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學了,誰來保護老師的安全?

疫情餘波猶存,不少省份的學校已陸續復學。每個學校都在考慮怎麼保護學生的安全,但是針對老師的安全措施卻很少看到。

復學了,誰來保護老師的安全?


疫情尚未結束,除了常規的工作之外,老師又增加了測量體溫,通風消毒,監督學生是否落實安全措施等一系列的工作,工作量驟然間增大了很多。誰來保護老師的安全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首先,當然是學校來保護老師,有一句話叫做“沒有單位,你什麼都不是”,單位要做老師的靠山與保護神。

復學了,誰來保護老師的安全?


學校如何保護老師?

第一,創設寬鬆的工作環境。尤其是佈置工作任務的時候,要考慮怎樣說話,老師才能更愉快地接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學生要講究教育的方法,對老師則要講究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第二,儘量少開會。絕大部分學校都缺乏條件,讓老師在開全校大會的時候保持一米以上的安全距離。所以儘量用微信群釘釘等平臺佈置工作。如擔心老師遺忘,可以把每週甚至每日的重點工作,寫在小黑板上,放在學校門口。也可以用顯示屏或電子班牌反覆播放。迫不得已,必須開會,長話要短說,無話就不說,儘量減少教師群體性的聚集。

第三,提供營養的工作餐,儘量使飯菜可口,保證優質蛋白質的攝入,並適當增加水果與牛奶。“人是鐵,飯是鋼。”在這個關鍵的時期,只有保證老師的身體健康,才能打好抗疫與教學的雙重戰役。

第四,破除形式主義。做給別人看的,可做可不做的,一律不做。切實為老師減負,使老師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第五,千萬記得為老師提供必要的防護用品,尤其是合格的醫用口罩。

但是,鑑於學校的硬件與軟件的條件,想讓學校為老師的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顯然是行不通的。所以,家長也應該站出來保護老師。

復學了,誰來保護老師的安全?


復學了,誰來保護老師的安全?

家長如何保護老師呢?

第一,儘量減少和老師當面接觸當面交流,如確實需要,可電話、微信、QQ、釘釘來交流。減少了接觸,也就減少了感染的風險。

第二,如果沒有十分的必要,儘量少麻煩老師。在這樣特殊的時期,為老師多節省一點精力,其實就是對你的孩子最大的保護。

第三,保護好自己,不聚餐,儘量不外出,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及時關注孩子的健康狀況,不讓孩子帶病上學。

當然,每個人都知道,要讓家長來保護老師,所能做的也極其有限。

所以,歸根結底,要老師自己來保護自己。

復學了,誰來保護老師的安全?

老師該如何保護自己呢?

第一,不要急著考試。摸底考試,是不少學校開學的常規工作。如現也按照慣性思維去做,非常要不得。某地已有學生因為平時上網課時候缺乏自律,成績大幅度下降,難以承受摸底考試的壓力,而選擇輕生。

這樣的案例不止一個。

特殊時期,學生的情緒容易發生波動,容易走極端。一旦因此造成學生做出過激的反應,老師很可能吃不了會兜著走。“摸底誠可貴,分數價更高。若為生命故,兩者皆可拋。”不要因為摸底考試,給孩子帶來傷害,甚至把自己的工作都摸掉了。可是有的老師會問,學校要組織摸底考試,我沒有辦法反抗,怎麼辦呢?那就遵循第二條。

第二,不要急於公佈排名。儘管倡導素質教育已經有幾十年了,但是分快慢班,考試排名,甚至按照考試成績排座位,在不少學校依然是不爭的事實。其實,在教室裡老師有很大的自由度,因為領導不可能隨時隨刻都盯著你。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只要是真正為了學生的健康和安全,老師可以採取一些變通的措施。你懂的。

第三,不要急著上新課。復學以後,大部分老師每天都要上數節課。有時,還要加課。戴著口罩連續上課,呼吸不暢,嗓子與面部都很難受。先讓孩子們交流一下居家期間網絡學習的體會與自我管理的心得,聊聊各自的孤單、無聊、煩躁、恐懼,徹底釋放一下負面情緒與心理壓力,比什麼都重要。有的學校開學了,安排兩週的複習時間,我覺得非常好。如果老師採用娛樂化遊戲化的複習方式,則更有利於消除學生的緊張與壓力。不急於上新課,讓嗓子有個緩衝期。

第四,不要急著檢查網課的作業。網課的作業,不少老師已經進行了雲批改,現在就不要再急於去檢查了。那麼多的作業,要一本一本地翻過去,會增加很多感染的幾率。在複習和新授時,慢慢去發現學生的知識點是否有漏洞,然後採取相應的補救方式,完全來得及。更何況,有不少老師網課的速度已經超過了正常上課的速度。慢慢來,慢即快。欲速則不達。

第五,不要急於組織早讀。學生們大概率會戴著口罩上課,如果要早讀,對孩子的嗓子與聲帶都是一種摧殘。更何況,那麼多人一起大聲地讀書,也會增加感染的風險。讓學生默讀默背,或者自由閱讀課外書,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第六,接送學生上學放時間,儘量少與家長當面接觸,如果非不得已要接觸,也要保持安全的距離,並且帶好口罩。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運動鍛鍊,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復學了,誰來保護老師的安全?


最重要的是,老師經歷了兩個多月的網課階段,急切期盼復學。可是復學之後,發現任務更重,困難更多,壓力更大,一定要及時調整心理狀態。必要的時候,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好好活著,才能做好工作,才能提高生活的品質,才能真正享受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