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過三代怎麼破?魏文侯分晉封侯,魏武侯過渡,魏惠王屢敗遷都

我們知道,戰國七雄中的魏國曾經很強大,領土西攻入關中,基本佔領了北洛河流域,向東順黃河抵達趙國邯鄲城下,東南奪取宋國曾經的都城商丘。其領地雖然看似被韓國分隔,但是因為黃河的連通,實際西部向東進攻或者救援還是很便捷的。只是富(強)不過三代,從魏文侯三家分晉成為諸侯到魏惠王遷都大梁,魏國真正輝煌的時間,也不過是三代人:

富不過三代怎麼破?魏文侯分晉封侯,魏武侯過渡,魏惠王屢敗遷都

魏文侯、魏武侯可謂父子雙雄,魏文侯十三年,使子擊(文侯子、擊,即魏武侯)圍繁、龐。十七年,魏文侯自己領兵討伐中山,令魏擊(魏武侯)防守秦國。同年,進攻秦國,基本打下北洛河流域。

魏文侯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魏、趙、韓三家列為諸侯,三家分晉。二十四年,秦國反攻並取得勝利。三十二年,魏文侯再次兩面出擊,東面攻擊鄭國,築城酸棗;西面野戰打敗秦國。之後三四年,兩頭出擊的弊端開始顯現,三十五年,齊國打下了魏國的襄陵城,三十六年,秦國反攻,奪取魏國陰晉。三十八年,再次進攻秦國,但是進攻失利,秦國已經能夠正面抗衡魏國了。

富不過三代怎麼破?魏文侯分晉封侯,魏武侯過渡,魏惠王屢敗遷都

魏文侯三十八年,文侯去世,魏武侯繼位。魏武侯期間,北襲趙,東伐齊,南攻楚,秦國方向採取守勢。放棄兩頭進攻的戰略是好事也是壞事,好事是進攻的力量集中,戰國不菲,壞處是,太子魏窯沒有鍛鍊的機會,致使武侯死後,公子緩與魏窯試圖爭奪王位,引發韓、趙兩國合攻魏國,魏窯被圍。

雖是任人宰割了,但魏窯運氣不錯,韓、趙兩國對怎麼處理魏國出現意見分歧,韓國希望將魏國一分為二,而趙國希望該立公子緩,從而獲得割地補償。兩家意見無法統一之下,魏窯逃過一劫。

只是,不熟悉兵事加上被圍之事的恥辱,讓魏窯選擇四面出擊。魏惠王十七年,在秦國攻取了魏國少梁城的情況下,魏窯不是選擇鞏固秦國防線甚至反擊,而是圍攻趙國都城邯鄲,終於引發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魏國大敗。

富不過三代怎麼破?魏文侯分晉封侯,魏武侯過渡,魏惠王屢敗遷都

圍趙失敗,魏窯卻沒能吸取到真正的教訓。休養生息後,魏惠王三十年,魏國佯攻趙國,實則試圖兼併韓國。韓、趙向齊國求救,齊國在韓國被魏國打的快要不成了才出兵,引發著名的馬陵之戰,魏國大敗,魏公子申、龐涓身死。第二年,魏惠王從河東的安邑遷都大梁(在今開封境內,北宋都城)。至此,魏國基本是廢了。

魏國富(強)不過三代,筆者認為原因有三:其一,立足之本(戰略)不明。見上圖,魏國的國都繼承自晉國的曲沃,即河東的安邑(大致今夏縣聞喜之間)。在筆者眼中,河東是以關中為核心的大關中的四個核心組成之一。基於這個戰略基礎分析,魏國的戰略,要麼向西滅了秦國,要麼以河西為籌碼,藉助韓國的力量滅掉趙國,向東攻略河北,關於大關中,參見拙作《大關中:百二秦關,四固四出,古代治政中樞》。但實際的情況,魏國是企圖兩頭髮展,既想保有秦國的河西地,又想順流而下攻擊河北(邯鄲)。

富不過三代怎麼破?魏文侯分晉封侯,魏武侯過渡,魏惠王屢敗遷都

這個問題放到現代企業經營來說,就是不要輕易的跨行業經營。古代的諸侯,疆界是有形的山河,現代的企業,疆界是各種無形的行業壁壘;在百廢俱興的時段,出現很多地區性的、跨行業經營的集團公司,這是因為藍海時代,隨便就能跑馬圈地。不過一旦進入紅海競爭時段,沒有核心主業(甚至不收縮、聚攏為主業經營)的企業,基本上要被淘汰。深耕上下產業鏈,是現代企業的核心生存之道。

其二,貪心不足。這個問題更多是第一個問題引發的。在藉助韓、趙兩國支持,向西獲得秦國的河西地(北洛河地區)之後,韓、趙兩國基本不會再支持魏國深入攻擊秦國,甚至還會在魏國進攻秦國時拖魏國後腿。因此,如何處理跟韓、趙兩國的關係,是個非常考驗魏國君主戰略眼光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筆者認為魏武侯做得還不錯:

富不過三代怎麼破?魏文侯分晉封侯,魏武侯過渡,魏惠王屢敗遷都

因為歷史的緣故,河東地區也歸屬魏、韓、趙三國。因此,必須至少除去一國的勢力甚至全部佔有河東,以使得魏國國都附近防守戰略完整。基於韓國跟秦國直接接壤而且將魏國疆土分隔的既有形勢,整合河東的戰略,最低是聯合韓國將趙國在河東的領土兼併。也就是說,在必須破裂三晉聯盟,也不能是魏國一打二。歷史上,魏武侯時期跟韓國保持了比較好的關係,只是是全力向東還是全力向西的選擇上頗為失策。

雖然魏武侯比較牛,在魏文侯和吳起改革的基礎上,將魏國國力發揮的很好,在位期間跟趙國、齊國、楚國間發生的戰爭總體而言是以攻城略地為結果。然而於大局而言,卻是沒有明顯幫助,反而是因為向東過於深入,為日後圍魏救趙等的戰事,挖下了戰線過長、無險可守的大坑。

富不過三代怎麼破?魏文侯分晉封侯,魏武侯過渡,魏惠王屢敗遷都

經營企業的角度看,同樣是不要被短期利益而多行業投資而放棄本行業看似未知的研發投入。回到魏國曆史,因為魏武侯主動攻擊齊國導致的戰略轉向,加上魏惠王在繼位後因為韓、趙試圖插手魏國繼承包圍魏惠王的仇恨,魏惠王開啟了一挑多模式。

若是魏武侯全力向西,而將大梁丟給魏惠王跟趙國單挑練手,那麼公子緩即使仍然忍不住試圖聯合韓、趙偷襲魏惠王,但在明確的戰略指導下,趙國的主力放在進攻秦國的前線,大梁周圍利用齊、趙、韓的利益矛盾進行牽制與防禦,至少不會發生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那樣,被大規模的殲滅魏國主力的事情。

富不過三代怎麼破?魏文侯分晉封侯,魏武侯過渡,魏惠王屢敗遷都

其三,人才流失。這人才問題,是前面戰略問題和短視貪心問題同時引發的。因為戰略不明,有心投靠的高人會繼續觀望,而貪心短視的話,已經獲得的優秀人才會因此離心離德乃至出奔他國,吳起奔楚正是與魏武侯出現戰略分歧所致。

吳起有一名句,“在德不在險”,就是在魏武侯遊西河時,對吳起說:“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吳起因而勸諫說的“在德不在險”。作為一個軍事家,吳起不可能不知道山河形勢對戰爭的作用,但作為君主,卻不能以山河之固為國寶。吳起這句話的意思,並非否定山河形勢的作用,而是作為君主,他的江山靠的是各種人才來守護和建設,沒了人才,山河險要只是死物。

富不過三代怎麼破?魏文侯分晉封侯,魏武侯過渡,魏惠王屢敗遷都

以上三個問題,是一而三、三而一的關係。就如我們熟知的華為,他戰略明顯,就是以手機為主,戰略明確,自然能儘可能的聚焦主業,避免了分散精力到不相干產業而導致多線作戰的窘況,再加上配套的人才管理制度,自然是能夠吸引到很多優秀人才加盟。

富不過三代、百年老店鮮見,多是在發展中忘記了初心,忘記了最根本的發展戰略。您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