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律師的擇業之路(乾貨文字版)

青年律師的擇業之路(乾貨文字版)

李少波:中南民族大學法學實踐教學研究中心主任、講師,湖北武珞律師事務所兼職律師

郭倍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律援助與保護中心副主任

鄭武平:武珞所高級合夥人、中南民族大學法律援助中心負責人、湖北省司法廳法律援助案件同行評估(專家)律師

李少波老師

今天主題是年輕律師如何選擇,探討這個主題的邏輯前提是"有的選"。每一個年輕的律師,包括已經執業的律師在“找到自己”之前先要問一問為什麼選擇這個職業?是怎麼理解這個職業的?這樣才有可能考慮未來的業務和人生與所選擇的律所是否契合,是否合適的問題。

一、找自己。

首先,律師這個職業有很好的前景。隨著經濟發展,願意花錢投入在法律服務上的人多了。而國家也越來越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很多年輕的法科學子投入到這個職業,真心喜歡這個職業,讓他有了更好的前景與生機。

其次,年輕律師選擇心儀律所必須要表現出自身優勢和吸引力。從業務角度來看,一個才畢業、剛過法考的學生是個純小白。如果還表現出對於行業的不瞭解,無論大所還是小所都會有所顧慮。律所在選擇律師時會考慮他願不願意花較長的時間來了解這個市場。如果你表現出了對於法律特別的熱情,願意做律師,願意接受挑戰,無論是大所還是小所,在看不到個人能力的情況下,也會選擇你。

在年輕律師的能力清單當中,自信和激情是非常重要的兩個前提。

二、找人。

在選擇前都要問自己想和哪些人走在一起,無論是大平臺還是小平臺,都有老師,leader 和團隊。找一個你真心想拜他為師的師傅,一起能夠快樂共事,共同學習和共同成長的小夥伴。

找師傅和律所的時候要觀察他看重的是什麼,有的律所看重創作能力,有的律所看重律師的未來,是否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甚至是一個年輕的領導者。所以還要考察一家律所的理念。把這些原則把握好了,無論什麼規模的律所,和你都是相匹配和適應的。

三、找事兒。

走上這條路的最終目的是要成為一個專業的專職律師,能為客戶、當事人,貢獻自己的價值。而這些價值體現在具體的工作事務當中,所以得結合自己的特點去找事兒。

有些律師適合做辯護人,能夠跳出思維模式去看問題,去解決問題,願意接受挑戰;有的律師適合琢磨材料,能夠在複雜的材料當中找到邏輯,找到規律;還有一些年輕的律師特別外向,願意跟社會打交道,喜歡交朋友,能夠挖掘潛在客戶。

無論是在非訴團隊還是訴訟團隊,或者野蠻生長,都要自己去找事做,關鍵是從這些事務性的工作裡面找到做律師的規律。

鄭武平律師

我來談一下青年律師進階之路當中的困境與出路。從兩個維度去講,一個是焦慮,一個是浮躁。

一、關於焦慮。

青年律師普遍存在的境遇是,“三年之癢,五年之痛,案源沒有保障,客戶關係沒有維繫,甚至很多時候連繫統的培訓都沒有”。在實習期,律所會提供一些報酬或基本的生活保障。但一旦獨立執業以後,就需要自己去解決生存問題。在實習期內很大層面上可能沒有得到導師太多的指導,即便有,可能也是短暫的。在執業後則將面臨走專業化還是萬金油的道路。

沒有一個成熟的培訓體系。有一句話叫做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經過四年的法律的訓練,基本的思維和研究法律的能力是有的,沒有人會去背法條。最主要的恐慌實際上還是對自己內心的職業技能不自信所導致的。

因為年輕。律師是一個隨著執業經歷越久,越有實力去說服客戶的行業。拿自己的短板去跟別人的長處去競爭,本身就是一條死路。所以青年律師在這一塊兒可能有焦慮,也沒有發現自己真正的競爭力在哪裡,還在用傳統的思維去跟傳統的律師來做競爭,會產生焦慮感。

二、關於浮躁。

成長了兩三年的律師,或者稍微有點兒技能的時候,就想要脫離團隊。執業3年到5年的律師流動性是非常大的。當他有一定的能力之後就會跳槽到其他平臺,而這也恰恰體現了青年律師浮躁的一面。

對金錢看得非常的重,非常注重自己的得失。法律援助對很多社會律師來說,報酬是無法與他付出相匹配的。但這可以作為青年律師培養的一種模式,就是公益心的培養。關注每一個個案,關注每一個個案當中的人才能真正去成長起來。法援案件或多或少可以解決青年律師面臨的收入問題,而在辦理案件的過程當中,必然會有收穫,也能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克服焦慮。

三、關於選擇律所。

律師行業是一個對人的識別非常高的行業。律師在選擇律所時考慮的是,律所的理念是否契合個人的發展理念,律所的領域是否與自己的領域互補。如果律師將客戶吸引過來以後,律所卻解決不了客戶的難題,那麼去再大的所也沒辦法解決你的需求。

選擇律所,也是選擇理念。如果你的理念與團隊、與團隊leader 的理念氣場不相宜,不在一個同軌道上發展,再高的平臺可能也很難給你帶來提升。

青年律師的擇業之路(乾貨文字版)

Q1:本科畢業是否有必要讀研?如何能快速地擺脫學生氣?

郭倍倍老師

如果抱著終身學習的觀念來跟老師長期做交流的話,是繼續去考研深造還是去直接做律師都沒有任何影響。把焦慮和浮躁放下,邊做邊學,困難就會迎刃而解。把工作和學習做一個結構化的安排,就會有成果。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都是先從標籤開始的。如果你的客戶因為你的學生氣而不信任你,就要通過規範的流程把人格信任轉換成系統信任。

李少波老師

客戶在評價一個律師的時候,確實有先入為主的潛意識。但這是年輕律師面臨的共性的問題,不用去過度擔心。有激情有精力有創造,這是年輕的優勢,要把你的核心的競爭力給客戶展現出來。

以客戶為中心,想他所想,提供給他在你這個年齡,他認為你提供不了的東西。在客戶面前你是專家,顯示出專家的素養,給他提供解決方案,去把你的優勢展示出來。在短時間裡邊沒有向客戶展示你的吸引能力和魅力,可能就錯失了一些機會,但是不要緊,等待他一定會來的。這個等待的過程中,我們就去準備去學習去總結去琢磨,機會就在這些準備之中。

鄭武平律師

律師行業從來都不是靠顏值吃飯的行業,他是靠專業服務。第一印象客戶對你建立了一個低的預期,你給他一個超乎預期的結果,這個時候他會非常驚喜,對你的認可度非常高。如果事先對你的第一印象非常好,把你塑造成一個非常高大上的律師,最後發現水平也就這樣,這是一種向下的感受。

Q2:青年律師如何平衡野蠻生長的自我學習和與師父的模仿學習?

李少波老師

師傅都是資深的律師,在行業裡邊有自己獨到的職業技巧和社會美譽度。他們也願意將自己的職業技能、為人處事的風格和行為模式的觀念來給自己的助理,幫助他們快速成長。也有年輕的律師經過自己的摸索最後成長的也不錯。無論是哪種學習風格,在代理案件的時候就要找到基本的規律。那麼,在學習師傅的時候,就不用學習他們的習慣和表達風格,只用學律師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和技能。當然最重要的就是還是要學師傅的格局、魅力人品、胸懷,品性最重要。因為每一個職業到最後,都是個人魅力

綜合展示。也許你不知道為什麼客戶找到你,但是一定是你身上的閃光點吸引了他。

年輕人一定要獨立思考,有的師傅身上還有很多不好的習慣,可能落後於時代的趨勢。有獨立性,年輕人能在短時間內拿出很棒的成果,這樣你才能成為自己。

鄭武平律師

師傅要從兩個方面界定,一是具象化的指導老師,一個是能向其學習的師傅。哪怕我們在裁判文書網當中看這些案例,也是無數個我們看不見的師傅。學生與師傅的關係,就如同駕考的科三時考生與考官的關係,他只能在邊上看,快要撞車的時候,最多給一腳剎車,而其他的路況都要自己來走。武俠小說裡經常會有武學天才偷師的情節,偷師不是去竊取,而是在邊上模仿。

最擔心的情況是,自主學習沒學好,師傅也沒有模仿好,最後變成了四不像。無論是自主學習,自學成才;還是跟著老師形成一個模板,都可能是成功的,自己不努力才是問題。所以在這裡不存在平衡的問題。

Q3:剛畢業在體制內磨練一段時間再做律師會不會好一些?

不管是在哪裡,都要保有隨時可以離開的能力。不管在哪個階段都要做好準備,才能為個人的遷移做好鋪墊。很多人擔心在體制內待久了會失去做律師的機會和能力,實際上在體制內的磨練,完全可以把我們在法學教育中的學習成果發揮出來。公務員體系工作的內容和做律師其實並沒有矛盾,不要把體制標籤化甚至妖魔化。在準備公務員考試的過程當中,也做好去律所的準備,而不是在考不上的時候再投簡歷。如果兩手準備都做好了,選什麼都沒有關係。

Q4:非法本的律師,如何去進一步的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

李少波老師

提升理論還是需要閱讀。就像建房子打根基要深入一點,也不是一天就能打下的。時刻關注自己領域內會涉及到的技能,有哪些理論和經典的著作,進行系統的閱讀。在案例研討上由淺入深,從實務當中開始提升技能,從實務中發現理論。從專業領域著手,再去拓展閱讀其他領域的書籍,隨著知識的增長,根基也會慢慢打起來。在閱讀的時候不能僅僅滿足微信、網課這種碎片化的學習,一定要看著作和前沿論文。

郭倍倍老師

我認為現在最好的學習方式是找人去交流學習。對話式的交流和學習不容易讓對方迴避,也更易獲得知識。現在很多學術期刊在向公號轉移,很多律師團隊也通過公號發佈原創研究,這類團隊都比較容易聯繫上,完全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學習和交流。利用互聯網提供的便利,能夠找到人幫助我們將自己認為的理論功底不足的方面很快補足。

Q4:該怎麼回覆當事人問“我們這個官司能不能贏”?我們能否對案子有所選擇?

鄭武平律師

任何案件都有風險,我會對當事人說:“就像醫生治病,能否治好病人主要看看病情發展,能不能治好是隨著診療的過程發生變化的。”在代理案件的時候面對的是不確定的對手和法官,我們都沒辦法給當事人一個明確的答覆。但是可以告訴當事人,這個案件有利的地方是什麼?符合法律規定的地方在哪裡?對當事人進行足夠的風險提示,他會信任你,因為你考慮的是他的退路。

案子到底要不要接,需要從兩個維度去考量。第一是,個人能力能不能服務好當事人的需求。第二是,當事人支付的報酬符不符合我的成本。

李少波老師

1、一定要給明確的建議。律師是提供諮詢服務的人,而客戶是諮詢者,他是迷茫的。對於客戶的問題,而是要給出一個合理的方案,最好的情況可以是什麼樣的,要實現這個結果,需要什麼樣的條件;最差的情況是什麼。對客戶做出清晰的富有梯度的設計體系,告訴他應該幹什麼。

2、我們是代理人,是幫助他實現他的行為,最後的責任由他的承擔,而且他還給你費用。所以你應該明確的表示,我一旦接受你的委託代理,我會按照我的方案盡職盡責的去實現你的利益最大化,那我做的事情你應該給我客觀的公平的對價。有一種情況我們例外,就是公益援助,我們做的是社會責任。

Q5:“如果人生沒有方向,那所有的方向都是你的方向。”這句話怎麼理解?

李少波老師

在人生的選擇當中定一個具體的目標,這個具體的目標如何契合長遠目標。我們在定目標的時候一定要具象化。這個問題也就是我在分享當中提的第一個觀點,我們想做什麼樣的人。不管做出什麼樣的決定,都應當是自願且喜歡的。一旦目標確定了,在某一個彎道上走偏了也一定會回來的。

郭倍倍老師

如果人生沒有非常明確的目標的時候,我們到底應該怎樣繼續前進。如果產生了對目標確定的困惑是非常正常的,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有方法來解決。好奇心,意志力,感召力,洞察力,結合你自己身邊的社會條件,有意識的做階段的反省或者覆盤,慢慢的你的目標就確定了。

鄭武平律師

摸著石頭過河也需要走出一步,如果永遠在原點等待,就永遠不可能出發。我們可能都是在選擇一個方向,跨出一步,向前走一段路會形成這樣的倦怠感。當你想要快步往前的時候,就是需要定目標的時候。

如果方向錯了,停下來就是前進。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