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太在意別人的想法和自己的短板可明明我們有自己的“活法”

我們太在意別人的想法和自己的短板可明明我們有自己的“活法”

如果我說一個人辭了職,沒有工作沒有收入反而比在工作賺錢時花得還多,你會不會想這個人家裡是不是有礦。

由原來工作時每個星期花99買十點課堂的課,再到花幾千買一門課,給自己的規劃就是生活房租買吃買用的外每個月必須對自己腦力有一個投資。有一種每天除了工作,不聽聽課不看看書就覺得每天白過或是沒有過的感覺。

我們太在意別人的想法和自己的短板可明明我們有自己的“活法”


到現在辭了職比工作時一年花的錢還多,幾萬塊學習東西。

你學那麼多東西有什麼用,你又沒用出來,又沒有變現,聽到這些話的時候我特別特別沮喪。

對啊,我都沒有變現,一直在花錢,書買了一堆,也不是每本都看完,課買的雖然都看完了,但好像也沒有拿出來變成錢,自己有時會忍不住懷疑意義,我是不是太沒有生活或是生活太無趣了呢,所以才做這些呢?

取得過一些成效,比如工作時帶領引領做了一些事,自己也提升了很多,但還是會自我懷疑,自我消極一下,是不是自己太沒有能力,別人都出去玩了,關係交往力都很厲害,而我好像放假除了睡覺看書聽課看一些自己喜歡看的電視以外,好像並沒有什麼樂趣。

可以不看電視可以少睡覺,但好像有一些不行,不是看書也不一定是聽課,只是那種每天必須有我獲得了什麼,回頭看看我買的書,我關注的公眾號,平時閱讀的推文,還是微信讀書,用一個名詞統稱的話,居然全叫思維成長,對就是這個,其它什麼都可以不一定,但每天必須有思維的自我成長,只要有我就覺得我是”活“的。

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能幹什麼,或是我能做什麼一輩子不會累,會一直有動力做下去,一直有這個想法,理智會跑出來反駁是,你可能腦子想太多了,有這樣的事工作嗎,你能行嗎,你明明還有很多問題?


我們太在意別人的想法和自己的短板可明明我們有自己的“活法”


對工作會倦怠,對人會缺乏激情,是什麼讓我起初說我可能在這個公司一待會待10年+的信念變成了疲憊和不想在這裡好像不是我想要的了的感慨,莫名的流眼淚,莫名的煩躁,莫名的不知道如何走下去,莫名的好像都沒有錯,只是好像哪裡錯了,內心有一個聲音跟我說,你需要停一下停下來看一看自己,你的內心需要被照顧了。

離開,人已離開,心懷對每一個人的感恩,直到現在錯覺還在,還在公司與大家一起的錯覺,像是從未離開過,只是放了個長假,BOSS讓我回去,內心那個聲音在說,不,你那個自我需要你。

很奇怪,同事跟我說你活得真瀟脫,鄰居親人會關心你在家幹什麼呢,別人都出去了,你怎麼還沒有出去呀,你問心裡會不會有失落徘徊,當然會有,也會想很多就是了。哈哈。

我做了一個優勢測評。

是我的人生初見,是我想要的女生活法原來是這樣,原來內向的人可以特別自在,原來有引領力是因為這樣,原來處理爸媽的同事親人的關係方法還可以這樣的人,崔璀女神家公司研發的一門新課,而她本人就是一個把優勢發揮到極致的人。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情景,在開會的時候想一直表達,想要帶領,相信自己可以做決策可以帶領一眾人走得更好的感覺(雖然可能做得不好,但你就是有那股勁覺得的勁),會說,你先聽我說話,有人看到的是原來有引領的人太精彩了,也有人說這是一言堂嗎也太愛表現了吧。

而我有那麼幾次,被關係最好的同事說過一句這樣的話“你這是一言堂”,表面上不在意繼續會議,只有自己知道,會後自問了自己很多次,你是不是一言堂,是不是真的太愛表現自己了,是不是不會傾聽。

好的是我們是一個關係融洽,從來也不“宮鬥”的職場環境,沒有人在意一些話一些生氣,一些是不是針對誰,是故意還是有意。

內向,情緒敏的人總是會多想一些,可能為了一個事情一直在心裡記得,一直琢磨,累人,是真的很累人,所以總會有很多內向的人會問,我很內向怎麼辦,內向不好怎麼辦,內向的人會焦慮,會煩惱,會不知所措,會繼續想很多,像是一個惡性循環一樣怎麼辦。

我們太在意別人的想法和自己的短板可明明我們有自己的“活法”


妙的是

最近很多事情積在了一起,家裡廚房我跟媽媽執意要裝修,做櫥櫃的,做櫥櫃門。

這不,就遇到兩個內向的人,做櫥櫃的人細心喜歡多想,深怕別人說他弄得不好,節約每一塊瓷磚,細緻的量每一塊地方水泥用多少,邊角料還可以用來做什麼,做不好時晚上覺都睡不好。

第二個做廚櫃門的師傅,話少,內斂,做事同樣細緻,人年紀不大,粘膠上門門上標好每一個位置,裝前對齊裝後檢查是否齊整,所有裝完再檢查一遍縫隙,再次補膠上縫,檢查是否有遺漏,收錢支付寶轉賬後,明明聽到響聲後也看了,要走的時候,他說他要再看一下有沒有到餘額寶。

有一個共同點,確認了好幾遍。

內向的人多想,細緻,“連自己都不相信”,就是因為這樣,他們倆人是老家需要裝櫃和門被要求去裝門裝櫃最多的師傅,大家都放心又還不廢特別錢。

有一種感覺

他們身上似乎有點有意思的東西,似乎是我的影子,一件事情沒有做好沒有做完會一直想著,特別在意

要說共同的特點大概說的也是責任心太重吧。

但從心理學上來說,應該這個的背後是什麼,為什麼,就在剛才我得到了一個答案,我們這麼有責任心,這麼把工作或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的原因背後,可能是我們需要那份成就感,成就感帶來的有哪些好處呢,有讚揚有相信,最重要的是自己雖然累過雖然煩過但內心會有能量。

對於同事說的”一言堂“,還是妹妹說的你沒有”變現“。

測試報告告訴我,這就是我的優勢啊。

有一段時間覺得要引領別人,就像我可以引領別人,我有這個作用,引領別人注意到TA們可以怎麼樣,可以去想要可能達到的改變,著手去改變。

可以共情別人,但似乎又矛盾的認為引領力帶來的是不是控制感強呢,或是控制慾呢,之前很喜歡用控制慾來描述自己,但發現不太中肯也不貼切,因為我根本不想控制什麼,只是習慣性的去引領別人,去分析去想法,去告訴還可以怎麼辦,去因為要想辦法做好去做決策去怎麼辦倒逼自己去學習,去看書也好去聽課也好,這讓我內心有力量。

似乎是需要學習的這種”活法“,這個規律就像是去推動我共情力引領力再用驅動力去學習。

會想我是不是一個特別擰巴的人,會不會有時生活事業家庭都兩手空空。想的太多,卻實現的太少,因為不停的疑問知道了一點答案,內心坦然了很多,只是那個自我焦慮懷疑還是會時不時跑出來作崇一下。

我們太在意別人的想法和自己的短板可明明我們有自己的“活法”


直到

“骨子裡的東西,你不是得過且過的人,有規劃,你很優秀,你只是在沉澱自己,每個人階段不一樣”

看到這幾句話心裡某個地方突然動了一下,

1是有人懂你了,

2是這幾個字眼“骨子裡,不能得過且過,要有獲得感,規劃,沉澱,階段不一樣。

對啊,我不想得過且過才離開,骨子裡每天要有獲得感才是我的活法,我的規劃和沉澱和階段確實可能與別人不一樣罷了,那又怎麼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