流於走火入魔作繭自縛。雪豐谷作品多以短詩為主,這些文本,往往想象奇特,小中見大,兼容幷蓄,下筆舒捲自如而熱力迫人,彰顯草原般的遼闊、天空般的明朗、海枯石爛般的情懷和似水流年的喟嘆,並呈現出靜水流深的氣質和難得的可持續寫作特徵。歌德《浮士德》中唱道:“永恆之女神,引導我們走”,對於商場精英和詩壇赤子雪豐谷,詩歌即是他永恆的女神,寫詩即是滾滾紅塵中詩意的棲居,是見證生命存在的精神方式。雪豐谷始終對詩歌抱以宗教般的情懷,藉之實現自我的救贖,護守靜謐的心靈。

“文以氣為主”(曹丕:《典論·論文》),不屑於模山範水鏤月裁雲,雪豐谷執著追求凝重、高遠、浩渺之境,筆下交織著對個體身份的體認,對人類命運的詰問。流連萬象,沉吟視聽。凡詩壇大家,其文本無不具備深厚的哲學基礎和文化背景。生活中的雪豐谷博覽群書,廣汲博納,胃口龐雜,並不僅僅倚助於靈感、情緒、悟性和天份進行寫作;可觀的閱讀量、豐沛的肺活量和出色的消化功能,使他得以擁有敏銳的感受、密集的知識、集大成式的腕力和百科全書般的氣魄。一切藝術的大道要旨皆在於綜合,因了出色的詩藝平衡能力,雪豐谷從容接通個體經驗與與公眾經驗,逐新求異而不廢傳統,總體詩風趨於厚重穩健。

張宗剛:雪豐谷的詩歌美學(上)

從敘事、抒情到立意、修辭,雪豐谷的詩歌都是及物的:筆力沉實,粗獷淳樸,意境高遠,心靈的觸鬚敏感多變,如同章魚的手,呈無限開放延展之姿。而他語言的雄渾與清澈則其來有自:源出於博大的胸襟,壯闊的思維,透明的心靈及豐富的人生底蘊。“一滴水,在葡萄裡/躺著,亮著燈熟睡/甜絲絲的夢兒總是有滋有味/即便某日發酵成洋河大麴/醉臥枝頭,一樣可以十分開心/就像一位哨兵/熱愛自己的哨位//一滴水,偶爾也多愁善感/看上去像露、像霧、又像風/但卻能細緻入微,像個活雷鋒/服務人民從不叫苦叫累”,《一滴水》在物我合一主客交融中,彌散著濃郁的東方詩學韻味,瓊漿般醉人。面對這樣最終“燈幹油盡,鞠躬盡瘁”的一滴水,詩人的感喟沉鬱而浪漫:“它弱小,卑微,行事低調/即便喊上一嗓子,半赫茲音律/也遠遠低於大豆和麥穗/直到有一天,它被活活渴死了/許多水娃娃會披上白紗,踮起腳/迎風嗆淚。一邊悼念一邊唱:/昔吾往矣,楊柳依依/今吾來思,雨雪霏霏……”全詩藉助擬人、變形等手法,構置出奇異、詭秘、荒誕的圖景,情深款款,哀感頑豔,綽具深度地完成了必要的生命反思和人性反思。“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白居易:《與元九書》),雪豐谷常常以樸拙、糙礪、率真的話語方式,傳達對藝術的崇尚,對美的臣服,讓人看到了冷靜表象下的熱血澎湃與大河奔流,感受到了青銅器般的質地——那樣地沉實有力,雄風獵獵,時或悲音迴旋。

張宗剛:雪豐谷的詩歌美學(上)

洪荒漠漠,時空萬里,河山鉅變,滄桑漂移;雪豐谷脫離了純粹的文人氣質,筆下往往奔突著大寫的主體,綽具傲視群雄之概。“那人是誰/用天邊的火球點菸/長河上下,魚苗吞水/芙蓉國裡,白露掬輝”,《夢中人》有蟬翼之輕,亦有千鈞之重,人與物、人與人在文本中達成平衡對應的張力。“誰的袖口,風雲際會/一行大雁高飛”,“血管裡簫聲鐵喙/轉身時雪掩紅梅”,簫聲鐵喙、雪掩紅梅式的奇特意象,皆彰顯縱橫排奡之氣。“在太平洋西岸/我與那人握了握手/光線彎腰,閃電後退/三月不知肉味”,表現出闊大的時空意識和心理跨度。再如《今夜》:“今夜,星辰無語/水在低窪處,靜靜流淌/傑出的水,把自己的聲音/浸泡在一彎銀河裡/帶向遠方”,一派仙風道骨,直欲引人乘興逸去;“天空裡墨跡兒絲絲飛舞/有兩行文字寫在臉上/那是我一直不願發表的絕句/今夜,只有詩的心臟/能讀出它的燙”,意想天開,浪漫飄逸,遙承老莊、屈騷、太白、東坡、稼軒而下豪放宏闊的東方詩學精神,幻象叢生而指意明朗。“水的方向,就是思想的方向”,如同格言警句般深入淺出,氤氳著深沉的文化哲學氣息。

張宗剛:雪豐谷的詩歌美學(上)

雪豐谷的詩歌或主旨顯赫寄意單純,或努力追求復調性、多元性、曖昧性、交叉性,有效地超越了單一的線性思維,注重文本的錯綜變化。“黃昏就像是一輛大巴/一路丟下了站牌和思路/載譽而歸”,“一粒米如果陷入想象/天上的星星,也會跟著著迷/搖搖欲墜”(《月牙湖畔真知味》),從尋常物事中翻出新意,以種種的奇思妙想,演繹傳統詩學精髓和醇厚的本土特色。“人生是否存在軌跡/走走停停,擁擠在一起/就像一團亂麻/擰成了一股繩,彼此之間/就重大路線問題/暗地裡較著勁兒,各奔東西”,透過糾結扭曲的句式,《生存軌跡》凸顯主體的思辨哲學:“我們總是在車水馬龍之後/看到傷口。在傷口縫合的間隙裡/閒談邊際。在邊際不再對稱時/才明白應付危機,把握機遇/我們總是在迷途之際/溫故而知新……”全詩遠離二值判斷,懸置主體意向,在一派認真從容的智性書寫中,隱隱帶有一絲白馬非馬、飛矢不動式的詭辯氣息,耐人尋味。

張宗剛:雪豐谷的詩歌美學(上)

“像那些衣衫襤褸的面孔/迎著淅淅瀝瀝的文字/邁出騷體步”,《問》體現出雪豐谷的批判精神、反思意識和諷刺藝術,辛辣幽默的語風令人解頤。“地上的蘑菇/看見一頭驢,用蹄子寫詩/許多人爭相去效仿/一時間驢聲起、驢語相碰/蔚然成風……”誠為對亂象紛呈的當下詩壇的無情譏刺,亦是對我們這個“娛樂至死”(尼爾·波茲曼語)時代的反諷。詩人接著寫道:“一支支水筆在紙上狂舞/思想癱瘓,水土流失/拈花的墓碑,青筋暴突/低頭懷古”,在一幅深情和冷峻相交織的怪麗圖景中,隱含著對世道人心的鞭撻。“江湖裡的英雄/光著身子,頭也沒回,走了/揚長而去的背影/表明時間的某種態度/表明,人的運氣再好/一旦露出臭氧一般的破綻/劍氣逼人的紫外線/必將乘虛而入/令生活失重”(《藍布長衫》),直白而執著的敘述,透出自審與自省。“心虛的還有我們/總是衣冠楚楚,遮遮掩掩/穿針引線式的穿街走巷/忙著營生,忙著交友/忙著用皺紋去縫補藍布長衫/忙著,充當英雄”,詩人在喧囂塵世中靜觀自我,揭櫫形而上的現代性迷思。《偏頭疼》同樣以諷喻世象為主旨:“興許是地球的磁偏場/近幾天,旋轉加劇了/我的偏頭疼”,“醫生一針見血地指出/你繞來繞去的毛病/就在於偏執”,“我信了他的話/因為頭皮,開始發麻”,一本正經而語含雙關,指向文化批判的鵠的。

張宗剛:雪豐谷的詩歌美學(上)

彰顯個性,洞見性靈,可吟可誦,氣勢如虹;雪豐谷注重節奏、溫情、色澤、氛圍等本體原素,在充滿自信的探索中,不斷建構著富於樂感和動態的個體詩學風格。“這是一個病入膏肓的冬天/聽不見的哭聲預言了她的一生/玉蝴蝶,漢白玉風化為雪的碎片”,《雪蝶》直抒胸臆,復寄意婉曲。《奉國寺遊記》開篇一句“郭威,蕭太后醒了麼”,彷彿嘹亮的京劇道白,又如儆示人心的暮鼓晨鐘。接下來,“上千年過去了/遼國的天空真的有那麼靈驗/就連雲燕,都學會了/席地打禪,一絲不苟”,“郭威,蕭太后的紅指甲/還能夠指點江山麼”,以出色的詰問,試圖撕開歷史的封條,傳遞蒼茫之思。“西宮禪院揪人的鐘聲/把幾條木魚捉進了水裡/驀然回首,嘩嘩流淌的時間/在‘燕雲之戰’尚存的碑亭下/悄悄揀回了自己的骨頭”,詩人直奔主題,向著歷史深處尋覓,在痛快淋漓中輕輕一拎,也即拎出了詩歌的龍骨。《進入冬眠》寫道:“就這樣作繭自縛/吐盡絲綢,不再扯淡纏綿/就這樣了結與光線的恩恩怨怨”,在物我交融中書寫一己的生命體驗,描摹出生命的沉雄、美麗和哀傷。“雪地裡,我的軀體已經乾癟/就像一隻不想撲騰的蛹/抱緊時間,進入冬眠”,如是,懺悔、意志、慾望、愛情,都在雪豐谷筆下獲得燦爛昇華,呈現出崇高、鮮活、博大、深邃的現代性質地。(待續)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學詩學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通訊:210094,南京孝陵衛,南京理工大學詩學研究中心。 2010年於南京]

張宗剛:雪豐谷的詩歌美學(上)

請關注《文海墨韻》,讓精彩的文字、書畫、攝影走進你的心靈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