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

《後漢書》: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

《後漢書·虞詡傳》中有言:“ 志不求易,事不避難……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意謂立志不求易成,行事不避艱難,就比如砍柴,如果沒有遇到盤根錯節,怎麼能分別利刃與鈍刃的區別呢?後常用“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來告誡人們只有志存高遠,堅定不移,迎難而上,才會取得最後的成功。

東漢漢安帝永初年間,朝歌一帶叛匪寧季等數千人連年聚眾作亂,攻殺縣吏,州郡無法平定。大將軍鄧騭便命虞詡作朝歌縣官。當虞詡的故人舊友都為他深感憂慮之時,虞詡坦然笑答,“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臣之職也。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虞詡的這番話充分表現了他迎難而上的擔當意識。

志不求易,事不避難,一直是古往今來成大事者的必備品質和精神追求。

據《國語·魯語上》所載,魯莊公之際,魯國大飢,臧文仲便請求魯莊公用魯國名器去齊國換取糧食以賑饑乏。莊公問他誰去比較合適,臧文仲說,國家遇到饑饉,卿大夫應當出國求購糧食以救國難。我擔任卿位,理當前去。臧文仲的隨侍們疑惑道,國君沒有命你前往,你卻主動請纓,這不是自討苦吃嗎?

臧文仲告訴他們,“賢者急病而讓夷,居官者當事不避難,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國家無違”。意思是說,賢能的人急於把不利留給自己而將方便讓給別人,做官的人應當敢於擔事而不迴避危難,掌權的人應該體恤百姓的憂苦,這樣國家才能安定。臧文仲歷仕魯國四朝,為後世景仰,正是因為他有志於為國紓難,而不求一己之利,所以在面對魯國內外嚴峻情勢之時敢於正視和擔當,最終都取得了成功。

《後漢書》: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

俗諺說,有志事易,無志事難。知難不畏,絕壁可攀。只有立下大志,才能為之奮鬥不已,越是遇到困難,越矢志不渝,知難而進,如此便能取得常人不能取得的成就。

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一生潦倒,屢次科舉不應,年至七十仍然難酬壯志。但他並未灰心喪氣,知難而退,反而不斷激勵自己,潛心著述,終於在文學上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一部《聊齋志異》使其名垂千古。

蒲松齡曾撰一副對聯用以自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副對聯告誡人們,凡是能夠成就一番大事的人,無不志存高遠,堅韌不拔,臨難不懼,勇於拼搏。

清代文人彭端淑在《為學》一文中說,“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可見天下事,全在人為。為之則易,不為則難。

明朝正統年間,明英宗北征瓦剌慘遭失敗,英宗被俘,京師震驚,人心惶惶,遂有大臣提議南遷,偏居一隅以求安身。當此危難存亡之際,兵部尚書于謙力排眾議,積極主張抗戰。于謙臨危受命,全權負責督戰守衛之事,他臨危不懼,迎難而上,親自掛帥作戰,鼓舞士卒志氣,最終大敗瓦剌,贏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使大明王朝轉危為安。

《後漢書》: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

朱熹曾說,立志不堅,終難濟事。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也說,勇者不避難,智者不失時。對於我們來說,只有勇敢面對前進中遇到的困難,敢於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並且鍥而不捨,持之以恆,唯此,方能事有所成。

◎本文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