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之間為何只生責任和客套?父母控制孩子的生活不是愛而是害

今年高考因疫情影響推遲至七月考試,這對於學霸和學渣來說影響不大,對學習中等的孩子來說這不是好事了。


可以說,自從上學以後,第一次在家裡待這麼長時間,在家遠程學習並不是那麼美好,不少家庭就出現了很多矛盾。
蘭州一高三男生在給媽媽發完短信之後跳入黃河。是這個孩子承受力差嗎?那我們來看看他和媽媽最後的對話。
他發短信說:我真的想好好學,考個好大學,希望這個願望,下輩子可以實現吧!我愛你,下輩子,別做我媽了,太累了。
可是他的媽媽這樣回覆:媽媽因你考到外高而榮幸,我希望你這次也爭取轟動一下週邊的幾個學生,老師說了,你學習如果用心了,沒問題,你是聰明的娃娃。
在這個時候了媽媽依然想的是考試讓周圍的孩子另眼相看。可以看出母子之間的愛,同時,兩個人說話不在一個頻道上,可以用雞同鴨講來形容。


親子之間為何只生責任和客套?父母控制孩子的生活不是愛而是害


翻一翻新聞,發現今年有多例初三高三的學生自殺,甚至還有一個女生勒死了自己的媽媽。
何至於此?這些案例我們都會發現,親子之間不是有多大仇,而是深深對對方的愛,但為什麼會出現這麼極端的結果?
從小學入學開始,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不懂自己的良苦用心,孩子覺得媽媽管的太嚴,沒有自由。從那時起,學習成績成為親子之間溝通的橋樑,彼此之間只剩下責任。
這些走向極端的孩子,無一例外受到家長極強的控制,家長總是覺得我是為了你少走彎路,為了提高你學習的時間,甚至讓媽媽把飯做好端到桌前,吃完再端走,你每天除過睡覺休息,上廁所之外,其餘的時間都應該是學習。
媽媽覺得這是為孩子好,孩子覺得我就是為你學習。我們都知道這樣是不好的,但最終我們有孩子之後,不由自主地朝這個方向靠。
為什麼孩子慢慢的不和自己說心裡話了?就是當孩子壓抑的時候有所傾訴,聽到的都是家長無謂的打擊,任何事情都會被拐到學習上去,似乎除了學習不應該有七情六慾。
這樣的結果是什麼?所以被孩子趕出了心門之外,學會了報喜不報憂,剩下的只有客套和寒暄。


親子之間為何只生責任和客套?父母控制孩子的生活不是愛而是害


那麼我們如何維繫好親子關係呢?先搞清楚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一,父母讓孩子做的事情,孩子能力是達不到的。
例如,孩子喜歡音樂,你說既然喜歡給你報一個班,但你要達到全班第一,要不然我的錢白花了。
事實上,從小我們不斷髮掘孩子的優勢和潛能,儘量給他提供一定的平臺和條件,這一說達到什麼樣的水平?就不是我們應該操心的了。
二,父母讓孩子做的事情是不合理的
孩子的思維方式和成人有所不同,比如我們要帶孩子去廣場打球,我們所想的是儘快走到廣場開始打球。
但孩子一路上磨磨蹭蹭,邊玩邊走,就是要走到看起來比較危險的臺子上過去,等到廣場之後沒有打幾下就回家了。
我們的焦點在打球上,帶孩子的焦點在出萌白這個過程當中。所關注的焦點不同,我們不應該強迫孩子和自己一樣。
生活中孩子做錯事或者不聽話,我們不能強壓下去,給孩子一個申訴的機會,說出自己的想法。


誰都有情緒上頭的時候,孩子也一樣,需要恰當的釋放。
當孩子有什麼要求或者問題的時候,家長往往想都不想就拒絕,哪怕還是的要求是合理的,就是要通過這種方式告訴孩子家長的權威性。


親子之間為何只生責任和客套?父母控制孩子的生活不是愛而是害


父母是孩子最後的港灣,當受到委屈很鬱悶的時候,也許一個擁抱就化解了所有,但往往這個時候家長選擇的是講道理和批評。

久而久之,孩子也沒有什麼願意和你說的了。當孩子到中學時期,本身處於青春期,比較脆弱的時刻,家長的心理控制不是愛而是害。

新手媽媽在育兒過程中心有餘而力不足,諮詢身邊人結果事與願違,沒有好方法,為了幫助更多人能科學育兒,育兒大V梟帆老師錄製德系養娃36計課程,課程中解決育兒六大難題,非常適合學習型新手媽媽。

梟帆老師是原上海電視臺資深媒體人,親子育兒導師,出版三本育兒相關書籍,幫助很多新手媽媽在科學養娃方面走的更遠。

在六月年中購物節來臨之際, 僅69元把這套課程奉獻給大家,節後立刻恢復原價。點擊下面鏈接購買:

專欄

德系養娃36計,10W媽媽親測有效

作者:德國育兒

69幣

14人已購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