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海州」板浦插酥小脆餅

「品味·海州」板浦插酥小脆餅
「品味·海州」板浦插酥小脆餅

“紅韻海州”「品味·海州」專欄與你見面!

海州歷史悠久,富有生機與活力,

她是一支激盪人心的歌,

她是一首宏偉壯麗的詩,

她是一幅溫暖感人的畫,

讓我們一起品味海州,

在海州的詩、歌、畫中尋找海州記憶

……

今天與你分享的是潘友國

板浦插酥小脆餅

「品味·海州」板浦插酥小脆餅
「品味·海州」板浦插酥小脆餅「品味·海州」板浦插酥小脆餅

▾點擊收聽▾

「品味·海州」板浦插酥小脆餅

說到板浦插酥小脆餅,還有一段生動的傳聞。相傳當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訪來到鹽都板浦,一天,他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小帽,手搖紙摺扇,打扮成一副商人的模樣在板浦街上閒逛。

當時板浦是蘇北鹽商富家的聚居之地,青石板街上店鋪林立,人群熙攘,車水馬龍,民風淳樸,商賈雲集,熱鬧非常。乾隆看到如此繁華景象,大悅:好一幅《清明上河圖》。他獨自逛著逛著,不知不覺逛到中大街一家餅鋪。此店門前人頭攢動,生意十分紅火。乾隆見狀,一時心血來潮,突發靈感,想借機試一試蘇北古鎮的風氣。於是乾隆靈機一動,喬裝成要飯的,他走進店裡向店主討食。店主見這老頭兒非常可憐,不免有些同情,就連忙贈予了小脆餅和茶水讓其充飢。乾隆一嘗,頓覺滿口生香,而且嫩、脆、酥,忍不住眉開眼笑,拍手稱讚道:“美哉!妙不可言,真乃天下第一美食也!”嘗完餅,乾隆問:“此餅何名?”店老闆答道:“插酥小脆餅。”乾隆叫店老闆捧來文房四寶,揮毫寫下“板浦插酥小脆餅”七個大字賜給店主。待乾隆皇帝走後幾天,店老闆才聽人說起稱讚他插酥小脆餅好吃的人,就是當今皇上。店老闆又驚又喜,趕緊將匾掛起來。板浦插酥小脆餅因此而名聲大振,身價倍增,日益流行起來,品嚐者紛至沓來,成為板浦名特產。

「品味·海州」板浦插酥小脆餅

傳說是真是假,尚無人考證,反正這個傳說在板浦廣為傳頌。現今板浦中大街確有一家餅鋪,金黃底綠字的“板浦插酥小脆餅”匾額高懸門楣,店門雖不大,卻門庭若市、生意興隆。其店主陸玉強是小脆餅第十一代傳人,傳承了三百年的特色技術,用白麵粉白糖、板油等擀成為長條,另取玫瑰、香蔥、板鹽……製成五釐米見方、一釐米厚的餅塊,沾白芝麻,用不溫不旺的文火烘烤至熟,出爐裝盒,外香裡酥,可口鬆脆。更妙的是,餅能久放,便攜帶,因而四季皆宜,常年暢銷,還可作為珍貴禮品饋贈給親朋好友。

小脆餅是我的最愛,我是小脆餅忠實的“粉絲”,隔三差五,都要買上幾斤。有時得閒,也會信步路旁餅鋪中觀賞陸師傅的勞作。只見其配料講究,工藝複雜,做起來很難。先將面揉團拉長,撒上白芝麻,切塊,配上各種用料,再用“墩布”將爐壁清理一遍,然後手拿著餅坯,掂兩掂,朝下託在掌上,連頭帶臂地鑽到爐膛深處,把餅坯貼上,整套動作從容、流暢、乾脆、利落。

烘烤小脆餅的火候掌握非常關鍵,底火大了,會烤焦,火小了,烤不熟。炭火不能用,柴火也不能用,能用的就只有麥火了,把麥秸捋成細長的把子,在爐下分開燒。一把火燒在爐底左首,另一把火就要燒在爐底的右首,燒過兩把火,還要停一陣。只用爐底的忽明忽暗的火,慢慢地烘烤,爐膛內餅坯漸漸鼓起由薄變成厚,餅表面變得金黃。陣陣芝麻香飄出爐膛時,便用竹篩封爐,使其在爐內受熱均勻。須臾,陸師傅一手持長柄鐵鏟,一手舉長柄鐵兜兒伸進爐膛,剷起鏟落,兜滿倒在竹匾中。出爐後的餅兩面金黃,鬆脆噴香。吃起來甜而爽口,吱吱脆響。此時店內顧客不禁嘖嘖稱讚,竟忘其次序,爭先恐後,陸師傅口中唸唸有詞:“排隊,莫擠……”

「品味·海州」板浦插酥小脆餅

出於對老家小脆餅的熱愛和好奇,工作暇餘時,在單位初級中學啟智樓圖書室查閱了一些資料,才知道記載小脆餅的古籍頗多。如果予以轉錄,儘可出一本專集,為節省篇幅起見,現把有關小脆餅的一些文字摘錄如下:《地方誌記載》,清末武狀元卞賡,少年時嗜食小脆餅,考中狀元之後,每年回家祭祖,必嘗小脆餅。李汝珍在板浦寫《鏡花緣》時,日日喜食小脆餅,食之不厭,稱之為開胃通竅小脆餅。清文人袁枚稱其“味美絕倫”,令家廚王小余如其法為之,卒不能及,不知何故,深感遺憾。清《食物志》作者徐珂認為,吃此餅,而“天下餅可廢”。我市作家彭雲先生,在為鄉土作家姚祥麟《板浦春秋》一書代序中寫道:“板浦插酥小脆餅,堪稱現在小吃的活化石。”1984年,來板浦拍電視連續劇《醋聖》的電影藝術家陳之,品嚐了插酥脆餅後也大加讚賞,稱其名不虛傳。插酥小脆餅,讓許多歸國探親的華僑都慕名前來購買,以重溫兒時的口福。

鄉味,回味無窮,散發出誘人的力量。

「品味·海州」板浦插酥小脆餅

今日誦讀

板浦鎮中正社區黨委副書記

孫井花

不為模糊不清的未來擔憂,

只為清清楚楚的現在努力。

「品味·海州」板浦插酥小脆餅

歡迎轉載,轉載請聯繫授權並註明來源

值班編輯:張曉明

責任編輯:徐小茜

文章來源:《記憶中的海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