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正定,歷史是正定之根(1)

天下正定,歷史是正定之根(1)

過了長江與大河,橫流數仞絕滹沱。

蕭王麥飯曾倉卒,回首中天感慨多。

這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首詩。文天祥抗元失敗,從廣東被押解到大都(今北京),途經滹沱河時發出這樣的慷慨。滹沱河,戰國時稱“呼淪水”,秦叫“厚池河”,東漢名“滹沱河”。在大河的北岸,有一座歷經滄桑矗立至今的古老城池。

天下正定,歷史是正定之根(1)

歷史是正定之根

這是一座濃縮著浩瀚中華文明,有著7000年人文史,2700多年建制史,16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這座古城的名字叫正定。

正定,從渺渺遠古而來,東接瀛海,南跨滹水,西抵太行,北依恆山。踞渤海之陽而闊其懷,踞滹水之陽而掬其秀,踞太行之陽而浩其氣,踞恆嶽之陽而憑其雄。7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片土地上烙下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文明標記,創造著燦爛的文明。

南楊莊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蠶蛹,距今已有5400—5500年的歷史。春秋時期,鮮虞部落(公元前770年)白狄族人(姬姓)以正定為中心,建立鮮虞國,定都新市(今正定新城鋪),在群雄逐鹿的時代存續了281年。

新市,是正定這片古老土地的第一個稱謂。

天下正定,歷史是正定之根(1)

戰國初期(公元前475年),鮮虞人在原鮮虞國的區域內建立了中山國,設東垣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山文化,有史家謂之“戰國八雄”。趙惠文王三年(前296年),中山國被趙國滅亡,新市與中山都歸屬了趙國。

東垣,是正定這方熱土的第二個名字。

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劉邦親自出徵東垣(今石家莊市郊區東古城)平定趙國相國陳豨“造反”。這一場戰役讓劉邦認識到了東垣這一帶地理位置的重要,只要東垣安定,燕趙一帶就能安定,於是給東垣改名“真定”,取“真正安定”之意。真定歸屬恆山郡(後為避漢文帝劉恆諱,恆山郡改名常山郡),又於漢景帝年間,置常山國,領真定縣。

真定,是正定這座城的第三個叫法。

天下正定,歷史是正定之根(1)

這之後,在歷史上先後還常山、恆州、恆山、鎮州、滹陽等二十多個稱謂。

在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臺山圖》中,繪製1000多年前的河北道鎮州(今正定)圖畫,正定城的歷史風貌和建築格局歷歷在目。

北魏天興元年(公元398年)正月,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巡幸到滹沱河南岸的常山郡,看見河對岸前燕大將慕容恪所築軍事城堡安樂壘,“嘉其美名”,當即決定將常山郡治遷至到安樂壘,以“移郡理之”將原來的土築城垣改為石砌城垣。

天下正定,歷史是正定之根(1)

安樂壘,這個當初只有單純軍事作用的堡壘,從幕後走上了歷史的舞臺,在歷史舞臺上成為河朔三雄鎮之首。《資治通鑑》上講:“城之小者曰塢(北方稱壘,南方稱塢),天下兵爭,聚眾築塢以自守。”這裡講,南方的“塢”與北方的“壘”都是一種具有防禦性設施的城堡式建築。安樂壘,就是正定城的前生。正定城的建城史從這時算起,歷經風雨到了今天,已有1600多“歲”。

“千年正定城”,千年只是個概數。他的大氣、襟懷、威嚴,歷經滄桑,卻愈發深沉、內斂、厚重。

天下正定,歷史是正定之根(1)

北宋左丞相、工部尚書宋祁這樣給正定定位:“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真定,以其扼賊衝,為國門戶也。”

歷史巨輪行駛到清雍正年間,雍正元年(1723年),“真定”因避世宗胤禛名諱,改名“正定”。但“正定”這個名字來歷絕不是這樣簡單。雍正皇帝對佛典頗有研究,他身為天子卻起有“圓明居士”和“破塵居士”兩個法號。他將“真”改為“正”,真定就成為了正定。而“正定”正是佛教八正道之一。

正定城從遠古走來,軍事重鎮,國之咽喉,“燕南古郡,京師屏障”,這樣的重要地位從未被忽視。自北魏至清末,一直是郡、州、路、府治所,是各時期北方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區域中心。

天下正定,歷史是正定之根(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