祕密書架 | 我所喜歡的三本書

秘密書架 | 我所喜歡的三本書

孫玉文,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我們讀書,是要吸取知識營養。要深入理解古人的書,真正將它讀懂,必須抓住語言文字這把鑰匙,不能滿足於一知半解,做一個“差不多”先生。語言文字學,前人叫小學。怎麼樣才能真正打好小學的基礎呢?你得佔有一定的材料,我特別喜歡《詩經》,經驗告訴我,閱讀《詩經》是打小學根基的一個好選擇,我要談的第一本書是《詩經》。人立身於世,要堂堂正正,《論語》對我們有重大啟迪,我接著談素所喜歡的《論語》。古今中外的書浩如煙海,一箇中國人,當然要讀中國的一些書。中國的書任何個人一輩子都沒有辦法讀完。我們有辦法知道中國古書大體上講了些什麼內容,這是解題目錄書帶來的效用。我要談的第三本書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詩經》

先講講我為什麼喜歡讀《詩經》。孔子為萬世師表,他用一句話概括《詩經》思想內容的特點和價值,叫“思無邪”,這句話對後人理解《詩經》很有啟迪。孔子對他兒子孔鯉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可見春秋時期,《詩經》的教化作用,已得到當時權威學者的充分理解。可能從春秋末期到戰國,傳承《詩經》的有很多家。經過歷史積澱,《毛詩》獨佔鰲頭,今天傳的是《毛詩》。現在出土了戰國到西漢《詩經》的一些斷簡,比對以後,更可以看出人們為什麼對《毛詩》情有獨鍾。《毛詩》經過兩千多年的持續解讀,反覆驗證,已經解讀得相當成熟了。

我喜歡《詩經》,不僅僅是因為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直抒胸臆,生當兩千多年之後,還能從中聽到從西周到春秋中期以前多個階層的人們的心靈吶喊和脈搏跳動,體會到他們對當時的自然、社會獨特而直觀的反映視角,認識價值高;還在於它對後人研究小學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清代小學最為昌明,段玉裁和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等,將漢字形音義互求的道理闡發、運用得登峰造極,最銳利的武器是“因聲求義”。沒有《詩經》,就形成不了清代小學昌明的局面。《詩經》有數量可觀的押韻段落,有很多地方講究語音技巧。《詩經》押韻和語音技巧跟後代近體詩不同,當時的詩人只能根據那時的實際讀音來安排韻腳字和語音技巧,形成“天籟”,這對了解《詩經》時代的語音太有價值了。《詩經》的詩篇,主要產生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游、漢水一帶,地域固定;都是西周至春秋中葉以前,前後約500年的詩歌,語音變化小,又經過了雅言化,非常適合研究出一個雅言性質的共時的韻部系統。捨棄《詩經》,不可能將先秦的語音系統弄清楚,談不上貫徹“因聲求義”的訓詁方法解決秦漢以前古書的釋讀問題。

孔子曾經勸他兒子孔鯉讀《詩經》,其中一條理由是,《詩經》可以使人“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詩經》保留了很多古語詞,後代一些修辭現象,詩歌的一些特殊的句式,都能在《詩經》這裡找到源頭,對我們打下訓詁學基礎很有幫助。例如“叔”的本義指拾取,《豳風·七月》“九月叔苴”的“叔”使用了這個意義。歷代研究《毛詩》的著作極多,有精有粗。就後人的釋讀來說,還是《毛傳》和《鄭箋》《孔疏》最忠實於原文,最權威。對比《毛傳》《鄭箋》跟其他古注的異同,仔細體會異同之所在,從中可以鍛鍊自己的判斷能力,提高自己的訓詁學素養和古書閱讀的功夫。

《論語》

我喜歡《莊子》,不亞於《論語》。《莊子》講出世之道,渺天地如一粟,視萬類為一物,大小而小大,汪洋恣肆,立意高遠;《論語》講入世之道,講仁愛,克己復禮,也講如何治學,修身養性,娓娓道來,語言平實。這兩本書所談內容並不都互相排斥,可以綜合起來加以運用,都值得一讀。現在世界變小了,人們的社會性遠遠超過了《莊子》時代,我以為可以先讀《論語》。

《論語》是孔子死後,他的門人感覺到應該將他以及弟子們的嘉言懿行用白紙黑字的定本形式彙集在一起,其中還有孔門再傳弟子提供的相關信息,具體的彙集工作由子游、子夏、仲弓等人完成。《論語》的“論”讀平聲,含有“有條理地討論”的意思。顧名思義,《論語》一定是將所收集到的反映孔門思想行為的具有借鑑意義的材料,依照一定的條理,加以編輯的。今所見《論語》二十章,不但各章有一個主旨,而且一章內部各篇之間都會有不同的聯繫和區別。有些相同的字面擺在不同的“篇”中,應該是為了說明上下文中不同的道理。今天讀《論語》,非常應該注意這些事情,但今人不大注意章與章、篇與篇之間的脈絡,將《論語》讀得支離破碎,影響了對它的系統的把握。我們看看南朝梁皇侃的《論語義疏》,看看《十三經注疏》中《論語》註疏,可以知道,唐宋以前的人讀《論語》,很重視這一點,是將《論語》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讀的。我喜歡《論語》,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看起來似乎零零散散,實際上有脈絡貫穿其中。把握這種脈絡,對閱讀其他的書有隅反之效。

讀了《論語》以後,我感覺到孔子身上許多優秀的品質。至少有三點:第一,他有鐵肩擔道義的奮鬥精神。孔子所處時代,社會各種矛盾非常尖銳,但他並不以個人利益作為思考問題的基點,而是以拯救天下蒼生、推動社會文明為己任,為此而奔波,而奮鬥,毫不妥協。這種境界遠非“名利”當頭者所能企望。第二,他對社會的黑暗有強烈的批判精神,表裡如一,鋒芒畢露。很多人看到孔子溫良恭儉讓的一面,這絕非孔子全部。《論語》中體現出來的孔子,對社會的黑暗、不合理、不公平有濃烈的批判意識。孔子不是為批判而批判,他往往都是就事論事,針對性強,講出令人信服的道理,直言不諱地提出批判、批評。我們今天有些學者,既要表現自己有批判意識,又怕承擔責任,於是找到一個穩妥的辦法,繞開具體對象,設定一個抽象性的靶子,進行抽象批判,表面上頭頭是道,其實沒什麼實際效果。第三,孔子具有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執著精神,身體力行,百折不撓。孔子這些優秀品質,後儒難以企及。他被後人尊奉為至聖先師,成為兩千年來知識分子的楷模。

《論語》在當時是平白易曉的文字。時過境遷,後人覺得很難懂。要想將《論語》讀得精熟,得看舊註疏,裡面有很多串講的內容,基本上都忠實原文,不做歪曲原意的發揮,有助於正確理解《論語》。可以說,《論語》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同樣是經典,它們在社會上起的作用不一樣:道教的經典《老子》《莊子》,伊斯蘭教的經典《古蘭經》,基督教的經典《聖經》等,它們的影響絕非創造一點物質文化這麼簡單,它們在凝聚社會力量中發揮出來的作用是一般人很難想象的,《論語》的重要作用今天有些人可能看輕了,一般人認識得沒那麼真切。《論語》的一些內容,有人可能覺得稀鬆平常,但是《論語》中是首次談到,這就註定了它的不朽。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我喜歡《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是因為它是一本談書的書,一種解題目錄,將清代乾隆以前的一些重要典籍分門別類,先是經、史、子、集四大類,在四大類下有小類,小類裡面分子目。然後給著錄的書分別寫提要,講某本書作者是誰,如果作者沒有確定下來,就講關於本書作者有什麼不同意見;該書在後代的傳承,何時成書,跟以前的書、以前的學術有什麼淵源;這書有哪些主要內容,價值、缺陷何在;以前對這本書有什麼研究,研究質量如何;有哪些版本等。提要的編者往往抓住要害問題,鞭辟入裡,具有極高的學術性。

提要的編者基本上都是研究所錄各書的國手,聚集在編提要的課題中,既分工合作,又在學問上競爭、碰撞,編寫態度認真,一絲不苟,比較充分吸收舊有的研究,善於提出、解決問題,言必有據,反覆修改,大多說得中肯、到位。由此可見編者的學術素養遠非一般學者可及,尤其是考證方面,他們都是一等一的高手,解決了前人沒有解決的不少問題。這本書也有具體缺陷,後來餘嘉錫寫《四庫提要辨證》,補其缺漏,糾其錯訛,洋洋可觀,參考價值明顯。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是大部頭的工具書,大家經常從中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內容。我覺得不妨泛讀一遍。讀下來以後,就會知道乾隆以前一些重要古書大致講些什麼內容,摸一摸我國古書的“家底”,做到心中有數。我從事的是漢語史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自然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吸取營養,提升自己的學業。傳統學問中,跟漢語史關係最密切的是小學,小學是放在經學裡面的。但只看經學部分,那就不全面。經學以外的部分,也都涉及小學的內容。所以,無論你研究古代什麼學問,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從頭到尾都看一遍,還是有益的。對我來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是我喜歡的古書之一。

孫玉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