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全食的背後玄機,你瞭解多少?

不論日食、月食,作為觀賞成本最低、最親民的天文奇觀,每次的出現都會引起坊間的強烈關注。而我們是幸運的,因為——

據稱,就在即將到來的7月28日凌晨,罕見的月全食又要來了!這次規模盛大的月全食,是繼今年1月31日後第二次月全食,專家預測“全食”階段時長將達到104分鐘,這可能是21世紀持續時間最長的月全食!

月全食的背後玄機,你瞭解多少?

對於月全食,許多吃瓜群眾只是抱著欣賞的念頭,但是,月全食的玄機,聰明的你瞭解有多少呢?

月全食的成因

其實,月食是自然界的一種現象,只有當太陽、月亮、地球三個星體恰好或近似地處於同一條直線上的時候(當然了地球在太陽和月球之間),地球和月球本身不會發光,這時候太陽光本身照到月球上的光被地球遮蓋,才形成了我們常說的月食現象。

對於我們的母星地球來說,太陽和月球的方向近似相差了180°,因此,月食一定是產生在 “望”(古代的用法,即農曆十五或者十六,)。但是,值得留意的地方是,因為太陽和月球的運行軌道並不在同一個平面上,根據科學家們的測量,大概有約5°的夾角(不要以為小,其實差得很遠的),因此只有太陽和月球分別位於黃道和白道(黃道就是太陽的運行軌道,同理白道是月球的)的兩個交點附近,才有機會形成一條直線,產生月食。(所以月食還是比較罕見的天文現象)

月全食的背後玄機,你瞭解多少?

地球人觀察月食的歷史

世界上最早的月食記錄是前2283年美索不達米亞天文學家的記錄。而中國,則最早在漢朝時,我們偉大的祖先天文學家張衡,就已經通過總結前人經驗,結合實際發現了月食的原理。月食在那個時候可不只是用來觀賞那麼簡單,它的出現,給科學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推動。

換句話說,正是因為人類對月食的研究,使得人類科學有了一定的進步。比如,早在前4世紀的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時看到地球影子的圓形,而推斷出地球是圓的。

現代人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在知識傳播受限的古代其實很不容易。前3世紀古希臘的天文學家阿里斯塔克(Aristarchus)、前2世紀的喜帕恰斯(Hipparchus)都提出過通過月食,進而粗略地測定太陽、地球、月亮的大小。另外,偉大的伊巴谷還提出在相距遙遠的兩個地方同時觀測月食,來量度地理經度。而在2世紀,科學家托勒密研究古代月食記錄,也就是站在前人肩膀上來研究月球運動,這種研究方法和思想一直沿用到今天。

月食文學的經典

要說月食文化的經典,非中唐時代的盧仝莫屬。他揮毫寫下的的《月蝕詩》,用1677字,描述了(古代)在浩瀚廣闊的天體中發生的一次月全食現象和過程,氣勢磅礴,山河震撼,是一個絕對的的空前絕後的創新。

下面節選了其中一段,供大家欣賞:

月全食的背後玄機,你瞭解多少?

作者肖像

初疑白蓮花,浮出龍王宮。八月十五夜,比並不可雙。

此時怪事發,有物吞食來。輪如壯士斧斫壞,

桂似雪山風拉摧。百鍊鏡,照見膽,平地埋寒灰。

火龍珠,飛出腦,卻入蚌蛤胎。摧環破璧眼看盡,

當天一搭如煤炱。磨蹤滅跡須臾間,便似萬古不可開。

不料至神物,有此大狼狽。星如撒沙出,爭頭事光大。

......

東方蒼龍角,插戟尾捭風。當心開明堂。統領三百六十鱗蟲,

坐理東方宮。月蝕不救援,安用東方龍。南方火鳥赤潑血,

項長尾短飛跋躠,頭戴井冠高逵枿。

月蝕鳥宮十三度,鳥為居停主人不覺察,貪向何人家。......”

是真的長。但是作為我國古代為數不多的記錄月食的文學作品,做得已經相當不錯了,只是囤於眼界,古人仍然保留了很多迷信的成分。

月全食的背後玄機,你瞭解多少?

月食相

最後祝大家兩天後成功觀賞到月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