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閘”舊閘是李鴻章修建的水利樞紐,百年文物如今還在發揮作用

“耳閘”,也叫“新開河耳閘樞紐”,位於河北區新開河和子牙河的連接處,

是天津市第一座水利工程。

“耳閘”舊閘是李鴻章修建的水利樞紐,百年文物如今還在發揮作用

現在的“耳閘”,包括新、舊兩閘。

舊閘位於河北區李公祠大街盡頭,僅作為文物及人行橋使用。

新閘門位於舊閘門後端。

“耳閘”舊閘是李鴻章修建的水利樞紐,百年文物如今還在發揮作用

舊閘始建於清代

天津的海河是“九河下梢”匯合而成,各河水在三岔河口匯入海河。

每到汛期,對三岔河口這個天津最早的居民聚集、人口稠密的地區,是個嚴重的威脅 。為了有效的減輕洪水對進入海河處(三岔河口)的壓力,從很早就有開挖減河洩洪的擬議。

明天啟五年(1625年),太僕寺卿董應舉就提出疏浚河道。

至於從東北方向開河道分洪,那是在乾隆年間的事情了,但開挖的減河到同治年間便已經淤塞了。

於是,直隸總督李鴻章便於光緒七年(1881年)上書朝廷,請求開挖新減河。

光緒十九年(1893年),新開河正式開工,是一閘一壩的格局。這閘外面全用石塊砌成,石塊間剔槽鑲鐵再用水泥灌縫,是一箇中西技術相結合的建築。

“耳閘”舊閘是李鴻章修建的水利樞紐,百年文物如今還在發揮作用

舊閘

到了1919年,壩身已經年久失修,於是改建西式涵閘。這項工程由海河工程局日籍工程師平爵內設計,閘有14孔,閘墩由石塊砌成,每孔淨寬3米。閘的上部設有木製機架橋和兩部人力絞車,可以提放墩間的木製平板閘門。

1921年和1924年天津兩次大水,海河都平安無恙,就是這條減河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從北洋軍閥混戰再到日本侵佔天津,洩洪閘年久失修,到了1947年,才對洩洪閘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維修。

新中國成立後,對閘進行了幾次維修和改造。

到了1982年,最後一次維修後,就成為了今天耳閘舊閘的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耳閘”這個名字,文獻中並沒有記載。大概是因為這閘的位置就像是北運河的“耳子”,於是人們就習慣的稱之為“耳閘”了。

“耳閘”舊閘是李鴻章修建的水利樞紐,百年文物如今還在發揮作用

新閘

新閘

2002年,耳閘重建,新耳閘工程位於舊閘下游61.5米處,造型獨特,結構新穎,雄偉壯觀。

“耳閘”舊閘是李鴻章修建的水利樞紐,百年文物如今還在發揮作用

耳閘這個地段,十分幽靜,有著海河上游第一座公園,耳閘公園。

2008年,北京奧運會天津河北區奧運火炬傳遞的起跑點也在這裡。

“耳閘”舊閘是李鴻章修建的水利樞紐,百年文物如今還在發揮作用

我開車時無數次路過這裡,今天才有空細細觀察這兒,天津真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一個“耳閘”就跨越百年,歷盡滄桑了——

(關注龍貓,分享天津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