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谷地:電足產業興

河湟谷地:電足產業興
河湟谷地:電足產業興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沿著湟水河鳥瞰,一條燈帶蜿蜒靜臥,河湟兩岸燈火璀璨。近年來,國網海東供電公司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把優質服務送進千家萬戶,助力鄉村振興,為地方發展注入了活力。依託充足的電力供應,河湟谷地興起一批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開闢了一條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

“網紅”打卡地景美電足遊人如織

10月10日,走進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袁家村·河湟印象景區,一家掛滿紅辣椒的磨坊門前遊客攢動,老闆毛常雲正在磨辣椒麵兒。

“以前可都是用人力推石磨,現在是刀閘一推省事!我們景區整條小吃街都離不開電力保障。”看著現磨出的辣椒麵又紅又香,圍觀遊客紛紛上前購買。

平安驛景區距離省城西寧40多公里,佔地約1000畝,總建築面積約16萬平方米。該景區仿古門樓、戲樓、人民公社等建築,重現了五六十年代老平安驛的風貌。來到這裡可以觀賞獨具特色的青海花兒、土族輪子秋等特色民族演藝,還可以品嚐青海釀皮兒、手抓羊肉、土火鍋、酥油糌粑等傳統美食。

作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景點,袁家村像毛常雲一樣的商戶總共有160餘戶,全電氣化設施為景區日常製冷、烹飪、溫泉、燈會等提供了充足動力,來來往往的遊客們悠閒駐足體驗別樣的民俗文化。

為保障景區充足的電力支撐,在規劃建設之初,國網海東供電公司超前介入,為景區新增了5臺630千伏安的變壓器,並跟蹤服務建設用電,確保項目早供電、早投產,景區2018年10月正式投運。

如今,國網海東供電公司針對客戶特點,不定期組織“三江源”共產黨員服務隊,對該景區高、低壓配電室設備、供電線路接頭進行測溫、隱患排查,確保該景區安全可靠供電。

平安驛民俗旅遊文化項目在這裡落地,不僅為當地群眾帶來了就業機會和可觀的經濟收入,也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景區月平均用電量在5萬度左右,供電服務人員對我們的用電需求很重視,安全用電有保障,遊客玩的開心,我們的發展勁頭也很足。”據平安驛景區綜合部副部長馬海明介紹,自今年4月13日正式復工以來,景區日平均遊客接待量在6000名左右,今年‘五一’期間日接待遊客量達到10000餘人次,達到復工後的接待高峰。

電力支撐 特色農業轉型發展

“特色農業、電力先行”,優質電力使得河湟谷地現代設施農業產業化走廓、區域性物流樞紐、區域性歷史文化旅遊、東部城市群建設、“菜籃子”生產基地蓬勃發展。

在海東市樂都區洪水鎮坤鑫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大棚外整齊的配電線路將每個大棚連接起來,200棟溫棚的保溫草簾幾分鐘內全被掀開。大棚內紫長茄、綠菠菜、紅辣椒長勢喜人。走在溫棚間的小道上,菜農們正忙著在溫棚裡修剪、澆水,溫棚頂部安裝著一臺電動機,專供3千瓦的自動捲簾機用,只要抬手合上電閘,幾分鐘便能完成以前一個人一早上的工作量,三五個人便能操心10多個大棚,省時省力還省錢,便捷的操作也深受農戶們的喜愛,電力助力特色農業,讓這兒的荒山變成了“金窩窩”。

海東市樂都區坤鑫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集低碳生產、生態種養和綠色休閒為一體的菜籃子基地,共有溫棚500多個,主要以種植樂都辣子、培育各種秧苗為主,該基地培育的辣子遠近聞名、供不應求,秧苗為專供北京定點銷售產品。

據大棚基地負責人張佔勇介紹,該基地共有500個大棚,都建在山坡上,這裡多數是荒地,土壤富硒,日照時間長,種出的辣椒、櫻桃、草莓等果蔬品質好,供不應求。但是,山上缺水,澆灌是個難題。後來供電公司為基地架設了一條專線,用水泵抽水澆灌,解決了這個難題。現在,大棚裡還用上了滴灌設備,澆水更精準、不浪費,果蔬、花卉長勢也好。

不僅如此,坤鑫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溫棚裡還安裝了提高溫度的加熱器,實現了水肥一體化技術,利用“互聯網+”通過網絡平臺拓寬銷售渠道,進行農產品線上交易。隨著經營方式的不斷轉型,逐步形成了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鏈,產銷一條龍模式,目前,產品已遠銷北京、廣州等大城市。

海東市是青海省農業大區,蔬菜產量佔全省的一半以上。近年來,依託優越的地理環境,逐步形成了規模化經營態勢,已建成蔬菜溫室大棚約12萬棟。

主動服務當地特色農業發展,國網海東供電公司加大農網改造升級投資力度,“十三五”期間投資總額達27.11億元,將配電線路、變壓器架到了溫棚旁,實現了“棟棟通電”。有了電這個好幫手,菜農們把精力放在了蔬菜產銷上,放在了研究栽種技術上,高原特色農業在這裡實現了華麗轉身。

來源:青海新聞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