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村上春樹如何描寫孤獨——《眠》主人公的現實恐懼

本文是2014年寫的了 現在回頭來看看 還挺有意思

我是在很隨意的情況下選擇讀《眠》
[1]的——“中午來學校時候給我整本小說,村上的,聽說他老火了”,於是我手裡就有了這麼一本小說。

人在孤獨的時候會變得精神不正常,我想這是因為人類是必須要進行交往的生物。我們進行人際交往的最根本的心理期待,就是為了滿足生活中的各種需要。在人類社會中,任何人都不可能脫離群體而獨自地存活下去,都或多或少地要進行些交往活動。然而《眠》中的主人公卻缺乏了太多的交際,所以她變成不正常的人——十七天沒有睡覺 看書。

書中第五節末尾提到,“人無論在思考上還是在肉體的行動上,都決計逃不出一定的個人取向……”。然而主人公卻要打破這種狀態:

我可不願被取向性地消費。那不是我追求的東西。假如為了糾正那取向性地消費帶來的偏頗,睡眠便要定期來訪,要求我付出一天的三分之一,我可不要那玩意兒。我自有辦法。我看書。我不睡覺。

我們可以從這段話看出《眠》中主人公與現實的對抗,在後文我還會提到主人公對於現實的恐懼感。村上春樹如何用語言來描寫主人公對現實的恐懼的呢?他又是怎麼做到描寫出人物的孤獨感的呢?我從以下幾方面來做出論述。

一、“流水賬”一樣的小學生週記

本書以時間為主線,開篇首先介紹了“我”十七天沒有睡覺。不難發現本書在寫作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注意介紹時間。時間意味著什麼?我認為時間意味著生命的流逝。所以從時間的角度入手更能體現主人公對現實生活的恐懼。

讀這本書的第一感覺就是時間線索特別突出。主人公的失眠天數、幾點幾分做了什麼、丈夫幾點上班幾點回家、什麼時間主人公去購物游泳、半夜幾點開車出去等都寫的特別詳細。以至於初讀本書有一種像小學生寫的“流水賬”週記一樣的感覺——今天早上七點我吃了飯,七點半媽媽送我去上學,八點我們有語文課緊接著是數學課,上午最後一節是我最喜歡我體育課……。大概是這種感覺,我們通過這種描寫能夠感受到主人公生活的單調,村上春樹在時間上使用的這種順敘法簡單明瞭地描寫了主人公的基本生活狀況。

其次,村上春樹還使用重複的方法來加強這種單調生活的描寫。本書以主人公的口吻敘述了整個故事。我們順著《眠》中這個“我”的自述,換位到她的角度去體驗一下她的生活,“我”的生活實在是太單調了!主人公的丈夫出門那段話就可以看得出來:

“當心點。”我說。“沒事。”他說。永遠重複相同的臺詞。然而我不能不說。

我們再看看書中主人公要做飯、游泳、購物、打掃衛生、照顧孩子……。可以看得出主人公是一個標準的家庭主婦類型。本書不斷地重複著她做的這些事情——每天都要做,而且每天的哪段時間做什麼都是基本固定的。沒有交際、沒有自己的生活項目,每天就如此重複著。

另有一方面,村上春樹從性愛的角度來談主人公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首先主人公拒絕了丈夫的明示,她沒有選擇和丈夫做愛。後來主人公的自述也強烈地表示了她生活在一個自己的世界裡:

我是為了盡義務而購物、做飯做菜、打掃衛生、照料孩子。為了盡義務跟丈夫做愛。只要習慣了,這絕非難事。不如說非常簡單。只要切斷大腦與肉體的聯繫即可。僅此而已。我的身體幾乎是在自動運轉,大腦卻浮游在別的空間。我不假思索地做家務,拿零食給孩子吃,與丈夫說話。

主人公如此描述自己生活在一個義務的世界裡,我認為這是逃避現實的選擇。權利與義務是統一的,我們不能只盡義務而不使用權利,這不符合馬克思的哲學觀點。如果一個人每天如此的過那隻能說明他想要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不願接觸現實,不願有新的事情發生,不願有更多的事情去做,只希望生活越單調越好。所以我認為,村上春樹使用大量重複性的描寫配合著時間敘述的方法,都旨在強調描寫主人公對現實的恐懼,她很孤獨。

二、酒、書、二手車的象徵意義

主人公失眠的時候拿出了久藏的白蘭地酒,而且喝完後又買了一瓶。我們都知道酒這個東西是一種神奇的飲料,適當的飲酒可以陶冶情操,過度的飲酒可以麻痺我們的神經系統,以至於出現幻覺或其他一些非常規性的事情。所以酒的出現表示了村上春樹想用酒來表達出主人公壓抑恐懼的情緒。在“黑衣老頭”出現後主人公便喝了一杯白蘭地酒。

……打開起居室的落地燈,坐在沙發上喝了一杯白蘭地。我幾乎滴酒不沾。……但那天夜裡為了鎮定亢奮的神經,我的身體需要酒精。

可以看出酒是一種功能型飲料——可以鎮靜神經。那麼主人公為什麼要鎮靜神經呢?從前文可以看出,主人公害怕這個夢是真實的,所以她害怕的是現實,如果這僅僅是個夢,主人公根本就不在乎。

其次,再想喝第三口白蘭地時候,主人公猶豫了,她沒有再喝。而是選擇了看書催眠。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枯燥無味的,選擇看書催眠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從後文來看,主人公沉浸在書中不能自拔,一週看了三遍《安娜卡列尼娜》,這個時候讀書的作用已經從催眠轉化為失眠時候必須要做的事情了。村上春樹這樣的情節安排很妥當。首先,讀書催眠是多數人認同的做法,然而主人公卻越讀越精神,這違背了常理。然後當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時,主人公把它當作失眠時候必做的一件事情,這看起來很荒誕。我認為村上春樹如此安排讀書的情節,是為了突出主人公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當主人公讀到卡列尼娜與沃倫斯在火車站相遇時,再度拿出了白蘭地酒。酒與書的情景結合真是妙極了。

最後,書中開頭出現的她丈夫與他的車,還有他們的貸款還清狀況可以看出這個家庭並不是很富裕。丈夫的米色藍鳥車實際是日本尼桑下的一個品牌,屬於普通家用型的汽車,價格不高。而主人公自己開的二手本田的描述可以看出這已經是一步名副其實的代步車了,它實在是太破了。而正是這樣的一輛破車,陪伴著主人公夜晚出去兜風。最後有男人在掀起她的汽車的時候,也正是這輛汽車讓她恐懼,她知道她的車早晚要被掀翻。孤獨的主人公把自己封閉在汽車裡也意味著她不願與外界接觸,這裡可以從心理學上看出主人公的特點,她喜歡在封閉的空間裡,不喜歡去廣場之類的地方。

三、無人理解的痛苦

朝夕相處的丈夫都沒有發現她睡不著覺,周圍也沒有人發現她睡不著覺。我認為她的丈夫就像木頭一樣插在她的生活中。每天固定的時間去上班,中午回家吃頓飯下午就要出門,晚上回來的寒暄也是工作上遇到的事情,看看電視、報紙,他們夫妻並沒有真正的心靈上的交流。如果夫妻倆有心靈上的交流的話,我想主人公不至於這樣。主人公多麼希望失眠的時候丈夫會醒來關心她一下,哪怕說句“你咋沒睡覺呢”主人公也會倍感欣慰的。可見最親近的丈夫都不能走進她的內心,這是多麼的悲哀啊。

村上春樹從很多方面描寫了他們夫妻之間的不和諧。首先丈夫的工作主人公是表示不關心的。丈夫在和她討論工作上的事情時候主人公都在想著別的事情,而且她不得不說的時候才會說上幾句,這說明了他們的生活不正常。一個女人嘮嘮叨叨是天性,這是很正常的,會問東問西,好奇所有的事情。然而主人公卻不是,連自己的家庭經濟來源都不會關心。其次,每日與丈夫告別時的寒暄實在是太枯燥了,這令原本美好的一天在早上就畫上了句號。再次,性生活不和諧。本文前段描述的那段義務性的文字可以看出,主人公可以把精神和肉體分離,做愛都是義務性的,這麼說她可以邊做愛邊看小說,嗑瓜子。對於夫妻生活這可不是好現象。最後,某天的晚上看丈夫的時候竟然會有種陌生感。說明她很久沒有看丈夫的臉了,她也描繪不出丈夫的樣子。我們可以根據村上春樹的這些描寫推斷,他們的生活狀態非常糟糕,生活很不和諧。這可能是導致主人公失眠——即主人公孤獨感出現的最重要的原因。

從以上幾點我們可以歸納,村上春樹在《眠》這部作品中突出時間的使用,用一些行為來象徵孤獨感,並且從生活環境的角度來渲染孤獨的氣氛。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孤獨感十足的失眠患者。孤單的人有兩種傾向,一種渴望交際,一種自我抑鬱。《眠》的主人公屬於後者,所以她出門時候連熟人也不打招呼,每天都完成機械性的事情,夜晚出去兜風時也要把自己關在汽車裡。而村上春樹的點睛之筆在本書的結尾:

我心灰意冷,靠在座椅上雙手掩面,然後哭了。我只能哭。淚如泉湧。我孤身一人,被關在這小鐵箱裡,無處可逃。現在是黑夜最深沉的時刻,男人們仍在搖撼著我的汽車。他們要把我的車掀翻。

在失眠的第十七天,主人公的這段內心自白可以看出她幾乎快要崩潰。不知道她究竟是害怕男人們掀翻她的汽車要對她做什麼,還是害怕被發現出現在黑夜的港口。主人公想要逃避,是要逃避什麼呢?我認為村上春樹在此處的用意是表達主人公害怕自己的失眠被別人發現,害怕有別人發現她。她把自己關在小鐵箱裡是因為孤獨,而想要逃離這個小鐵箱也正是因為孤獨,因為此刻沒有人能夠理解她,如果被發現十七天的失眠就會暴漏,別人會認為她有病,而卻又解決不了什麼,她希望的是解決她的孤單,而不是解決失眠。失眠是表面現象,孤獨才是本質需求。主人公害怕面對現實,孤獨的現實,沒人理解枯燥單調的現實。

[[1]] 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4月第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