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這麼多年,你以為你真的會讀書嗎?

跟大家分享,我認為對我很有啟發的資料——國際知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先生講述讀書的方法,大家上網很容易就搜索到的。當然,我也為很忙(lǎn)的你準備好了。


此方法的適用範圍:為知識而讀書的方法,而不是為考試而讀書的方法。

解讀:這個很重要,任何方法都有它的適用範圍,也就是前提。前提不一樣了,自然方法就不一樣了。不要妄圖找到一種適用解決一切的方法,這根本不存在,就像牛頓這樣的天才,也一樣^_^以後學習方法的時候,一定要去關注他的適用範圍/前提條件是什麼,否則就容易陷入低效努力中,更嚴重是越學越亂。


以理解代替記憶

解讀:理解才是我們讀書的目標,而不是為了記憶或做筆記等,平時很多人問我如何做筆記,其實做筆記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重要,而重要的是你是否理解,這才是獲取知識的更深層次的意義。你會不會有這樣的經歷,如果你理解了之後,是不是自然就很容易記住了?那是因為我們大腦結構和運作原理決定的,不過這個說起來就太冗長了,有興趣以後再跟大家聊。


興趣是因思想集中而燃燒起來的

解讀: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面對這樣的糾結,究竟是有興趣再行動,還是行動之後產生興趣呢?張五常老師告訴我們,興趣是可以自己去創造的,我也十分認同!“讀書” 我們覺得不感興趣,其實是給自己不讀書找到充分的理由自恰而已。自恰是什麼意思?大家可以百度一下。每天能一點點,分配好時間,打持久戰。


問比答重要

解讀:發問是最有啟發性的,在讀書的過程中,更需要我們不斷給自己發問,就像給大家佈置的第一個作業,它就是一個發問,只有不斷髮問才能讓我們不斷深入思考。有興趣的朋友,上網找一下“黃金圈法則”,這是我認為在問題思維裡面最有威力的思維模型之一。


書分三讀——大意、細節、重點

解讀:不是任何書都需要全部讀完的,對於我們成年人來說,其實書只是工具,書更像是醫生,我們不會因為要治療某種疾病,而把醫學學一遍的,我們只會直接去問醫生要怎麼辦,也就是說我們更多的是為了用而學,而不是為了學而學。當然,也有時候需要為學而學的,這是另外一個範疇,以後我們再展開討論。讀書也要從宏觀到微觀,層層深入,這樣是最高效地閱讀“致用類”書籍的方法,後期我也會以這樣的思路展開對“關鍵對話”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