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禪道智慧的清醒生態人訪——《輞川煙雲——王維傳》

唐朝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提及唐詩,人們可能首先會想到一長串閃耀著熠熠光芒穿越千年的名字——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李商隱、杜牧、孟浩然……在《輞川煙雲——王維傳》中,該書作者、山西省作協副主席哲夫將詩佛王維、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並列為初盛唐時最為傑出的扛旌舉纛人。這是否意味著作者也認同“三分詩壇李杜王”的觀點呢?


王維:禪道智慧的清醒生態人訪——《輞川煙雲——王維傳》


記者:首先祝賀您的作品《輞川煙雲——王維傳》問世。請您談談這部作品的創作背景。

哲夫:我在《輞川煙雲——王維傳》的書跋中說:“從2015年起接受《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記》叢書王維傳記的選題至今,已經過去了三年多的時間。這三年多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寫好王維。很快發現正史中關於王維的記述資料十分匱乏,甚至連野史外傳的相關資料也不是很多。多的反而是五花八門錯謬百出的說法、謬傳、誤導。”大家不知道的是,為了寫好本書,我還拾起了兒時愛好——寫詩。以為王維是大唐詩人,如果不能設身處地,以詩人的眼去看待他的為人處事以及理解他的詩文,便不可能寫出一個真實的血肉豐滿的王維。如果說這本書還有幾分成功之處的話,那麼,這個以詩人的眼看取和解析詩人的決定,無疑是正確的。而且這還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如今我的古詩詞創作已經從被動的功利的目的走向了全然的沉浸,如同後天刺青或是先天的羽毛,已經增生成為我文學翅膀上的新的羽毛,或是餘生的一部分了。這無疑是一個意外的重要收穫。還有,如果沒有本系列的組織者何建明、李炳銀、黃賓堂、張陵等人對我全然的信任和耐心,也許我最終會打退堂鼓,所以要感謝他們的玉成。尤其要對本書的史學專家陶文鵬先生表示感謝,陶先生學養深厚,審讀意見寫了十幾頁稿紙,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與我商榷了文中許多觀點與詩詞平仄的偏頗與不確之處,實在讓我感動。還有畢寶魁先生,文中多處引用他的觀點,他還是這本書的第一個讀者,慷慨貢獻了許多意見,例如“斗酒之爭和李白抄襲王維之嫌的我說”,勸我不要惹這個麻煩,之所以沒有刪除是因為有不同意見和爭議總比沒有好,清一色的循規蹈矩,反而無趣。還有,我去輞川尋訪王維時,因為找不到人還驚動了賈平凹先生與和谷先生,以及陝西許多的朋友們。這裡一併表示感謝。特別要感謝的是,我請託朋友約見了原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降大任先生,聊了一個下午,降先生雖然也不可能憑空生髮出什麼資料,但卻給出了許多繞道而行的建議。原本以為認識了,今後可以方便就教,沒有料到的是,首次會面竟然成了永訣,2017年12月15日先生因病逝世,在這裡只能寄託哀思並表示感謝了。無奈之下,我只好採用了書中和盤托出的寫法,歸納正確的,指出錯謬的,鉤沉可能的,補遺合理的。時空交錯,關節處詳,無關處略,夾敘夾議,掄圓了便是地球。個別情節不乏合情合理的推演釋理。這些推演釋理從未脫離歷史軌道和特殊時境。因為無論任何人都是歷史特定情境下的細節。離開歷史背景撰寫人物,如同緣木求魚,刻舟求劍,必失偏頗。


王維:禪道智慧的清醒生態人訪——《輞川煙雲——王維傳》


記者:在《輞川煙雲——王維傳》中,您除了介紹王維在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還著很多筆墨鋪陳了王維對母親的敬重孝順,對弟妹的愛護照顧,對妻子的痴情恩愛,與朋友的深厚友誼,“情”彷彿一條主線,貫穿於王維的生命始終,而且還將其與杜甫、李白作了對比。對於王維品德的推崇是您在作品中想突出表達的嗎?為什麼說輞川在王維的創作和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哲夫:王維15歲去長安謀生時寫成五律一首題為《過始皇墓》的詩,我以為可以從這首詩中找到王維對歷史人物的認知軌跡:“古墓成蒼嶺,幽宮象紫臺。星辰七曜隔,河漢九泉開。有海人寧渡,無春雁不回。更聞松韻切,疑是大夫哀。”開元年間的始皇陵,還是秦時修築的模樣,時光的流逝使古墓變成了一座長滿野草的蒼莽荒嶺。只有幽暗的地宮,雄麗的宮殿,墓頂象徵日月經天五行緯地的珍珠鑲嵌,墓底以水銀灌注成的河漢湖海的狀擬,九泉之下以金銀珠寶堆疊的無邊苦海,誰人的慈航敢渡?永遠的暗黑陰冷,不會有春天的雁鴨,鳴叫著南去北迴。聽到了嗎?只有風吹松樹,發出悽切的韻聲,彷彿是當年被秦始皇封為五大夫的泰山松,和他身邊那些亡故多年的大夫們,發出的幽幽哀號。一個十五歲的少年,面對隔朝隔代的始皇帝,詩裡詩外,不是滔滔江河的景仰之情,竟然是語帶譏誚的設問:人死如塵埃,花費了那麼多的心思,奢費了那麼多的金銀,厚葬自己,如今又有何用哉?十五歲時的王維已經具有了被時下稱之為批判現實主義的思想意識,這在他後來所寫的詩文以及書畫樂作品中都有根脈,他對盛唐時的人文描述,尤其是在應制詩中,的確從中可以見出盛唐時帝王的排場以及社會的繁華氣象,但他更加大量的是對自然山川河流田舍翁的獨到的書寫和刻畫,時空的自然格局已經放大到宇宙,使人文社會的盛唐氣象在自然風光的精深博大面前相形見絀。禪道智慧,佛家修習,已經使王維超越時空成為一個清醒的生態人。這就是王維比李杜等人超常的地方,他已經從紅塵萬丈中跳脫出來。他思想出世,行為卻沒有像陶淵明那樣索性掛冠遁入田園,不顧妻兒老小,經常靠向朋友彎下腰來請求接濟。王維對陶潛這一點很是不喜歡,王維有五弟二妹,一大家子,他是長子,身無長技,只會寫寫畫畫,他可以舍了自己卻舍不下家人,不顧一切,只為博個有骨氣的名頭,他做不出來。這又是王維和陶潛以及李杜等人不同的地方。孰好孰壞在於不同人的理解。我個人覺得王維的這一點品質非常可貴,至少不自私,不為了圖謀自己一時的痛快淋漓而長久的傷害家人的利益。所以我認為王維的這一點認知更接近社會人,他沒有因為自己想當神仙而不顧家裡的一切。


王維:禪道智慧的清醒生態人訪——《輞川煙雲——王維傳》


記者:作品以傳的形式講述了盛唐時代背景下王維的一生。請您簡單勾勒一下傳中王維形象的塑造。我在查閱資料時,看到有一種觀點認為,在唐朝的諸多詩人中,最擅長表現盛唐氣象的是王維,“三分詩壇李杜王”,請問您對這種說法認同嗎?我們應該怎樣理解王維的文學藝術創作折射出的盛唐時代光影?

哲夫:人從來都不是一個孤立的動物,人是社會和歷史的產物,是群體生物中的一員,隨波逐流從來不可避免。王維生活意識的流動折射著初盛唐的河流,初盛唐的興衰決定著王維的生活軌跡和命運的流向。主導這一切的並不是神靈,而是各種複合的社會和歷史中人的因素。如同黃河不斷改變流路,遵循的只是自然規律。我對傳主的故事描述,生活軌跡,心路歷程,個性形成,詩書畫音律創作的成就,也是循著歷史流路前行。初盛唐的龍船皇上是當然的舵手,水手長的聲聲鼓譟和划船者的個個發力,決定了這艘龍船必然要扯起詩歌的旌纛,並湧現三個初盛唐時最為傑出的扛旌舉纛人:詩佛王維、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這樣的排名不是出於我的偏愛,需要特別聲明的是,我從小就是李杜的鐵粉,對王維知之不多,王維雖然詩書畫樂都有絕妙處,但他自身能吸引眼球的軼聞,比起李白和杜甫可謂不如。王維在唐朝時雖然名氣比李杜要大許多,但他始終保持樸素純粹的本色,不流於俗。這一點比起李杜和白居易等人就很是吃虧。例如,王維詩中幾乎無一字寫到同時代最大的“網紅”楊貴妃,簡直就是置若罔聞,視為無物。但李白和白居易最被時人稱道的《清平調》和《長恨歌》,都是寫楊貴妃的。連杜甫也寫過相關楊貴妃的《麗人行》《哀江頭》等詩,詩中雖然有讚美也有憂傷,但眼珠還是轉了,不似王維如魯迅說:最大的輕蔑是無言,甚至連眼珠也不轉過去。


王維:禪道智慧的清醒生態人訪——《輞川煙雲——王維傳》


記者:王維以創作山水詩出名,可能很多讀者不瞭解的是,王維還是初盛唐邊塞詩第一人,請您為我們介紹一下他是怎樣駕馭和切換這兩種完全不同的詩風的?

哲夫:

王維雖以寫山水詩著稱,但其遊俠詩、邊塞詩也不少。他的《從軍行》《老將行》《隴西行》《隴頭吟》等出塞詩,比初盛唐的邊塞詩人早了好些年,而且幾乎都很精彩,如《觀獵》記將軍射鵰:“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當得起清代沈德潛在《說詩晬語》所評“神完氣足,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絕頂,盛唐詩中亦不多見。”王維21歲時取材《史記·匈奴列傳》所寫七言長詩《燕支行》,曰:“漢家天將才且雄,來時謁帝明光宮。萬乘親推雙闕下,千官出餞五陵東。誓辭甲第金門裡,身作長城玉塞中。衛霍才堪一騎將,朝廷不數貳師功。趙魏燕韓多勁卒,關西俠少何咆勃。報仇只是聞嘗膽,飲酒不曾妨刮骨。畫戟雕戈白日寒,連旗大旆黃塵沒。疊鼓遙翻瀚海波,鳴笳亂動天山月。麒麟錦帶佩吳鉤,颯沓青驪躍紫騮。拔劍已斷天驕臂,歸鞍共飲月支頭。漢兵大呼一當百,虜騎相看哭且愁。教戰雖令赴湯火,終知上將先伐謀。”其《少年行》與此《燕支行》相映生輝,可謂合璧之作。王維也曾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前去涼州,代表朝廷對戰勝吐蕃的將士們進行宣慰嘉獎。荒漠大野上的逶迤長河如游龍遠去。夕陽西下,若車輪大小的圓圓的落日,通紅通紅,流光溢彩,將天空和戈壁沙漠,燒灼薰染得如同一幅瑰美異常的油畫,那種濃烈的色彩是王維從未見過的,也是盛唐時的水墨顏料所無法描繪的。這讓王維更加驚歎大自然的神奇創造。大漠的寂靜和曠達,已經超越了字義本身,無法用語言描述。在蕭關驛站安頓后王維寫下了《使至塞上》一詩:“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被王國維讚歎為“千古奇觀”。隨後又寫了《出塞作》:“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鵰。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我想說的是,王維若不出使塞上又何以能寫出如此的千古絕唱?用生態環保的語言來形容就是:這樣的畫面編不出來,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要和深入生活配套使用,人是景感生物,存在決定人的意識,沒有如此這般的存在,就不會有這些詩。


王維:禪道智慧的清醒生態人訪——《輞川煙雲——王維傳》


記者:《輞川煙雲——王維傳》中呈現了一個近乎完美的王維的形象,這既是基於史實,也有您的合理想象。您在文壇幾十年,著述上千萬字,獲得各類獎項與榮譽數不勝數。但是從早期的小說創作轉入後來的生態環保題材的文學創作,深懷人文關切與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也意味著踏上了一條艱辛的道路。請您談談創作這部作品的感悟。

哲夫:王維並不完美,他可謂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處於矛盾甚至尷尬的狀態,但這恰恰是他所以可貴的原因,因為他代表了真實。我這些年一直在吆喝生態環保,不曾放過任何一個表述的機會,人首先是生態人,其次才是社會人,王維便是如此。裴迪問王維何以未獲升遷?王維以《酌酒與裴迪》詩答日:“酌酒與君君自寬,人情翻覆似波瀾。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先達笑彈冠。草色全經細雨溼,花枝欲動春風寒。世事浮雲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餐。”相交白頭互相還要小心提防,權貴在彈冠偷著樂時也暗自心驚肉跳,卻又管不住自己的進取之心,這就是悲劇。人如同草木,雨過才能沾上恩澤,也如同花朵,欲開時先要看有沒有春寒。我詩說王維的尷尬“尚氣焉能追五柳,還須忍辱養家身”,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一切都不由人。所以,我覺得王維內心柔弱無助如同現實中的我們,只能靠譴詞造句來安放無奈和落寞,他渴望世人理解他在現實中的無奈和無助如同我們一樣。弟妹長成后王維也老了,最後連安放他靈魂的輞川別墅和俸祿都捐給朝廷和災民,家徒四壁。這是他最後的涅槃。以現代人的眼看取王維的一生,不說他詩書畫樂的巨大成就,光是他終其一生的自律、反思,對社會、民生、自然的關注,就很具有現代感,離我們更近,因此也更值得我們學習。


王維:禪道智慧的清醒生態人訪——《輞川煙雲——王維傳》

作者耗時三年,對有限的文獻資料進行細心閱讀、分析、鑑別,又對傳主王維的全部詩文作品以及古人時賢評論、考證王維生平、思想、作品的論著進行細讀,並實地考察了王維曾經生活過的陝西藍田,帶著巨大的理解之同情,寫出了這部作品。作者將王維帶回盛唐時代,對他所處的政治環境、生活場景,他的知己好友等等,進行了生動展現,力求在時代背景中還原一個真實、傳神的王維,對他的生平境遇、行為和思想有深刻的剖析,從而對“詩佛”這一稱號進行了有力的闡釋,對王維的藝術成就、個性氣質、精神境界都進行了詩意般的呈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