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面》:穿越歷史信件,感受人間至情至性,體味人生百態

在快捷的網絡時代裡,你有多久沒有提筆寫過一封信了?

書信作為一種特殊的傳播媒介,已經傳承了幾千年,在我國古代乃至近代歷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雖受限於時間、空間,卻蘊含著濃厚的情感和回憶。

如今隨著現代媒介的快速發展,書信已經逐步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不知你是否還記得上學時寫給朋友的賀卡,寫給老師的感謝信,或許還有那封始終送不出去的情書?你又是否還記得收到第一封書信時的喜悅?

《見字如面》:穿越歷史信件,感受人間至情至性,體味人生百態

木心說:“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這種慢時代的生活,已經成為一代人永久的記憶。我們這個時代,書信這一媒介正在走向消亡,但書信中所傳承的文化不應該被消亡。

一個人,一封信,感動億萬觀眾


2016年12月,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見字如面》一上線就迅速吸引了眾多網友的視線。這是一檔讀書類節目,準確來說是讀信。節目組精選了從古代、現代、近代那些真實存在的書信,通過明星讀信的方式,重現書信背後的故事。用書信的方式打開歷史,帶領讀者感悟書信中的大國小家,生死情愛。

相較於其他綜藝,《見字如面》沒有華麗的背景設計,沒有過度的燈光和道具。只是一方講臺,一個讀信嘉賓,一封信,幾十名現場觀眾在臺下靜靜聆聽。這種簡單質樸的方式,讓節目播出後好評如潮,億萬讀者在網上含淚催更,這檔節目更是被譽為是“綜藝界的一股清流。”


《見字如面》:穿越歷史信件,感受人間至情至性,體味人生百態

《見字如面》第三季 海報

《見字如面》的成功離不開一個“真”字,在一封封情感自然流露的書信面前,似乎所有的佈置都顯得多餘。

《見字如面》播出到第三季的時候,最新版的實體書《見字如面:動人的中國書信》也在今年上市,導演關正文從三季節的書信中精選了70封打動人心的書信匯編成書。這些信件覆蓋中國歷史各個階段,涉及政治、軍事、情感、生活……這裡有生死訣別,有國家大義,也有尊嚴與愛情。


《見字如面》:穿越歷史信件,感受人間至情至性,體味人生百態

《見字如面》書封


這一封封看似普通的書信,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刻意的精雕細琢,多少年過去了,依然觸動著千千萬萬讀者的心。

這世間出了生死,哪一件不是小事


“媽,對不起,我生病了,還是白血病。都說越努力越幸福,我也以為考大學,上了研究生,就能讓你離幸福更近些。可事實證明,我的努力給這個家帶來的只有磨難和絕望。”

這是28歲的華南農業大學研究生李真寫給母親的一封信,三年前,在他拿到研究生錄取通知的不久後收到了白血病的通知書。這些年他跟白血病反覆抗爭,在生死邊緣徘徊。他的母親、哥姐姐和嫂子,從未放棄過他。

在這封“最讓人淚奔的家書”中,李真寫到:

“我可以坦然地接受病魔帶來的一切痛苦,甚至死亡,卻真的不敢看你和姐姐抱頭痛哭後那無助又無神的眼眸,那真是比刀割碎心頭肉很難受啊!”


在第二季錄節目時,李真和他的媽媽姐姐也來到了現場,在場的所有人都哭了,但他依然很樂觀。這個被病魔折磨太久的人,早已看淡了生死,唯一捨棄不掉的是這份親情。


《見字如面》:穿越歷史信件,感受人間至情至性,體味人生百態

《見字如面》第二季 李真來到現場

節目組和李真約定,《見字如面3》播出的時候會再讀他的一封信,他會來到現場,讓所有關心他的人知曉現狀。然而這一天,卻沒有實現。

2018年7月7日,李真突然不高燒了,就在家人都欣喜地覺得他的病情有所好轉時,只有他自己清楚這是生命即將到頭的迴光返照,7號晚上,李真離開了人世。在此之前,他留了最後一封信。除了向家人和所有關心他的朋友表達感謝和對不起外,他還交待了一些身外事,包括捐獻器官,讓一直陪伴他的女友,好好過自己的生活。


《見字如面》:穿越歷史信件,感受人間至情至性,體味人生百態

《見字如面》第三季 李真遺書


“若是終究人力鬥不過天,請您一定堅強地笑著生活。”


生生死死,是不變的自然法則。病魔帶來的痛苦,足以摧毀一個家庭。一位網友寫道:“為李真流淚之餘,我們應該好好珍惜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我們活著的人,更應該好好愛惜自己,因為你的命不只是你一個人的。


在生死這個話題上,太平輪事件倖存者周侶雲卻沒有劫後餘生的喜悅,因為這場事故太過沉重。


“現在我眼睛一閉上,就覺得身體漂浮在水裡,漸漸往下沉,往下沉。”


1949年,就讀於國立交通大學的女大學生周侶雲乘坐的太平輪在海上與建元輪相撞沉沒,兩艘船上900多個人,生還者寥寥幾個。這位不會水的女生在同學葉以功的幫助下,得以在海難中生還,然而她的同學功哥卻沒能活下來。獲救之後,她給父母寫下了這封信。


《見字如面》:穿越歷史信件,感受人間至情至性,體味人生百態


“船到碼頭時,我看見功哥的父親走來,他要哭了,但我有什麼辦法安慰他呢?我們兩隻船上那麼多人,只有三十八人獲救,四個人被救上來時已經凍死了。


獲救後的周侶雲回憶起這件事情並沒有慶幸自己活下來,而是有一種深深的內疚感。在那樣一個時刻,生命是何其可貴,無數名人葬身海底,多少家人幾度奔潰。既然她活了下來,便要好好地活著。


這世間除了生死,那一件不是小事。


用一字一句的訴說,留下一心一意的期許


“寫這封信的時候,我還是人世間的一個活人,你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已經成了陰間的一個鬼魂。”

“我非常愛你,正是因為愛你,才讓我有了面對死亡的勇氣。”


這是黃岡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寫給妻子陳意映的《與妻書》,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情書”,亦是他的絕筆信。


林覺民本可以在亂世中過著安定的生活,他家境優渥,夫妻恩愛,接受新思想教育,精通多國語言,但他不忍心看到這樣搖搖欲墜的中國,堅決投身革命。在廣州起義失敗後被俘,他慷慨赴死,年僅24歲。他在信中寫道:


“我現在死而無憾,國事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你想我的時候,就在夢中與我相會吧。”


小家與大國,愛情與大義,終究不能兩全,只能留下一紙書信,留下此生的牽掛與思念。


《見字如面》:穿越歷史信件,感受人間至情至性,體味人生百態

林覺民《與妻書》 現藏於廣州革命歷史博物館


“這些年來,我們走著不同的道路,我只會升空作戰,全神貫注天上地下的生死存亡;而她每日在詩書之間,正向著我所祝福的光明之路走去。以我這必死之身,怎麼能對她說’我愛你’呢?”


這是抗戰時期飛行員烈士張大飛寫給好友齊振一的絕筆信,在死之前,終於留下了這份牽掛和告白。


《見字如面》:穿越歷史信件,感受人間至情至性,體味人生百態


張大飛本是烈士遺孤,在齊家的照拂下長大,後來加入空軍。由於飛行員的特殊身份,他註定不能給愛的人安穩的生活,於是將對齊家小姐齊邦媛的愛意深埋心底。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個人情感只能排在後面。1945年5月28日,張大飛為掩護友機不幸陣亡,年僅26歲。


“請你委婉勸說邦媛,忘了我吧,我生前死後只盼她一生幸福。”


50多年以後,這位張大飛守候的小女生齊邦媛已是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她在著作《巨流河》說張大飛是她會記一輩子的人。儘管他們相互牽掛,但從不冒犯,甚至連愛意也從未說出口。


兵荒馬亂的時代,相見時難,離別更難。只能用一字一句的訴說,留下一生一世的情意。


一筆一畫,見字如面,溫暖如初


《見之如面》這本書中讓人感動的故事還有太多太多。有老父親寫給自殺兒子的懷念信,有大家閨秀寫給皇帝的拒絕信,有得道高僧出家前寫給日本妻子的訣別信,有戰亂年代烈士英雄寫給親人的大義信件……這些信件不僅重現了歷史片段,更是幫助了讀者在他人的故事中感悟生命的意義。每一封信,都值得我們深思。


《見字如面》:穿越歷史信件,感受人間至情至性,體味人生百態

正如導演關正文所言:“每封信我們都希望能打開人生、人性的觀察口,讓人可以窺視儘可能的廣度和深度。”《見字如面》本書讓我們看到了人世間的至情至性,這些書信歷經千年,人性的光輝永不泯滅。


“見字如面”本是與他人通信的開頭語,意思就是見到這封信就像看到我本人一樣。提筆寫信的方式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到了現在,不僅承載著人世間的真情,更是積澱了歷史的厚重。


一筆一畫寫出來的字,本身是帶有溫度的。當初寫過的,收到的信或許信紙早已泛黃,但每一次打開看,心靈依然會被文字浸潤。


在這個快時代的社會中,有時間的話,再提筆寫封信吧。給父母,給朋友,給愛人,或者給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願你見字如面,溫暖如初。


參考書籍:《見字如面:動人的中國情書》 關正文主編

部分圖片來源:綜藝節目《見字如面》截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